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苏州日子系列十四:探访世界第二斜塔 苏州古城的标志虎丘塔

我在苏州生活的日子里,当地的苏州人说,您到北京,不到长城非好汉,而在苏州游玩不到虎丘真遗憾。很多人来苏州,第一站都会选择去苏州最著名的景点虎丘,不是因为它是苏州最受欢迎的景区,而是因为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所说的“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这句话能流传千古,足以证明虎丘的魅力有多大。虎丘风景区里面小景点很多,而且每个景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仿佛是在诉说着一件历史故事似的。

虎丘塔也叫云岩寺塔,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世界第二斜塔,成为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虎丘塔常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我也是冲着这个塔而来的。这座塔是江南现存时代最早,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的一座佛塔。这座塔却是斜而不倒,所以更显得它的珍贵,由于在全国仅存此例,因此该塔无论在建筑科学,造型艺术、历史研究等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虎丘是苏州两千五百年沧桑的见证,高高耸立在山顶的虎丘塔已经成了苏州的标志。所以,又印证了苏东坡的话,到苏州,不可不游虎丘。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虎丘山门内8号,在苏州古城西北3.5千米,海拔34.3米,景区面积72.8公顷,核心景区面积15.97公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

我们看到虎丘山风景名胜区在保护开发风景名胜资源时,向五湖四海的游人展现了一幅吴地文化与江南山水完美结合的秀美画卷,是华东众多旅游景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根据记载,公元前514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立苏州古城。历经千年沧桑变化,苏州古城依然保留着“水陆双棋盘”的格局和丰富的历史遗存。苏州市姑苏区全区范围内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控制保护建筑438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占到苏州大市的41.6%,数量和密度均在全国名列前茅。

苏州古城是江南地区、太湖流域重要的人类文明标志之一,不断发掘、保护、延续古城历史根脉,筑牢“江南文化”的坚固内核,对城市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透过这些古迹,可一窥古代苏州高超的建造技艺和城市的繁华。一边是古老而厚重的遗址,一边是现代化的都市风貌,在姑苏古城,历史古迹已经融入市民生活,重视古迹、保护古迹、珍爱古迹,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城市记忆的传承。


虎丘又称海涌山,东晋司徒王珣与弟司空王珉于剑池两侧建别墅,后舍宅为寺,名虎丘寺,寺宇沿山而筑,"寺中藏山"为其一大特色。虎丘后山有"虎丘后山胜前山"之说,现存青石小桥、石牌坊、湖石假山。

虎丘山风景名胜区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十佳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文明单位。1996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7年,虎丘山在内的苏州园林被命名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14年,虎丘景区云岩寺塔作为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虎丘,原名海涌山,据《史记》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又一说为“丘如蹲虎”,以形为名。虎丘山高仅30多米,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并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剑池和千人石:云岩寺塔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世界第二斜塔,成为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剑池埋有吴王阖闾墓葬的千古之谜;千人石留下了“生公讲座,下有千人列坐”的佳话。

虎丘最为著名的第二大景点,就是剑池了。称它为剑池原因有三个,一是如果您从上面看,这池宛若一把平铺的剑;另一原因是传说当年为吴王阖闾殉葬有扁诸、鱼肠宝剑三千把,故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秦始皇与孙权都曾来这里挖过剑,剑池就是由他们所挖而成的,其实剑池是天然形成的。剑池可以说是虎丘最为神秘的地方,传说吴王阖闾墓的开口处就在这里。

虎丘山海拔34.3米,面积0.19平方公里。山体由侏罗系火山岩浆构成,千人石、试剑石、剑池等山石为流纹岩。虎丘山往东、北、西三个方向的整个平原地区第四系冲积层之下都分布着侏罗系火山岩。


位于虎丘东麓的万景山庄汇集苏派盆景之精华,借山光塔影,恬美如画。虎丘后山植被茂密,林相丰富,群鸟绕塔盘旋,蔚为壮观。近两年又恢复了“虎丘十景”中的“西溪环翠”和“书台松影”两处景点,2007又完成了虎丘山灯光亮化二期工程,千年斜塔在夜色的映衬下熠熠生辉,成为苏州古城夜景的新亮点。

远古时代的虎丘曾是海湾中的一座随着海潮时隐时现的小岛,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最终从海中涌出,成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 丘,人们便称它为海涌山。"何年海涌来?霹雳破地脉,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苍壁。"宋人郑思肖的诗句形象地道出了虎丘的由来。如今虎丘虽已远离大海,人们依 然能感受到海的踪影,海的信息。人们来到虎丘,未踏进头山门,

就看到隔河照墙上嵌有"海涌流辉"四个大字;进山门后,一座石桥跨过环山河,桥被称作"海涌 桥";上山路旁的一些怪石,圆滑的石体是因为海浪冲刷而致;憨憨泉因为潜通大海,又被称作"海涌泉";拥翠山庄月驾轩内立有清代学者钱大昕书写的"海涌 峰"石刻。虎丘曾有过望海楼、海泉亭、海宴亭等胜景。在历代文人笔下,更可见虎丘与海的渊源,"海当亭两面,山在寺中心。"(白居易)"宝刹近城郭,峰从 海涌来。"(顾瑛)"尝疑海上峰,涌起自天外。"(王鏊)

在唐代为避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名讳,虎丘一度改名武丘,寺名亦易为武丘报恩寺,仍分东西两寺。颜真卿诗有"不到东西寺,於今五十春。"之句。那时虎丘 离城虽近,但无大路和河流可通,游人需从田间阡陌穿行,如遇雨天还要涉水方能抵达,交通极为不便。宝历元年( 825 年),五十四岁的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吏。这位热爱苏州风物、对虎丘情有独钟的大诗人有感于此,便领导苏州百姓自阊门至虎丘开挖河道与运河贯通,沿河修筑塘路 直达山前,又栽种桃李数千株,加以美化,并绕山开渠引水,形成环山溪。

事后,诗人写有一首五律《武丘寺路》:"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 载丽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河堤上,长留一道春。"虎丘山下溪流映带,碧波潺缓,远远望去恍若海上仙岛;从此水陆称便,游人络绎不绝。为纪念白居 易功绩,后人称塘路为白公堤,即今山塘街,河为山塘河,皆长七里,号称"七里山塘"。此后一千一白多年间,山塘成为连结阊门与虎丘的唯一纽带,是从苏州城 去虎丘的必经之路;既是阊门商市的延伸,又是虎丘风景名胜的前奏,历史上两者有著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明清两代虎丘的多部山志无不将山塘包括在内,一并加 以记述。

然而,当初白居易开河筑堤不到二十年,唐武宗李炎在位时,崇道辟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於会昌五年( 845 年)诏令没收寺院土地财产,毁坏佛寺佛像,强迫僧尼还俗,史称"会昌灭佛"。远离长安的苏州也未能幸免於难,建寺已五百馀年的虎丘东西二寺当即被拆得片瓦 无存。但过了不久,佛教又得到恢复。重建的虎丘山寺合二寺为一寺,并从山下迁移到山上,逐步形成保留至今的依山而筑的格局。山下则另建东山庙和西山庙,以 纪念舍宅为寺的王珣 、王珉兄弟。五代时期,中原分争,江南一隅比较太平。

当时苏州是吴越国钱氏政权统治下,仅次於都城杭州的重镇,国主钱 第四子钱元 、钱文奉父子治理苏州数十年,大事修建佛寺、构筑圆林。据记载钱元 "每游虎丘山寺,前路引望已欣动颜色。比至,必规画修缮。"虎丘的寺院和胜迹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维修和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现代修塔施工中,发现 文物的文字纪年和塔的形制判断,虎丘现有的佛塔,就是五代最后一年后周显德六年( 959 年),亦即吴越国王钱弘在位的第十三年,至北宋建隆二年( 961 年)的建筑。建成后十七年,吴越国"纳土归宋",苏州正式归入宋王朝的版图。

又到了清朝,虎丘经历了一个盛极而衰的过程。虎丘最兴盛之时,为康熙至乾隆期间。康熙帝玄烨和乾隆帝弘历都曾六次南巡,每次下江南都要光临虎丘,并曾驻跸山上, 有几次从浙江回京途经苏州还要重游虎丘。祖孙二人先后在虎丘题写匾额楹联数十处,吟诗不下二十余首。现今头山门所悬"虎阜禅寺"竖匾,就是玄烨的手笔。为 此虎丘于康熙二十七年( 1688 年)至四十五年( 1706 年)先后建起了万岁楼、御碑亭、文昌阁,以及宏伟的行宫"含晖山馆",接着又重修了大雄宝殿、千佛阁。乾隆十五年( 1750 年),再次全面修整,十九年( 1754 年)建千手观音殿、地藏殿,三十八年( 1773 年)修塔。

当时山前山后轩榭亭台逶逦参差,多达五千零八十余间,共有胜景二百多处;白堤春泛、莲池清馥、可中玩月、海峰雪霁、风壑云泉、平林远野、石涧养 鹤、书台松影、西溪环翠、小吴晚眺,号称"虎丘十景"。虎丘衰落之时,为咸丰十年( 1860 年)至同治二年( 1863 年)的兵火摧残。 1860 年,太平天国忠王李修成自天京(南京)挥军东征,一路势如破竹,迅速逼近苏州,溃败的清军在城外枫桥、虎丘、山塘、上塘、下塘和南濠、北濠一带纵火,大火 延烧三昼夜。"山塘七里繁华梦,赢得姑苏一炬红"(俞平伯诗)被誉为 "红尘中一二等风流之地(红楼梦第一回)的苏州阊门,繁华商市及虎丘、寒山寺等胜迹,旦夕之间化为废墟。 1863 年虎丘又成为太平军苏城保卫战的西北前哨阵地,曾在附近修筑防御工事。战后的虎丘,殿阁楼台仅存断壁颓垣,唯有破败的云岩寺塔、二山门。

世界第一斜塔

二仙亭和石幢兀立 于荒烟蔓草中;危塔暮鸦,西风残照,人迹罕至,荒凉不堪。同治十年( 1871 年)起山寺殿宇才略有恢复,但因陋就简,规模已大不如前。光绪十年( 1884 年),状元洪钧、词人郑文焯等集资于憨憨泉坡地依山势创建拥翠山庄。辛亥革命后, 1918 年吴中名士金松岑、费仲深、汪鼎丞等募建冷香阁于拥翠山庄北,并于阁旁植红绿梅数百株,成为品茗赏梅胜地。此后十余年,又陆续修建了头山门、石观音殿、申公祠、三泉亭、致爽阁、可中亭诸胜。但八年抗战期间,胜迹失修,树木被砍,又出现了荒凉景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6月苏州市设立园林管理处,并组成"园林古迹整修委员会",接管虎丘及其他园林名胜,进行管理和维修,逐步对虎丘全 面修葺。1955年疏浚剑池。戽干水后,于池北最狭处发现一丈多长的隧道。尽头竖有石板,形似墓门。为恐影响上方云岩寺塔的安全,未深入发掘,随即封没。 1956~1957年对虎丘塔进行了抢修,从塔中发现珍贵文物。经专家论证,确定此塔为周显德六年(959)至宋建隆二年(961)所建。1961年该塔 (包括二山门等建筑)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至1986年对该塔进行"加固塔基"的第二次大修,使倾斜已达2.34米的千年古塔转 危为安。

1955年虎丘陆续新建了放鹤亭、涌泉亭、孙武亭,开通了环山河。1956年建造海涌桥,疏通第三泉,修整百步趋,重建花雨亭。1959年重建通幽轩、玉兰山房,整修了小武当、十八折和环山路。

从1966年到1976年十年"文革"中,虎丘整修和建设陷于停顿,受到了人为的破坏,石刻、佛像、匾额、楹联、书画损失严重。70年代后期起,虎丘又进入加快步伐恢复发展的新时期。1980年重修小吴轩,整修冷香阁。1981年重修照墙及头山门。1980年至1982年在东山庙遗址、隆祖塔院遗址一带,新建了万景山庄。园内陈列着数百盆树桩和水石盆景。1982年在后山新建分翠亭、揽月榭。

1989年,开始大规模对失修、破损的建筑、石刻、匾联逐步进行维修、保护和复原,重建了千顷云阁、五贤堂,以及周围种植享有"茶中王种"之誉白云茶 树的"云在茶香"等景点。2003年起,又相继恢复了西溪环翠、书台松影,对宋代石观音殿遗址进行了保护。同时注重自然景观建设,广植花木,植树 22000多株,春花、夏荫、秋果,冬翠,四时佳景清丽可人,千古名山生机盎然。

虎丘山风景名胜区1996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虎丘被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8年,虎丘以其整洁优美的环境,井然有序的管理和优良的服务,被评为首批"全 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2002年,虎丘山风景区通过了ISO9001-14001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国际认证,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首批国 家AAAA级景区。

虎丘白云茶,相传最早就是由陆羽栽培而成的。白云茶,又叫"雨前茶"。据文肇祉《虎丘山志》记载:白云茶"僧房皆植,名闻天下。谷雨前摘细芽,焙而烹之,名曰'雨前茶'。"此茶明代列为贡茶。虎丘白云茶原产地为安徽歙县,后引入虎丘,在后山约有10亩地用来种植1万余株白云茶,因其口感极佳,引得游客慕名来品茗,后虎丘景区成功注册"云岩茶"这一商标品牌,但因茶叶产量有限,每年仅20余斤,故只在虎丘景区内部的冷香阁、云在茶香两处茶室有售。

苏州虎须席,清代,苏州虎丘附近居民用蒯草编制草席。顾禄《桐桥倚棹录》:"蒯席,出虎丘者为佳,见《姑苏志》。山塘只一二店而已。别有蒲席、篾席两种。昔年环山居民多种蒯草,织席为业,四方称'虎须席',极为工致,他处所不及也。今种蒯草织席者,浒关为甚,然虎丘地名尚有号席场弄者。"如今虎丘席编已不多见。

我们看到的苏州泥塑,在《红楼梦》第67回里写到,薛蟠从苏州带了两箱东西给母亲和妹妹薛宝钗,其中一箱是从虎丘带回的"一出一出的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的小像,与薛蟠毫无相差"。

苏州泥塑名目繁多,质量不等,统称为"虎丘耍货"。清代山塘街知名的耍货店鳞次栉比,当时苏州一些富贵人家子弟热衷斗鸟,拿泥人代替金银珠宝,充当赌资。

虎丘花卉历史悠久,名闻天下,尤其是香花,在虎丘栽植的历史相传已近千年。旧时,虎丘一带农户以莳花为业。每天黎明,虎丘山塘街到虎丘正山门都会形成花市。比较有名的花有茉莉花、白兰花和玳玳花,卖花女把茉莉花和玳玳花扎成各种花球、花束,又用麦秆编成小巧玲珑的"花茧",内装白兰或玳玳若干朵,到城里沿街叫卖。吴侬软语,花香袭人,为旧日苏城一景。如今,到虎丘游玩的朋友仍能在头山门处看见挎着竹篮,吆喝叫卖茉莉花、白兰花的老妇人,阵阵香味袭来,不妨也戴上一两朵,既应了景,也美了心。

虎丘花卉剑池埋有吴王阖闾墓葬的千古之谜;听解说员说,称它为剑池原因有三个,一是如果从上面看,这池宛若一把平铺的剑;另一原因是传说当年为吴王阖闾殉葬有扁诸、鱼肠宝剑三千把,故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秦始皇与孙权都曾来这里挖过剑,剑池就是由他们所挖而成的,其实剑池是天然形成的。剑池可以说是虎丘最为神秘的地方,传说吴王阖闾墓的开口处就在这里,但是始终没有找到开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或许真的能找到的吧!

走过孙武练兵场,兜兜转转就能到万景山庄了。位于虎丘东麓的万景山庄汇集苏派盆景之精华,借山光塔影,恬美如画。虎丘后山植被茂密,林相丰富,群鸟绕塔盘旋,蔚为壮观。万景山庄里集中了苏派盆景精品600多盆,占地25亩,建筑面积144平方米,主要有树桩盆景和水石盆景两个展示区域。苏派盆景是中国盆景的一个重要流派。苏派盆景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近代又有较大的发展。我看到陈列在外面的一个个盆景,不得不佩服那些大师们。

虎丘山是中生代火山爆发后的残存,曾为海中一小岛,古称“海涌山”。自春秋起,经东晋、唐、宋、元、明、清历代经营,留下了许多胜迹,成为苏州历史发展的缩影和吴文化中的瑰宝。云岩寺塔又名虎丘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九年(公元601年),初建成木塔,后毁。现存的虎丘塔建于后周乾祐八年至宋建隆二年(公元959——961年)。塔系平面八角形,

七级。原来的塔顶毁于雷击。1956年重修时,在第三层夹层内发现石函、经箱、铜佛、铜镜、越窑青瓷莲花碗等大批珍贵文物。由于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灾,因而顶部和木檐都遭到了毁坏。原来的高度已无法知道,现存的塔身高47.5米,全为砖砌,重6000多吨。据记载,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公元1368——1644年)起,虎丘塔就向东北倾斜,塔顶中心偏离底层中心2.34米,斜度为2.48度,被称之“东方比萨斜塔”。1956年,苏州市政府邀请古建筑专家采用铁箍灌浆办法,加固修整,终于保住了这座古塔。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虎丘塔是江南现存唯一始建于五代的多层建筑。

我们探访苏州古城西北角的虎丘山风景名胜区,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素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使虎丘成为旅游者的神往之地。景区现有面积100公顷,保护区面积475.9公顷,作为苏州的一个重要旅游窗口,虎丘屡获殊荣,先后评为全国首批十佳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AAAA级风景区,并于2001年12月份通过了ISO9001—14001双体系认证。

位于虎丘西麓的万景山庄汇集苏派盆景之精华,借山光塔影,恬美如画;虎丘后山植被茂密,林相丰富,群鸟绕塔盘旋,蔚为壮观。近两年又恢复了“虎丘十景”中的“西溪环翠”和“书台松影”两处景点,2005年又完成了虎丘山灯光亮化一期工程,千年斜塔在夜色的映衬下熠熠生辉,成为苏州古城夜景的新亮点。

虎丘还是苏州民间集会的重要场所,根据吴地“三市三节”的历史,虎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每年春季都举办艺术花会,展出牡丹、郁金香、比利时杜鹃、百合等大批名贵花卉17万盆,数百个品种;秋季举办民俗风情浓郁的民俗庙会,展演南北交融的民俗节目,深受游客喜爱,一年两会已成为苏州特色旅游项目中的热点节目。景区还在2004年春节推出了春节特色花展,主展催花牡丹,随着景区灯光亮化工程的顺利竣工,景区还将推出中秋赏月灯会等特色游览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斜塔   苏州   吴王   姑苏   古城   山塘   景点   山门   景区   盆景   标志   日子   系列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