建设开放共享的城市公园绿地需要师法自然

新年伊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公园草坪、林下空间及其他空闲地划定开放共享区域,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搭建帐篷、运动健身、休闲游憩等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需求。

笔者认为,这是全面发挥城市公园生态环境功能、愉悦市民身心的重要举措。随着居民素质和生态环境意识的大大提高,无故践踏绿地的行为已经越来越少了。在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加绿色供给、倡导绿色消费的大形势下,开放城市公园绿地可谓正当其时。把城市公园绿地从各种围堵、封控中解放出来,应该是未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常态。

在大自然中,绿地本是最易得、最普惠的生存空间。然而,在工业化、城市化、人工化大潮中,绿地却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在城市中留住、管好一片绿地已非易事,而要想实现在更加开放共享的城市公园绿地上经常性搭建帐篷聚会玩乐,开展运动健身活动,免不了一定强度的践踏。想拥有更加开放共享的城市公园绿地,对于绿地的耐受性将是一个挑战,考验着一座城市的绿地生成模式和养护能力。

当前,不少城市的公园绿地多为物种单一、整齐划一的人工绿地,这种非自然状态的绿地其实非常脆弱。来自外地或进口的栽培草多为特选种类,对本地环境的适应性较差。人工林颠倒自然演替规律,先密植树而后栽草,树木遮阴兼争夺养分,草地长势差。因此,有的绿地年年补栽,却总是绿不起来。直接铺草皮的绿地看上去总是绿油油的,但需经常灌溉、施肥、更换,代价大、成本高,还可能带来次生环境问题,也同样存在物种单一的弊端。

此外,人们往往为了追求绿地整齐好看,耗费人力物力反复拔除见缝插针、繁茂生长的“杂草”;其实,这些“杂草”正是生态适宜、环境适合的乡土植物。以人工单一性代替自然本底多样性,“想长的草不让长,不想长的草又要其长”的做法,加剧了绿地的脆弱性。这样的绿地连一般性的绿化要求都难达到,更别说持续性地承载户外活动开展,实现开放共享了。

绿地的要义在绿,开放共享的基础在绿,建设更加开放共享的城市公园绿地,就必须解决好绿地不绿和难以维护的问题。让绿地绿出蓬勃生机,最主要的保障就是师法自然,巧借自然力,提高绿地质量。

一片自然绿地,本质上应当是多物种混合共生的。物种多了,生态系统类型多了,才能在相互适应、协同进化的过程中形成复杂生物量结构,才能坚韧、顽强,经得起环境变化和各种干扰。各地都有与本地气候、土壤、降水等自然条件相适应的乡土植物。这些乡土植物性状优良,生命力旺盛,养护简单且耐受力强,用于构建城市绿地有很大优势。如果能让乡土植物自在生长,绿地的形成、维持便自然而然、不再困难。

让自然绿地顺应自然,不但绿地的功能得以实现,也能呈现生物多样性的韵味,让人们真正体会到开放共享的城市公园绿地应有的勃勃生机。(陶思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林下   绿地   生物量   人工化   公园   自然   师法   城市   户外活动   乡土   物种   杂草   生态环境   帐篷   植物   环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