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规划有多重要?每一个种子都意味着未来!

引子

1953年7月27日,朝鲜半岛三八线。

一个年轻志愿军传令兵正在山岭间跑着,不知道为什么,今天的炮火变得异常猛烈。他跳跃着,躲避着,突然一发炮弹袭来,小战士倒在了爆炸的火光之中。

等他醒来,发现自己的脚已经被炸断。

他拿着自己的脚,继续往阵地爬,爬上阵地时已是黄昏,阵地上的志愿军军官从他怀中掏出命令,上面写着:停战协议已经签字!今晚22时正式生效,届时不准射出一枪一炮!

军官把命令放进口袋,回头怒吼:“来三个人!把他背下去!不准让他死!拿着他的这只脚!”

没有人知道后来这位小战士的命运如何,也许停战协定生效时间再提前几个小时,他的命运就会完全不同。

这个小战士,只是朝鲜战场上牺牲烈士的一个缩影,根据80年代我军公布资料显示,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共伤亡三十六万人,这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伤痛之一,却是新中国崛起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朝鲜战争前,中苏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但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却极为吝啬,1950-1951年开工的援助项目只有5项,且均为续建和扩建。

但在朝鲜战争后,苏联惊讶地看到了一个如此能打的小弟,竟然和美国打得有来有往。出于拉拢中国和扶持中国壮大对抗西方的需要,苏联才开始大力援助中国产业,诞生了我们熟知的“156项工程”。

156项工程

“156项工程”是人类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次最全面的技术转让和工业化迁移,光苏联向中国提供的资料和设计图纸就高达数百吨,使中国的工业水平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完成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

现在的我们,不得不佩服那一代伟人们做出的战略决策,他们以一场战争为代价,换来了一次工业化的机会,让中国能够对产业发展进行一次宏观的规划,对电力产业、采矿产业、石油化工产业、钢铁产业、有色金属产业、飞机汽车拖拉机制造产业等等,进行了一次足以影响中国国运的长远布局。


壹 产业规划有多重要?

产业规划,一般来说就是对产业发展布局,并对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整体布置和规划。

简单来说,产业规划就是给一个国家的产业明确发展方向,只有方向选对了,才能拥有未来。

在这方面,韩国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要知道,韩国在60年代的时候,还是一穷二白,差朝鲜差得很远。很多韩国人都要往朝鲜偷渡,就连韩国传奇总统朴正熙上台后,都要吐槽道:“我接受的可是一个被洗劫一空的破家啊!”

当时的韩国总统朴正熙

一名英国记者评论道:“期待韩国的发展,就好比期待垃圾桶里开出鲜艳的玫瑰!”

而韩国后来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十年之间崛起,就是因为产业规划规划对了路子。

一开始,韩国经济企划院提出,应该凭借自己人力成本低的优势,大力发展纺织、服装、鞋类等企业,给美国、欧洲、日本当代工厂,但朴正熙认为一直搞代工是没有出路的!

朴正熙开始学习朝鲜,也搞出了五年计划,并在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发表了《重化学工业化宣言》,提出将经济重心转到钢铁、石化、造船、冶金、机械、电器六大产业上。

这一产业规划在当时受到了很多质疑。世界银行也认为这些产业不符合韩国的比较优势,并建议把纺织业这个资金和技术壁垒较低的行业,作为韩国工业化的突破。

但韩国人没听他们的,反而成立了产业委员会,开始把国运砸六大产业之上。

事实证明,韩国人赌对了,这六大企业都获得了空前成功,培育了世界一流的造船业以及浦项制铁、大宇重工这样的世界顶尖企业。这些基础产业的成功大大降低了下游产业的投入,推动了下游产业如汽车行业的发展,培育出了现代集团这样的一流车企和三星集团这样的电子业巨头。

这些产业的发展,推动韩国经济年增速连续多年超过10%,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虽然1979年朴正熙遇刺身亡,但这些产业的基础已经扎稳,一直到今天,这些产业都是韩国的支柱,也让韩国成为二战以来唯一一个从发展中国家跨越到发达国家门槛的国家。

当然,产业规划方面的反例也有,那就是越南。

越南和中国很像,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也开始搞革新开放,吸引外资也赚了一些钱,但因为越南没有规划中国这样的重工业和化工业,导致如今越南不仅连电都要从中国进口,甚至各种服装扣子、拉链等小五金都要依赖中国。

这几乎断送了越南产业升级的任何出路,别看越南经济增速很快,但越南只会出现开血汗工厂的富人,但永远不会出现强大的产业集群,只能搞一些低端的组装业和轻纺鞋帽。

当上下游均被他国控制时,哪怕长得再茁壮,也仅仅是一颗茁壮的韭菜而已。


贰 中国产业规划之路

中国产业规划之路,是一条充满中国特色的与时俱进、摸着石头过河的道路。

建国之初,中国搞的是重化工业为核心的“苏联式”工业化建设,重点布局国防工业、冶金工业、能源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等等重工业。

为什么要如此?因为这是快速提升国家实力的唯一推进,也是第一代领导人痛定思痛做出的战略抉择。

为什么旧中国总是任人欺辱?一个日本都能让中国差点亡国?就是因为中国重工业太落后,产业结构畸形,1949年轻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的70 %以上, 而重工业所占比重则不到30 %。重工业门类残缺不全,且多数是采矿业,除了一些从事修理和装配的工厂外, 没有自己独立的机器制造业。

就像教员说的: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所以,考虑到国防需要和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中国优先发展了重化工业。先是挖煤挖矿,再是炼铁炼钢,下一步就是造零件、造机器,然后中国就可以生产汽车、拖拉机、工程机械等设备,最终建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不要低估这种重工业体系的意义,有时候国家发展就像练武功,你可以通过模仿、偷学、拿钱买拿到武功秘籍,但如果没有重工业作为内功,那么打打一般侠客还可以,碰上高手就只有扑街的命。而一旦内功练好,无论学什么武功,都能很快融会贯通,一通百通,事半功倍,最终成长为“华山论剑”级别的绝顶高手。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当前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中国企业,像中化、国电、宝武钢、五矿、东风,乃至当今的面板巨头京东方,其实都源自建国初期那156个工业项目。

当然,这种大力发展重工、化工的决策,在一定历史时期也造成了轻重产业失衡的情况,所以改革开放后,中国及时出台了不少鼓励轻工业发展的产业结构政策,利用不断丰富的轻工业产品,解放了长期被压制的内需市场。

在“纠偏”完成后,中国敏锐意识到,中国即将迎来百年难遇的全球化良机,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吃到外贸红利,就看中国的产业政策能否适应全球化的需求了。

为了做好加入WTO的准备,中国明确提出,要加强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原材料工业的建设。

原因很简单,要说人力成本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相比能低多少?人家凭啥向大陆投资建设人力密集型纺织、零部件加工和电子组装等企业?不就是因为大陆能提供本土化的原材料供应和充足的电能保障么?

所以我们就会发现,从90年代到2000年代初,中国的产业发展,几乎都是围绕着出口经济展开。

以纺织产业为例,纺织业需要石化产业提供化学纤维、染料、纽扣、拉锁等原材料,中国就连续上马数个年产数十万吨到百万吨的乙烯化工项目,产业链延伸建设超高分子量、α-烯烃、ALL-PE、ABS、POE、HDPE等12套高端新材料。

庞大的原材料规模优势赋予了中国纺织业无以轮比的成本优势,让中国纺织业开始突飞猛进。2001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543.2亿美元,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的13%。到201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2120.0亿美元,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的34%,实现出口规模居世界第一。

纺织业的成功只是中国产业规划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中国经过布局与出口型制造业直接相关的化工、电力、冶金等产业,不仅让珠三角、长三角成了中国出口创汇基地,而且带动了整个中国产业链的发展。产业链条建成后,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之间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上下游关系或协作关系,使企业相互促进,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增加经济密度,非常容易聚集形成竞争力十足的产业集群。

中国经济近20年的飞速发展,足以证明了中国产业规划的成功。

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世界经济下行、西方国家打压和脱钩,外贸可能遭遇较为严重的困难。中国传统制造业中,钢铁、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基础产业,经常面临着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严峻挑战,越来越面临发展瓶颈。

中国如果想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就必须未雨绸缪,调整产业规划。


叁 中国未来产业如何发展?

在中国,每五年都会有一个五年规划,这个规划主要就是明确各个产业在规划期内的大政方针、目标任务、战略举措,引导公共资源配置,保持发展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这是中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取得辉煌历史成就的成功经验。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十四五规划》,其中围绕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通信、数字经济、大消费、基建、现代农业、现代金融等产业,做了明确规划。

从内容上看,这是中国布局未来产业的关键一步。

比如,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当前,中国制造业世界第一,但先进制造业领域还有很多短板,导致中国制造一直处于价值链底端,利润主要被西方的先进制造业拿走。

所以中国一再强调,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作为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着力点。在未来,中国将将在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将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把握新一轮产业变革机遇的主要抓手,利用新科技革命赋予先进制造业的历史机遇,力争抢占先机,迎头赶上。

比如,新基建将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

新基建的概念在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2021年4月国家发改委将新基建划分为“三大类别”: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所以,我们常说的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其实都算是新基建。

新基建的妙处,不在于新盖了多少楼,修了多少路,而在于新基建对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渗透,通过信息化与生产生活融合,优化产业结构与分工,使专业化水平不断加深并产生相关溢出效应。

举几个例子,农业生产引入5G和工业互联网技术,就可以实现无人驾驶拖拉机和无人机打药施肥;AI技术融合工业互联网,则可以选择最优工艺、最高效率保证产品生产;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特高压等,也大大减少了人流、信息流、能源流在路途中损耗的时间成本;大数据中心则可以帮助对数据资源进行有效挖掘和合理使用,直接作用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

农业生产引入低空无人机

所以,新基建本身不算产业,但它和建国之初的重工业一样,将成为新兴产业崛起的土壤和基石。

比如,利用科技革命驱动产业变革。

我们发现,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在价值链顶端,主要是因为他们手中掌控着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基础工艺等核心科技。而在当前,西方仍然在AI、机器人技术、量子信息、元宇宙、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领域砸下重金,一旦这些前沿性、战略性、颠覆性技术的不断突破,必将带来全球产业布局乃至经济格局的革命性变化。

在十四五规划中,中国提出要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

显然,中国是要在未来的技术革命中,探索不断弯道超车的机会。

再比如,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共同富裕。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摆脱了过去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向着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这种高质量,不仅体现于产业领域,还包括城乡均衡发展,收入差距缩小等社会领域。

2022年,工信部等10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分别提出中西部、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为不同区域制造业升级明确了“路线图”,这样一来,各地区就可以结合自身条件、“各美其美”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取长补短,从而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实现“美美与共”。

比如,中国正在推动的“东数西算”,在电能丰富、气温适合的西部建设大数据中心,为东部的数字经济提供算力,这将是加快构建中国数字经济产业链体系的关键一步。

所以,我们看到,在十四五规划提纲挈领的指导下,从遍地能源的克拉玛依到制造业基础雄厚的珠江口,从布满风力发电机的内蒙古草原到贵州大山中的数据中心,从燕山山脉到长江三角洲,一股巨大的产业浪潮正把中华大地囊括其中,一场属于中国人的产业革命即将到来。

当然,产业规划想从蓝图变为现实,必须服从市场原则,国家层面进行引导,吸引最有活力的民间资本和企业踏足其中,才能聚沙成塔。

近期,由新华网、今日头条联合发起的“#中国产业名片#”项目正式出炉,聚焦基建产业,展示关键行业的创新实践,在镜头中编织中国产业地图,讲述产业振兴的中国故事,不断擦亮中国产业名片。目前推出的基建专题,已经引发了全网热议,#中国产业名片#话题阅读量3亿+,讨论量13万+,子话题阅读量1亿+,抖音播放量1300万+。

相信在这种全民关注的带动下,会有更多的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程序员、工人投身于这场轰轰烈烈的产业大发展之中,让中国新兴产业成为带动中国经济的新型支柱,让产业规划的种子成长为中国美好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苏联   未来   产业   越南   重工业   韩国   基建   中国   制造业   种子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