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初春天津行

情人节这天,蹭车下天津卫。到南市食品街买些天津风味小吃,再请孩子们吃顿大餐。

我们出发时已经10点多钟了。为节省时间,车子走的高速。一个多小时,顺利到达目的地。

距离天津与北京同样远的路程。屈指算来,来天津也不过五次。第一次是1988年。完全是为结婚选购服装,一同来的有婆婆一家三口。时间较近的一次,也有一些年了。2017年正月十一,小弟开车带我和女儿以及弟媳和小侄,来天津转了几个地方,第一站就是南市食品街。

那天,南市大厅就像旅游旺季景点的情形。大厅两侧店铺鳞次栉比,中间走廊也排满了摊位,人行道被挤得水泄不通。每个摊位都围着两三层人,或排很长的队伍。那天,我们排队买煎饼果子,就等候了二十多分钟。排到近前发现,煎饼摊一家三口人忙得手脚一刻都停不下来。

今天,已过了十五,可毕竟还在正月里,又是一线大城市。然而,大厅却是空荡荡的。只有十几家商铺在营业,顾客寥寥无几。有两家煎饼果子摊,这会儿用不着排队,几分钟就可以享用了。不知怎么回事,咋就没了上回的那种独特风味呢。或许,主要是缺少了那天的热闹气氛。跟摊主聊天,她们解释,三年疫情致使好多店铺都撤走了,二楼的小餐馆也都关门了。

在两家店铺,我们买了些特色甜品。

用了20分钟,在整个大厅一层转了一圈。

看看表,已经过中午了。我们一行走出大厅,寻找大街上的餐馆。

有一家包子铺。但孩子们想去狗不理包子总店。

我们的车子,又开始导航“索骥”,在巷子里左转右拐,大约十了分钟,车子停靠在总店附近的道路旁(按时长收费的18元)。

闻名遐迩的百年老字号店铺,不过两层小楼。红色外墙,装璜古典。尤其那块总店牌子,高高竖于楼角处,格外醒目。

一进门,服务员满面春风,把我们带上二楼。楼梯很窄,应该没有改造过。楼梯和二楼的就餐大厅地面,都是木质的。从磨损的程度推论,也是很有历史了。

我们被安排在左厅的一个角落,与两位正在用餐的陌生人拼成一桌。

桌子圆形,桌面可转动。桌面蒙了台布,不知什么材质。椅子和去过的大饭店没什么差异,木制栗子颜色。

距我们不远的对面墙壁,木质小方格子装点,上面挂着多幅镶嵌在玻璃框中的照片。近前观看,都是名人来此店的留影。

此刻,我们所在餐厅只有三桌人围坐用餐,每桌也不过四五个人。或许已经过了午餐的时间。跟同桌的陌生人打过招呼,从其口中获悉,包子很好吃,可所到之处都很冷清。她们是从北京过来的,那边现在到处很热闹。

我们点了两屉包子,三鲜的和传统风味各一屉。又点了一道炒菜爆三样,还有酸辣汤。发现菜单上有佛跳墙,孩子们很兴奋。我更是孤陋寡闻,第一次听说。价格超过百元,仅要了一份,主要是尝尝出自名店大厨师的厨艺。

炒菜先上桌了,接着包子和汤。味道果然不错,不愧天津一绝。

佛跳墙迟迟没有上桌。传菜员解释,这是一道宫廷御膳,费时间的。

这时,一位身着红色长袍的人,就像电视里说相声的打扮,走近旁边正在就餐的那一桌。只见他挽了一下袖子,竹板声响起来。原来,这是一位卖艺人。

他说了一段快板书,大概内容讲的是店名的由来。听了还真长知识。我举着相机,把这段内容录了下来。

1983年,姑婆从加来大陆看望兄长一家,即我的婆家。公公从单位借来一辆桑塔纳,专程带姑婆姑丈来了一趟天津。午餐,品尝了这家的包子。

当时,海外来人还不像今天这么多,又是回来探亲。所以每到一处,都被奉为上宾。据公婆回忆,人家像接待外宾一样热情。无论肉馅煲汤,还是烹炒,特别清淡可口。

那天,姑婆吃多了,因为好吃喜欢。多年后,她还提起这件事。不过,有点遗憾。那时店里没有说天津快板的助兴。我不知道,这一地方曲艺节目,今天是否已经申遗了。

我们又等了有20分钟,佛跳墙这道御膳终于千呼万唤使出来。

(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天津   食品街   姑婆   煎饼   总店   初春   包子   车子   大厅   店铺   随笔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