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中央找到李敏,交给她三样东西:你父亲给你留下了一份遗产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81年,在毛主席逝世后,有人联系上了李敏,说毛主席给她留下了一份遗产。

她怀着疑惑接受了遗产,却在得知具体的物品时泪流满面,那是一台冰箱、一台彩电和八千元钱。

简单的一份遗产在当时看来无比贵重,而让身为女儿的李敏更加感动的原因却不在此处。

一方面,在父亲离世之际,她没能陪伴在侧,实属遗憾;另一方面,这些东西中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惦念。

但同时,这笔遗产也让人忍不住疑惑,因为它并不符合毛主席一贯朴素的生活习惯,它到底有什么来头呢?

李敏的成长

1936年,李敏生于陕北,她总怀念说,自己陪伴父亲的时间并不多。

即便是父亲身体状况不好的时候,她也没能常常陪在父亲身边。

也正因为如此,每一段待在父亲身边的时间,都让她感觉到无比珍贵。

事实上,在李敏出生后不久,母亲贺子珍就远赴苏联,四岁时,她才开始与母亲同住。

此后,母女二人回国,又定居哈尔滨。在儿时的漫长岁月里,李敏的成长过程中都缺少父亲的存在。

直到1949年,毛主席派人将李敏接回身边,当真正能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时,她都有些茫然。

但和父亲点滴的相处,总是让李敏难忘的。

她说,父亲总提醒她,不能以毛泽东的女儿自居,要夹起尾巴做人,不能接受一点因为父亲是主席而拥有的特权或优待。

在平时的生活中,毛主席也坚决杜绝因为自己的关系而对儿女的看顾。

李敏回忆:

尽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她能够感受到父亲对她的关爱。

因为在一些有益于她增加认知、有助于她成长的视察中,父亲总是能够想到把她带在身边。

有一次,李敏随父亲出门视察。

毛主席和工作人员在前面边走边谈话,她就跟在后面仔细地观察、认真地听。

但一不小心,步子稍微快了些,紧接着,她就收到了父亲警示的眼神。

她被吓了一跳,赶紧回到队伍后面去。

在参观结束之后,李敏很生气,她不理解自己什么都没有做,为什么爸爸要用那样严厉的眼神看着自己。

于是,她坐在一处发呆,心情也不是很好。

这时,毛主席看出来她心情不佳,陪伴在她身旁,开口问道:

“娇娃, 想什么事哩?”

李敏被问得突然,她还没有想明白之前的事情,觉得十分委屈,于是对父亲没有过多的理会。

但很快,李敏就想明白了。

平时,毛主席总教导她说,不要在他工作时上前,因为那会涉及到许多工作人员。

这些人都需要站在毛主席的周围,进行组织上派给他们的任务。

可如果李敏失了分寸,跟上前来,挤掉了他们的位置,那就是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了。

而工作受影响了,他们回去也会挨批评。

原来,爸爸严厉的眼神不是在训斥她,而是在提醒她影响了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

于是,她带着歉意的眼神望了毛主席一眼,这一个眼神既是道歉又是保证,保证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而毛主席又再次用和蔼可亲的态度看向她,于是,李敏也明白父亲已经原谅了自己。

一场小小的风波就此结束,而李敏也深深得记住了父亲的教导。

此后在1960年,当她再一次跟随父亲参观学习时,李敏紧紧地跟在工作人员身后,一刻也没有忘记父亲说的话。

而这一次,毛主席专门把李敏从队伍后面拉过来,让工作人员给他们照了一张合影。

这张合影,更是成了承载李敏珍贵回忆的载体之一。

在家中李敏深受父亲的关爱,无论是成长还是学业,毛主席总是尽量抽出时间关心她的方方面面。

毛泽东的家信中曾写道:

“李敏、李讷,我的亲爱的女儿,你们的信都收到了,很欢喜。”

甚至,毛主席也会在给女儿们的书信中,用可爱的语气在信的结尾写上“亲你们”这样的话语。

后来,李敏也不负父亲的厚望,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在学校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她更加理解了父亲教导的良苦用心,也将父亲传承下来的节俭作风,贯彻到了自己的一生。

但这样的朴素作风,让她身边的人既佩服又心疼。

在李敏组建家庭后,丈夫甚至会因为她太过于节省而和她争吵起来。就连女儿也感慨道:

“妈妈实在是太节俭了”。

这一切,正来自于毛主席的言传身教。

父亲的教育

毛主席的一生,真正身体力行的做到了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为人民服务”践行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

李敏常说,毛主席教会了她“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含义,教诲她“与人民同呼吸, 共命运。”

她回忆,有一件事让她印象非常深刻。

当时大家一起住在中南海,但周围的孩子因为伙食的节俭甚至都有一些营养不良。

可即便如此,毛主席还是严格要求子女,坚决不能搞特权。

工作人员看不下去了,便偷偷带来一些吃的给孩子们,其实,也无非是些面包而已。

果然大家一拥而上,立马就把那些面包吃光了。

后来,毛主席知道了这件事,严厉批评了大家,甚至为此专门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将这件不大的事情拿出来严肃讨论。

“国家都不富裕,还有多少人吃不饱饭?”——李敏说,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她的心头。

此后,她也用这样的精神教育女儿,女儿小时候的衣裳,基本上都是穿哥哥剩下的。

据后来人回忆,其实毛主席许多微小的习惯,都藏着对人民深深的关怀。

其中,就包括主席坚决不用“牙膏”,转而用廉价的“牙粉”。

这种牙粉并非是工业制品,而是早年间农民自制的洁牙粉,他们将稻壳洗干净后晾晒,再烧成一种白色粉末。

这样的“牙粉”具有一定的清洁力,同时又格外省钱,是毛主席小时候常用的。

但令人惊讶的是,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状况逐渐好转了,毛主席还坚持用这种牙粉。

周围人曾经劝他说,主席用牙膏吧,现在的人民,普遍都用牙膏。

毛主席只笑笑说,等有一天全中国人民都用上牙膏之后,我再用牙膏也不迟。

大家无话可说,只是更多了几分感动,时至今日,毛主席的故居中,还保存着他当年用来装牙粉的工具。

其实,除了牙粉,毛主席的牙刷也是用到“寸草不生”了才会更换,衣裳更是缝了又缝。

甚至在有一次出席重要场合时,工作人员都没能找到一件没有补丁的衣服。

为了节省布料,面见重要人士的正式场合,毛主席还想到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就是用“假两件”的方法。

他吩咐工作人员做了几套假领子、假袖子,客人一来马上穿戴整齐,再将假领子和假袖子穿戴好。

等客人走了,又将假领子、假袖子摘下来,恢复到平时勤俭的状态,继续工作。

后来人们采访李敏时,她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在所有人心目中,她的爸爸是一位伟大的领导人,是中国人民的救星……在这样的光环下,很多人都觉得毛主席是完美的。

可是,在她的眼里,她的家庭和其他革命家庭也没有什么不一样,只是千千万万的革命家庭之一。

一样的是那种革命精神的传承,一样的还有毛主席严格的自律和对子女的严格要求。

“遗产”的由来

在李敏对父亲的回忆录中,她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父亲留下的遗产是可以使我与广大民众共享的思想, 而没有半点儿的家私。”

那么,中央后来交给李敏的三样东西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这份遗产背后确实“不简单”,除了八千块钱外,其他的物品都是中央后来才加上的。

很多人都想不到,毛主席完全不用过得那样清贫。

因为除了国家发放的工资外,他还有另外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那就是稿费。

毛主席一生著作无数,其出版的作品都有稿费,而据他的会计员回忆,那些稿费大概有一百五十万之多。

当时,坊间甚至谣传,毛主席的稿费能有一个亿。

不过这一个亿是远远没有的,但即便是一百多万,也远远超出了当时无数家庭的经济状况。

可是毛主席从来不动用这笔钱财,甚至都没有以个人的名义进行存储,统统都交给工作人员处理,他连家里的收入情况都不太清楚。

即便是有一次申请动用了稿费,还是在发现工作人员接受了老百姓送上来的物品后,为他们支付的对应的款项。

一次,毛主席重新来到了井冈山,井冈山的百姓们马上准备了一桌酒菜。

但在事后,他马上就请相关人员把饭钱支付给老百姓。

这可让那个去付钱的人犯了难,因为老百姓坚决不愿意收。

他们说毛主席是为了人民而闹革命的,至今依旧在为老百姓操劳,所以大家只能用这些吃的来答谢毛主席。

这样一来,等于把“付钱”的出路堵死了。

无奈之下,前去付钱的工作人员说道:

这是毛主席定下的纪律,您要是不收,我回去可怎么答复呐。

费了好一番口舌,老百姓才勉强收下了这些伙食费。

而遗物当中的那八千块钱,是毛主席作为父亲对子女的心疼,也满含着他的公平待之。

当时,李讷刚刚生下了一个儿子,这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困难。

因为这样一来,除去孩子的奶粉钱,家里的收入就所剩无几了。

看到如此艰难困苦的景象,毛主席周围的警卫员为李讷求了情,希望主席能够给孩子一些经济上的支持,帮助她度过难关。

当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时,他沉默了许久,终于,他写了申请单,从稿费中取出了八千元,将这些交给李讷。

随后,他又觉得要对子女一视同仁,于是分别取了一样多的钱给李敏。

而李敏怎么也没有想到,父亲的关怀辗转多时送到她手中时,父女二人已经天各一方。

当工作人员联系上李敏时,发现李敏也生活困窘,于是,中央决定将这份“遗产”变得丰富一些,又加上了冰箱和彩电。

至于毛主席的其他积蓄则一律上交公家,事了拂衣去,可以说,他的一生没有给自己留下一丝一毫的财产。

后记

多年后,人们纷纷拜访李敏,通过回忆的形式来缅怀伟大的毛主席。而在谈话中,李敏透露出这样一件奇怪的事情。

她说,她至今都不明白,家里的杜鹃花一到七天就会莫名其妙的枯萎,但其他任何一种花都好好的,安然无事。

记者脱口而出,那是全国人民对毛主席的思念啊!

要知道,杜鹃花曾是毛主席生前最喜欢看的花儿,也是来自他家乡的花儿。

李敏愣了许久,不再言语。

父亲最爱的花只在自家枯萎,别处却无异样,那这花朵是不是也承载了父亲对自己的嘱托和思念呢?

毕竟,无论毛主席在世人眼中如何伟大。

但在女儿眼中,那只是她的父亲——一位对自己悉心教导、一生清贫却费心给自己留下“遗产”的父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井冈山   遗产   牙粉   父亲   领子   稿费   节俭   牙膏   年中   老百姓   子女   眼神   工作人员   女儿   东西   家庭   工作   李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