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不死,纪念永远的游骑兵

1943年5月,华盛顿的上空阴云密布,迎面吹来的风带着一丝寒意。和天气比起来,聚一块的同盟国大佬们却是热情高涨。在群情激昂的热切讨论后,大家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英美在欧洲西海岸登陆,和老毛子东西夹击,把纳粹赶回他姥姥家去。
登陆作战的要求比较多,为了符合英军战斗机的打击半径,还得航距短靠近大港口。选来选去,只有加莱、康坦丁半岛和诺曼底比较合适。

这里面加莱靠德国太近,防御力太强。康坦丁半岛太窄,大部队施展不开。只有诺曼底地势开阔,德军防御薄弱,虽然离英国略远,但好在靠法国大港瑟堡不远。

于是经过反复比较,盟军决定在以“小霸王学习机”为代号在诺曼底登陆。具体的登陆地点又选了宝剑海滩、朱诺海滩、黄金海滩、奥马哈海滩和犹他海滩。

虽然听着都像度假圣地,但这些地方埋起人来可都不含糊。
据盟军战后伤亡统计,犹太海滩伤亡197人,宝剑海滩伤亡了600多人,黄金海滩伤亡400多人,朱诺海滩伤亡1200人。
而美军唱重头戏的奥哈马海滩,伤亡却超过了4000人。


在这场战斗中,美军第5集团军由第29步兵师担任奥哈马海滩的主攻。游骑兵第2营和第5营则负责先头攻击。
美军一上岸,就迎来了德军的猛烈攻击,主力部队被炮火压得头都抬不起来。紧要关头,游骑兵们咬牙硬上,前赴后继的猛冲,踩着同伴的尸体拼死突破了敌人的防线。

等战斗结束,事后清点人数时,大家才发现,这支英勇的游骑兵队伍只活下来12个人,其他所有人全部阵亡。
而游骑兵的名字,也自此一战成名,让同袍钦佩,让敌人胆寒。


TOPS我们都熟,一群老兵创办的,工作氛围有着浓厚的特种部队味道,很像精锐退伍军人俱乐部。

一大把岁数再回部队是不可能了,干脆,做把刀来纪念一下游骑兵吧,也算是了却自己的心愿。
于是一把犀利的双刃战术匕首诞生了,名字就叫TOPS游骑兵。
这把刀全长26.7cm,刃长14cm,刃厚0.48cm,1095,重258g。


我们知道双刃匕首是战术刀里的一个重要类型,历史也比较悠久,自古就有。

通常这种刀以战术杀伤为目的,刀身都比较尖锐和轻巧,因为只有这样,才方便携带和灵活的配合各种战术动作。同时为了保证穿刺力,刀身都不做很厚。

但这个惯例到了TOPS这里被打破了。圈里人大多都了解,TOPS在努力开拓一个边际模糊的刀具类型,战术生存刀。
啥意思呢,就是把原本轻薄的战术刀,做的更加坚固牢靠,同时改进功能性,可以适用于野外生存,或者傻大粗的传统生存刀,对它进行战术方面的美颜,让它看起来更加的犀利。


总之,目的就是让户外生存刀变的好看还耐操。

就拿TOPS这支双刃来说吧,全龙骨,厚度竟然快接近5mm,这啥概念,快赶上小凿子小撬棍了
从刀型上看,游骑兵这把刀腹部浑圆饱满,有着14cm的切割线,为了增加切割力,单面还开了锯齿。锯齿比较平,看起来比较憨厚,同CR的有点像,和蜘蛛那种獠牙相比,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东西。
刀的钢材采用的是TOPS擅长使用的1095,韧性好容易磨性能稳定,缺点是爱锈。针对这个问题,TOPS大多带有涂层。游骑兵这把刀也不例外,刀身周遭覆有全黑的涂层,既能防腐还能防止夜晚使用刀身反光。
双刃匕首很多都没有护手,即使有也非常小。这么设计主要还是考虑到便携和灵活性。游骑兵这把刀的护手也是如此,左右各露出一点,非常迷你。

刀柄材质上,游骑兵依旧用的TOPS传统的米卡塔,湿手握刀不打滑。柄型中间粗两端略收窄,是符合人体工程学的纺锤形。
柄尾比较有趣,我们说刀够粗能当凿子撬棍,没想到TOPS真做成一个小撬棍。

携行装具上,TOPS标配了一个可以旋转腰带夹的K鞘。这个K鞘很有意思,你可以选择垂直挂在腰侧,也可以旋转背夹,把他别在腰后。一个K鞘,好几种代携带法,很方便。总体而言,TOPS游骑兵是一支异常坚固的双刃匕首,柄尾还集成了小撬棍,能满足多场景多环境下使用。


同时从游骑兵近0.5cm的厚度来看,我觉得TOPS这么下去,迟早会把所有战术刀都坦克化,野兽化,把它的战术生存刀之路越铺越宽。
军事题材的准军刀和各种战术刀,我们见过不少,但像TOPS如此另类的游骑兵纪念刀,还真是不多。
或许,把这支刀做的坚不可摧,就是为了纪念游骑兵先辈们百折不挠的勇敢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诺曼底   撬棍   凿子   朱诺   刀身   双刃   匕首   伤亡   海滩   战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