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巴结美国背刺华为,把工厂迁越南屡遭停工,苹果也不要他

“这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他以后也不会有好下场的。”二〇二〇年五月,上海一广场处,几位民众盯着着眼前的电子屏幕愤愤说道。

只见电子屏幕中正播放着的,是富士康工作人员工作的场景,随后,富士康创始人手郭台铭出现在了大屏幕中。

“不可能,他只要抱紧那条大腿,下场就不会很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很显然,旁边的民众并不赞成前者的看法。

“怎么不会,现在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先前的民众并不打算示弱。

或是意识到再争执不过是浪费口舌,后者便再没有接话。

那么话说回来,众人为什么要如此言语,他们所说的那条大腿是谁?当今郭台铭的现状又是如何呢?

上进青年

郭台铭,1950年出生于中国台湾省台北。

毕业后,在明知前路会极为辛苦的条件下,郭台铭还是毅然投入了创业大军中,他决定创建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

“按部就班的生活没什么意思。”为创建这家公司,郭台铭几近拼尽全力。

他苦口婆心说服家里人,硬着头皮辞去了复兴航空公司内业务员一职,到处找投资……

郭台铭本以为前途会一片光明,不料,平日里一向最尊重家人想法的父亲却提出了异议。

“你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做,为什么非得瞎折腾。”毕业于国民党中央警官学校,过了一辈子安稳生活的父亲着实不理解儿子为什么非得自找苦吃。

之后,为阻止儿子冒险,父亲甚至不惜以断绝父子关系相威胁。

只是,父母生得了儿身,生不了儿心。对于家人的反对,郭台铭誓死抵抗,“这个公司,我是创也得创,不创也得创。”

如此,在家人的一片反对声中,郭台铭开始了其浩浩荡荡的创业者之路。

只是,创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郭台铭还是高估了市场对他的仁慈度。

因投资不利,再加上缺乏管理经验,一番折腾下来,不过数月,公司创建之初的30万本金便都被其赔了个精光。公司几近濒临破产倒闭。

郭台铭第一次体会到了墙倒众人推,尊严被按在地上摩擦的滋味。

“让你不要创办不要创办,现在好了,要什么没什么,还欠了一屁股债。”

“要我说,你赶紧清算下,把公司值钱的东西都卖了,能减少一点损失是一点。”

好在郭台铭够“没心没肺”。“他人说什么,是他人的事,我做什么,是我的事。只要你不放弃自己,就没有人能够打倒你。”

颓败了几天后,郭台铭开始找起了拯救公司的办法。

拉顾客,找投资,挨骂,一天吃一顿饭,和衣而睡……对于未来,说实话,郭台铭心里也没底,但没底归没底,他不敢松懈分毫。

奈何,有时候,努力和成功并没有任何关系。

和预想中不同的是,郭台铭的努力悉数化为了泡影,投资没拉到也就罢了,相较于之前,郭台铭的身体状态还愈发糟糕。

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没想过放弃。“我现在要是放弃了,可当真就什么都没有了。”

郭台铭不服输,也不想输。或是冥冥之中,一切自有注定。就在其苦苦死熬,但仍毫无章法之际,一个女人蓦然出现在了他的生命中。

“她就像是上帝带给我的一束光。”日后提及这位女士,郭台铭无不感慨地说道。

女士名叫林淑如,香港商界大佬林百欣的爱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几次接触下来,林淑如被郭台铭身上儒雅,坚韧的品质吸引。与此同时,郭台铭也被林淑如的温婉气质所折服。

郭台铭向林淑如表明了自己的心意,“我想和你结婚。”结果和料想中一样,林淑如欣然应允。

郎情妾意,俪影双双,二人喜结连理本是好事,不料,林淑如的这一举动竟遭到了父亲的坚决反对。

“想都别想,我不可能同意你嫁给他。”说起来,林百欣不赞同女儿的决定,也有其既定的道理。

当下郭台铭要什么没什么,开的公司还处于破产的边缘。他英俊,有才是没错,但这些不能当饭吃。

父母爱子,为计深远,父亲实在是不愿意自己手心捧大的女儿嫁给这个穷小子吃苦。

当然,最为根本的是,父亲担心郭台铭是有意接近女儿,利用女儿,让自己给他投资。

只是,这世间又有多少父母能斗的过子女呢。见女儿一意坚持,再加上数月考察,发现郭台铭确实没什么越轨心思后,林百欣终于点了头。

郭台铭的这次坚持可谓“赚”地盆满锅满。娶到了佳人不说,还顺势得到了老丈人给其的70万台币。

有了这笔钱,郭台铭总算得以喘口气了。但开心归开心,很快,郭台铭便又陷入了落寞中。

有了前车之鉴,郭台铭深刻意识到,一个人要想成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当下他有了钱是没错,但钱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当初公司被自己开破产,资金问题只是表面,最为根本的是,自己运筹不当,看市场眼光不佳。如此,才酿成了之后的惨况。

明晰问题根本后,在众人的一片唱衰中,郭台铭开始了自己的逆袭之路。

分析市场现状,捕捉用户需求,制定企业文化……郭台铭忙成了陀螺。

好在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考察市场数月后,郭台铭发现模具市场颇为新颖,前景可观。几乎没有犹豫地,郭台铭决定全身心进攻模具市场。

1977年,郭台铭毅然从从日本购买了大量设备,建立起了模具厂。建厂乃至经营初期,郭台铭凡事都亲力亲为。

他实在是不想让第一次的经历再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也着实承受不了失败再发生在自己身上。

幸运的是,最终的结果很理想。因其初期考察到位,投资合理,模具厂收入可观。

公司渐入佳境,其后,郭台铭又力排众议,从国外进口了一批最新的生产设备。

“我们得走在顾客之前,只有看见未来,才有未来。”

经营期间,见回报尚可,郭台铭又乘胜追击,投资建立了电镀厂和冲压厂。结果和预想中一样,大获成功。

路是走出来的,未来是试出来的。尝过冒险甜头的郭台铭早已不满足当下,他又将目光瞄在了电脑市场上。

20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开始崭露头角,郭台铭敏锐地察觉到,电脑将会是未来的大势。

明晰趋势后,郭台铭随即决定投资电脑的硬件生产。

事实证明,郭台铭赌对了。

凭借着独到的眼光,成熟的模具技术,郭台铭在电脑市场大放异彩。名利向来随行,郭台铭在收获名的同时,利益也蜂拥而至。

之前公司门前门可罗雀,当下公司门前人声鼎沸。之前自己落难时墙倒众人推,当今自己发达了,人人便都开始巴结奉承。

天上,地上,郭台铭体验了个遍。

为扩大公司影响力,1982年,郭台铭决定改名,经过一番思考,他定下了名字: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随后,郭台铭又抽出1600万投资了计算机线缆装配产业。和之前一样,这次的投资依旧大获成功。

路越走越宽,人心越撑越大,在对海外市场还不是很清楚的前提下,郭台铭便毅然决定,在海外建立分公司。

1985年,郭台铭在美国成立了分公司,同时还创立了当今现象级的富士康生产集团。

创立公司只是第一步,之后的经营才是根本。

为尽快找到合作伙伴,郭台铭又开始了其奔波日程。而与此同时,彼时如日中天的苹果公司也在积极寻找着自己的合作商。

天时地利人和,如此,双方一拍即合,正式展开了合作。最终,根据协议,苹果公司计算机零件的生产和组装工作全权由富士康负责。

富士康创建之初便找到了实力这么雄厚的合作伙伴,于情于理,郭台铭都应极尽高兴才是,但从事后郭台铭脸上漠然的表情来看,事情好像并不尽然。

“花无百日红,一时的得意代表不了一世的顺利。”原来,郭台铭是在担心以后。

在郭台铭看来,当下苹果公司虽日风鼎盛,他和其合作的也颇为和谐,只是,国与国之间断没有永恒的友谊。

今日他可能和你友好相称,明日他便有可能甩你个措手不及。企业之间也不外如是。

如此,居安思危才是正道。

对此,郭台铭在操持当下产业的同时,又不得不放眼全球,时刻把握市场动向,寻找新的契机。

“时刻具备居安思危意识,是一家企业活下去的根本。”终究功夫不负苦心人,这个契机还当真被郭台铭等到了。

“我打算把生产线搬到我国大陆。”一个平平无奇的早晨,郭台铭对在座的公司骨干说道。

因不知其中所以,一众骨干听后无不是一头雾水。原来在此之前,郭台铭时刻都在关注着大陆的信息。

1978年,中国大陆施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因实施到位,那时大陆各方面的发展已颇具成效。

为进一步推进发展,之后,中国大陆又适时推出了《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规定》政策。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郭台铭决定乘风而上。只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在回去前夕,郭台铭又犹豫了。

相较于中国台湾,郭台铭对祖国大陆颇为陌生,他担心自己在大陆吃不开。

好在最终野心战胜了理智。毕竟,没有人会和利益过不去。一番考察后,郭台铭选定深圳龙岗作为他梦想延续的地方。

“成败在此一举。”数月后,日后颇具盛名的富士康深圳龙华工业园区就此建成。

之后,事情进行地要远比郭台铭想象中顺利。购买生产设备,招募工人,设定管理模式……各个方面,郭台铭几近无往不利。

因果使然,自然,最终的结果也不差。

园区刚建成,各大厂商家的订单便蜂拥而至,郭台铭也由此赚地盆满锅满。

此后,尝到了甜头的郭台铭又顺势抽出数百亿资金,创建了珠三角工业园区和长三角工业园区。

结果同样也很喜人。因其模式成熟,管理合理,英特尔、丽台、戴尔等公司纷纷向其抛出了橄榄枝。

第一次,郭台铭尝到了被万人追捧的滋味。

2002年关,鸿海集团营业收入突破了3450亿元新台币,郭台铭也由此获称“代工之王”。

毫不夸张地说,是祖国的时代东风造就了郭台铭,没有改革开放,便没有郭台铭的今天。

按道理,凭借着祖国大陆发展起来的郭台铭本应极尽感恩祖国,无论何时何地都忠于祖国,为祖国付出才是。

但从其后郭台铭的举动来看,事情好像并不尽然。

国与国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定律永不失效。一个不知名的早晨,中美贸易战悄无声息地打响了。美国政府开始制裁华为的发展。

为捍卫国家主权,中国主动迎战。彼时身为祖国的一员,郭台铭本应站在祖国一方,积极应对美方才是。

不料,郭台铭却没有站在祖国一侧,反倒在2020年将富士康一条和美国的生产线“迁出”了国门,在东南亚另起了炉灶,这显然是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其实在19年,他就很明显地表达了迁出国门的的想法,他表示,他没有那么需要大陆的工人,“是我给了他们一口饭吃!”

一番考察后,印度正中其下怀。郭台铭先后总共斥资200亿在印度建立了半导体项目工厂。

郭台铭又打算在印度重拓一片自己的疆土。殊不知,这次郭台铭失算了。

郭台铭看上印度,也是觉得这里人口基数大,人工成本低,不料,待工厂开工后,他才意识到,自己之前错的有多么离谱。

不同于中国工人的高效率,印度工人工作效率极低也就罢了,态度还极不端正。

敷衍了事,故意耗工时是印度工人的常态。再者,印度地区基础设施差,断水断电有如家常便饭。如此,无法按时交工便成了板上钉钉的事。

眼看印度方面无法达到其预期,无奈之下,郭台铭又将目标瞄在了越南。

奈何,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郭台铭卯足劲,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不料,新冠又突发而至。无奈,他经营的数家工厂只得屡次停工。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说的就是当下吧。”面对如此情境,郭台铭说不后悔是假的,只是后悔也晚了。

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之后,苹果公司相继和其解除了合作关系,转而和立讯精密展开了合作。

彼时的郭台铭断然没想到,自己当日心心念念一心追随的人,日后抛弃他的时候,竟连个招呼都没和他打。

无奈之下,他又转向了大陆,假惺惺地说他最好的技术都没搬走,将会永远留在大陆,想回国捞钱的目的昭然若揭。

为国为民,乃大丈夫存在之根本,一个企业家要想走的长远,必须将人民,祖国放在第一要位;

奈何郭台铭却反其道而行之,最终酿得如此惨状。诚然,说一句“他不过是咎由自取”实不为过。

-完-

作者 | 刘妮妮

编辑 | 阿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苹果公司   墙倒众人推   华为   越南   印度   美国   祖国   父亲   工厂   女儿   苹果   未来   大陆   市场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