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爷是怎么让中国失去最后一次机会的?

康乾盛世是古代中国最后一个盛世。尤其在乾隆皇帝的统治时期达到了顶峰,纵向比,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乾隆皇帝的文治武功也被后人追捧。

对他最早的印象就是小时候的香港电视剧“戏说乾隆”,郑少秋玉树临风风流倜傥的乾隆形象让人倾心?其实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皇帝们看到乾隆的一生也一定会羡慕不已的。乾隆从小就被爷爷康熙皇帝当接班人培养。一次康熙爷去雍亲王府赏牡丹,见到了自己的孙子弘历。弘历的形象和举手投足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皇帝阅人无数一眼便觉得他的这个孙子与众不同。不久弘历就被爷爷带回宫中养育,甚至一段时间祖孙两人几乎天天在一起形影不离。很难讲雍亲王争得皇位不是托了儿子弘历的福。

乾隆是一位运气非常好的皇帝,雍正鉴于自己谋得皇位的艰辛从而采用了秘密立储的方法,再加上雍正英年早逝,乾隆在25岁最年富力强的时候继位。与他的祖先们不同,他获得最高权力的过程既无血腥,也无阴谋,毫无波折。他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历史节点登上帝位。在此之前,两位伟大的皇帝康熙和雍正经过70多年的统治,给他打下了非常好的统治基础。他即位之时,政治安定,经济平稳,既无内忧,又无外患,舞台的所有布景都布置妥当。

乾隆天赋极好。他天生身体底子好(据说是他妈甄嬛的基因),加上娴于骑射,武功高强,一生没有遇到大灾大病。他智商奇高,读书过目不忘。是中国帝王中传统文化素养最高的帝王之一。他具有超一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素质,为人理智,反应敏捷,处理问题果断迅速,自制力在历代帝王中也是无与伦比。因此乾隆顺理成章的把帝国推向了盛世的顶峰。

乾隆晚年的政权交接也是出奇的平稳。经过对众多皇子多年的培养和严格筛选,乾隆对皇十五子永琰还算比较满意。在位六十年后,乾隆以“禅让”的方式在有生之年顺利的完成了皇位的交接。之后三年老皇帝仍然以太上皇的身份掌握着帝国的权力。

这是很了不起的,在中国的历史上,在尧舜之后,只有乾隆一人真正成功地实行了“禅让”。而尧舜是向外禅让,乾隆是向内传给自己的儿子。

“禅让”是中国专制政治中一个美丽的梦想,统治者“成圣成神”的标志。可是,几乎所有的效仿者都有名无实。公元前318年,燕王哙效仿尧舜,主动禅位与子之。结果三年后,“燕国大乱,百姓恫怨”,齐国几乎灭燕。在此之后出现的“禅让”不是老皇帝被逼无奈被小皇帝夺了权,比唐高祖李渊与李世民,唐玄宗与唐肃宗;就是权臣篡位的遮羞布,比如曹魏代汉。因此乾隆的平稳禅位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他六十年统治的完美压轴。

不过,坐拥康乾盛世,本该颐养天年的老皇帝却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陷入了一场没能取胜的战争。刚刚完成禅位大典,宣布自己成为“千古完人”,嘉庆元年就爆发了白莲教起义。当太上皇这几年,乾隆的全部残存精力都用在了镇压起义上。掌握权力六十年来,乾隆第一次感到力不从心一筹莫展。镇压这次起义最后耗费的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政府五年的财政收入;使清军损失一、二品的高级将领二十多人,副将、参将以下的军官四百多人。这次起义,彻底撕掉了“盛世”的最后一层面纱,宣告了乾隆盛世的结束。大清王朝在这场战争中元气丧尽,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荣光。

历史上持续时间最久的盛世为什么顷刻之间就衰落下去?帝国繁盛的背后是否存在着危机?我们可以从乾隆后期的一次外交(朝贡)事件里一看究竟。

乾隆后期的英国已称雄欧洲成为海上霸主,海外殖民地遍及全球。工业革命的成功使英国的制造业大爆发,过剩的生产力和工业产品,需要向全世界输出。当时的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外国商人在中国的贸易活动有地域、时间的限制,并且要忍受中国官府的欺诈盘剥和人权的欺辱,来到中国的外国商人,不但不是贵宾,反而有如囚徒。英国和中国的贸易活动就在这个背景下摩擦不断。最终迫使英国政府决定,必须派出使团,与中国政府建立联系,否则中英间的贸易问题永远无法解决。

使团的团长是国王的亲戚、著名外交家马戛尔尼勋爵。这个使团规模十分庞大,成员多达七百人,使团的使命是与中国建立有史以来第一个正式的外交关系。英国人希望在中国设立大使馆,与中国互派大使。希望与中国签订一个外交条约,建立稳定的外交关系。当然,英国最迫切的目标是促使中国政府改革外贸体制,允许英国商人自由贸易。

经过九个月的行驶,英国使团终于抵达了中国海面。那么,这样一个空前绝后的传统盛世,在英国人眼中是什么样子呢?

英国人首先注意到的是这个东方大国的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的稀缺,尤其土地对中国人的珍贵。中国的全部土地,只有极少数例外,主要是种植人吃的粮食。中国没有大的牧场,也没有专为种植牲口吃的燕麦、豆类等等。除了皇帝的御花园外,全国很少有公园和其他公共娱乐地带。中国交通主要依靠水路,公路少而窄。全国没有公地。大地主们也不肯划出大块土地用作娱乐或者运动的场所。所有耕地从不休耕。与马可·波罗和传教士门所传说的黄金遍地相反,中国的大部分普通人都生活在穷困中。

登陆中国后,英国使团一再震惊的,是这个外表繁荣富庶的处于盛世中的大国难以想象的贫穷。

中国官员按照皇帝旨意,全力展示帝国的富强。使团一路上享受到免费而且极为丰盛的供应。因为中国人送来的食物过多,并且有些猪和家禽已经在路上碰撞而死,所以英国人把一些死猪死鸡从船上扔下了水。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一见,争先恐后跳下水,去捞这些英国人的弃物。洗干净后腌在盐里。他们注意到中国人吃狗肉,后来发现不只是狗肉,只要是肉,中国人就吃。沿途的中国人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乐于以任何食物为食,即使是腐烂了的也不放过。

更令他们惊讶的是随处可见的弃婴。道路两旁、河道中央、垃圾堆上,随时都有可能露出一只苍白的小手。弃婴在基督教国家中是不可饶恕的大罪,但是中国人却视为平常。这是人口压力和贫困所致。极端的贫穷,无助的困苦,连年不断的饥馑,而引发的悲惨景象。

比经济上的贫困更令英国人惊讶的,是中国政治上的贫困。中国官员对于吃饭过于奢侈。他们每天吃几顿饭,每顿都有许多道荤菜。与底层的普遍贫困强烈对照的,是上层社会生活的豪奢。虽然底层社会中很少发现脸色红润的人,但中国政府高官中有许多胖子,这些达官贵人们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就是吃。

在中国所见到的房子,只有两种,一种是大富之家,一种是贫寒人家。所经过的地方以及河的两岸,大多数房子都是土墙草顶的草舍。也有很少一些高大、油漆装饰的房子,是富有者的住所。很少看到中等人家的房子。中国的贫富差距之大,是他们见过的国家中最厉害的。在中国,所有的富人几乎同时都是权力的所有者。也就是说,中国人的财富积累主要是靠权力来豪夺。

中国人缺乏自尊心,因为政府从来没有把百姓当成成年人来看待,而是当成了儿童和奴隶。在这里人人都有可能变成奴隶,人人都有可能因为一件小事挨板子,还要被迫亲吻打他的板子、鞭子,跪倒在地上,为麻烦了官府来教育自己而谢罪。这里荣誉和尊严无处可寻,人的尊严被消灭于无形。

乾隆的统治时期其实是一个饥饿,贫穷,思想僵化,文明落后,没有活力的盛世。

乾隆在位六十年,正好是英国经历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乾隆晚年英女王派马戛尔尼的这次出使中国,目的是展示国力谋求平等通商。为了彰显实力,英国人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科学仪器火炮洋枪无畏舰模型甚至一辆四轮马车(清朝的车都是两个轮子)。可是乾隆爷却视之为蛮夷朝贡,甚至后来见“贡品”不好玩很是失望,并拒绝了英国人的一切请求。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在仓库里发现了马戛尔尼的“贡品”,奇怪为什么中国人不使用如此先进的武器却要用大刀长矛。

英国使团表面上没有和中国达成任何贸易协议失败而归,但英国人却发现了一个重大的秘密。

马戛尔尼是个中国迷,其实当时的欧洲从上流社会到一些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再到普通的民众都是中国迷,他们深受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认为中国是个富饶和谐积极的社会,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但是马戛尔尼的到来让他亲眼目睹了中国人的贫穷愚昧木讷,中国官员的迂腐腐败,政治制度的落后。他把这些情报带回了英国,让欧洲人大失所望。更重要的是将近一个世纪后,当欧洲人的舰船具备远征能力的时候,根据马戛尔尼的情报欧洲人能够判断出中国这个外强中干的帝国已经不堪一击,从此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乾隆这个十全老人实际上让中国失去了世界留给中国的最后一次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乾隆   中国   雍正   使团   帝国   英国   英国人   盛世   皇帝   中国人   机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