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众生后见自我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3年第3期

编者按:

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方式有很多种,最便捷、最纯粹的方式是阅读。因为爱文字、爱阅读,我们时时检阅,常常忧心,也自然对阅读本身产生思考。

爱读书的人,究竟是在读什么?我们为什么热爱阅读?到底什么才是阅读的本真?本期精神家园,我们来聊聊“读书”。

策划-本刊全媒体
统筹-本刊记者 刘博文

见众生后见自我

-姜子郁

北大教授戴锦华老师以电影为职业和专业,但在面对提问“看电影可以代替看书吗”的时候,却斩钉截铁地回答:“不能。”她主张书籍是基本知识的源头,鼓励大家博览群书、不求甚解。
阅读的好处,自然不只在今日,自古以来都有无数伟人先辈进行过阐述。而作为一个普通人,在我可能并不深刻、数量却很庞大的阅读体验之中,最大的感触就是:阅读给了我体验另一种人生的机会,就像一扇窗展示了世界的丰富与多样。
哪个小朋友第一次读到《少年中国说》的时候没有热血沸腾的感觉呢?读到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候,亦有振聋发聩的感觉。于是那时的我忍不住冲到图书馆借阅了许多诸如《孙中山传》《梁启超传》之类的书。最开始对很多历史大事的进程和发展,其实都迷茫而不解,可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在他们的抉择中,在他们的言行中,我虽年少却开始逐渐体味到爱国、求真、发奋等具有的意义。甚至每次了解到一些事件前后,身处其中人物的痛苦、犹豫和辗转反侧时,也逐渐体味到原来人生还有这样的一面。以此为基础,我的心智逐渐成熟,也定下了自己的目标与志向。
当然,要说这些阅读所带来的比较功利的好处,倒也有。大概就是因为每次阅读的时候,都在努力试图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所以我不用经历痛苦的背诵记忆,却总能获得一个漂亮的历史成绩。
阅读的世界辽阔无边,有人偏爱工具理论类的书籍,因为可以指导实践;有人偏爱哲学心理类的书籍,因为深邃神秘。而我挚爱对人物的描写,尤其对情的刻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归根结底是心与心的交流。许多矛盾和争执,其实就是缺了一份理解。可大量阅读之后,便仿佛陪着这些书中人物、角色走过许多段人生历程,见过了形形色色的人。《卖炭翁》里浸透的,是劳动人民的辛苦与心酸;九龙夺嫡的纷争里,是帝王家手足相残的冷酷。在阅读里见过了众生各面,此后在现实中,也总能对他人怀有理解,对世事抱有思量。
在看见他人的过程中,也时时能照见自己。虽然会对鲁迅在桌面刻下的“早”字羞愧不已,倒也不妨碍对着胡适日记中展露的拖延症哈哈大笑。人性中总不免有卑微、软弱,哪怕六岁能文,神童如王勃,到了青年时代也忍不住要诘问:“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便也明白人生总是如此,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容易,由此也多了更多面对生活苦闷的勇气。
世界那么大,纵想去看看,终其一生或也不可看遍,但阅读却可以拓宽生命的维度。生活必定在欢乐之外,有低谷、有坎坷。别怕,书中总有人经历过,这没关系。

点击下图

购买《中国青年》2023年第3期


精神家园 | 阅读的本真专栏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刘晓 刘博文
编辑:刘博文 黄莲蕊(实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7

标签:黄莲   胡适   众生   鲁迅   本真   中国青年   总能   精神家园   好处   痛苦   自我   自然   书籍   人物   人生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