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逝的靖宇大街

一条老街就是一段历史,伫立在这些历经沧桑巨变的老街中,仿佛看到,曾经的繁华扑面而来。

哈尔滨老道外有这样一条街,它以英雄的名字命名。如果追溯历史,比中央大街还要早30年。曾经的辉煌与中央大街齐名,它就是靖宇大街……


三十年代的正阳街街景(现靖宇街)


这条百年老街,最初叫“正阳街”,作为哈尔滨曾经最繁华的街道,以它为中轴线,南北两翼东西排列的历史建筑鳞次栉比一直延展到二十道街。



20世纪20年代,商贾云集,是哈尔滨传统商业区,哈尔滨市最早兴起的商圈之一,也是东北著名的商业街。

这里汇集了世界品牌,一直繁荣到20世纪末,每一块砖、每一寸土都见证着哈尔滨昔日的繁华。


三十年代的正阳街街景


如今风雨飘摇几十年,这条街已经不见了昔日的繁华,命运让人唏嘘不已。

彼时齐名的中央大街,现在依然是哈尔滨的地标之一。八方游客云集的中心区域。而曾经的“中国大街”靖宇街,则是空旷寂寥,鲜有行人通过……


空空荡荡的靖宇大街


被围墙围住的靖宇大街


历史上,这里涌现出许多闻名全国的老字号商铺:同记商场、大罗新商号、亨得利、老鼎丰、世一堂、双和盛……每一个曾经都那么辉煌。


同记商场


哈尔滨同记商场,始创于1907年,创始人为哈尔滨的民族资本家武百祥。1927年8月,在今道外靖宇街与南四道街交汇处东侧路南新建的二层砖木结构商场大楼落成,同年9月开业。其正门上的“同记商场”四字牌匾为钢筋水泥修筑,由上海著名书法家天台山农书写,红底金字金边,匾宽3.5米,长20米,匾上款题“丁卯年七月”,下款题“天台山农书”,匾额下两侧镶嵌一副楹联:采办环球货物,搜罗国内产品。与之相映衬的是高4.7米,宽7.4米的两扇大玻璃厨窗,整幢大楼宏伟壮观。


索道收款

在1955年以前,同记商场一直采用“索道”收款台进行收款,这在当年的哈尔滨,“没有第二家”当年的“索道”收款台,使顾客一进到“同记商场”,便能看到“纵横交错”的“索道线”。



当顾客在柜台买完东西并开好收费小票后,会把收费小票和钱一起夹在“滑道”上,然后“嗖”地一声,票子和钱就到收款员那里了。很快,收款员再将找好的零钱和小票通过“滑道”传给顾客。整个过程速度很快,“只有几十秒的时间”。

收款过程不用自己操作,免去顾客为了交款在商场里四处奔跑之累,方便快捷。



1956年公私合营后,老字号“同记商场”经营百货,在老道外最有名气,当年和南岗秋林商场齐名。“同记”物美价廉、服务周到,信誉度高,每天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大罗新

1921年10月10日大罗新环球货店正式开业。“洋门脸”大玻璃窗首开哈埠商业橱窗陈列的先河。金字牌匾由津门大书法家华世奎题写。



店内设有电动“模特儿”,在营业大厅还设立了借物部和图书室。


那时店内就有了哈埠首创的电梯和送钱机,格外引人注目,当时就有“到了哈尔滨,必去大罗新,电梯送上楼,满眼西洋景”之说。整日客流不断,汽车、马车、人力车在门前排出很远。


民国时期大罗新定制的彩盘


大罗新环球货店开业后第一年,销售额就超过了俄国人经营的秋林公司,迅速成为全国10大商店之一。


右前方为鼎丰店


在哈尔滨,没有不知道老鼎丰的。那些松软、酥脆的老鼎丰糕点上留存着多少代人,儿时温暖的记忆。屹立百年的老商号老鼎丰已成为哈尔滨的城市名片。


老鼎丰


老鼎丰的总店。其建筑形式是西洋的,但它的装饰则是中式的,是一栋典型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


三十年代的正阳大街


1911年,浙江绍兴人王阿大、许欣庭二人,带着两百多年前乾隆二下江南时钦赐的招牌“老鼎丰”来到了哈尔滨,开办了“老鼎丰南味货栈”。



鼎丰南货以其“前店后厂”制作精良,小批量生产,出炉后直接销售,口味新鲜,渐渐有了名气。



老鼎丰生意兴隆,无论是平日或是年节,老百姓串亲访友几乎都要买上两包老鼎丰糕点送礼才够面子。1923年老鼎丰搬到了当时位于滨江傅家店的正阳三道街(今道外靖宇大街392号)的这栋建筑里。这是道外最繁华的地段,一直到今天,老鼎丰的总店一直在这里。



世一堂

1912年,吉林世一堂老号派李星臣、周弼臣和孟香阁三人来滨江县傅家甸正阳四道街路南筹建世一堂分号,当年开业。




世一堂长期经营自制的名贵药品和各类中成药有120多种,前店后厂。不论何时,到世一堂抓药,只要持有配方就没有抓不到的药。



道外世一堂配制的中成药,质量高、疗效快的重要原因是选料精良,配制精细,一丝不苟。他们的药材原料除吉林老号拨来的外,主要还是派人去全国各地采购,采购人员均为有专长的业务人才,保证了药品的质量。配制药品的工艺要求极为精细。许多草药要一根根、一颗颗进行挑选,还要蒸、炒、炙、煅,每道工序都要严格把关。


三十年代登在报纸上的药品宣传


世一堂店规非常严,全店人员集体住在店里,作息时间严格。进入世一堂学徒的人,都是经可靠人介绍的,不用本地人,不用有家口的。进店学徒的衣食住行全由店里负责,工资不多,如有其他困难,店里协助解决,使他们安心干活。


三十年代登在报纸上的药品宣传


店里的伙食很好,每顿饭是四菜一汤,初一、十五吃饺子,年节吃酒席。夏季店内备有绿豆汤和冷开水,秋冬之际老板还经常查看伙计是否盖好被子,以防受寒生病,规章制度虽严,生活关照都好,伙计们没有不拼命干活的。


民国时期捣药用的大铁杯


1956年实行合营后,道外世一堂专门销售药材和药品,并保持了加工药材,代合药丸,坐堂医等传统服务项目。



正阳楼北三道街6号对面的小楼挂着正阳楼的招牌,小楼不起眼,却是这家百年老号的发祥地。



在哈尔滨提起风干香肠、松仁小肚等风味肉制品,人们会不约而同谈论起正阳楼。


正阳楼的创始人王孝庭,1878年他出生于山东省掖县,少时在北京福星斋(酱肉铺)学徒。


宣统元年(1909年),王孝庭到了哈尔滨,并遇到北京旧友宋文治。他们发现哈尔滨没有搞肉制品的,仅有几家屠户捎带煮点下水卖卖,两人一商量,便想开一个酱肉铺。


经过多处奔走,终于在道外傅家甸租得一栋门市楼房。店名是仿北京正阳楼起的,所以匾额"正阳楼"三个大字上面,还有"京都"两个小字。

当时日产量二三十斤,以销定产,宁少勿多。


民国4年,他们买下北三道街街口路东一处楼房,正阳楼迁入新址。清末秀才出身的老顾客徐鼎臣毛遂自荐为正阳楼题写了牌匾,金字黑地"正阳楼"。


正阳楼在哈尔滨打出了京都风味的招牌,生产的又是高档食品,风行一时。许多达官显贵、商绅名流都慕名而来。连奉天的大帅府、少帅府、齐齐哈尔的吴(俊升)督军府也都常派人来正阳楼购买各种食品。


伪满州国大臣,张景惠公馆在哈尔滨时,也经常来买货,张景惠当了伪国务大臣,公馆迁新京后,仍常派人来买货。正阳楼就把写信要货的信封插在门口墙壁上,上面印着伪国务院的醒目大字,一方面避免流氓地痞捣乱,另一方面显示正阳楼的威望。

1941年前几年是正阳楼的鼎盛时期,端午、仲秋两大节产品供不应求。


提起靖宇商圈,北三道街是绕不过去的。这条长不足500米老街曾是哈尔滨著名的食街,呈现着老道外的沧桑,散发着老道外的味道,也是现在渐渐萧条的老道外唯一还生机勃勃的地方。



印象中的北三是热腾腾的,不只路边摊和北三酒馆等小饭店的风味吃食是热腾腾的,重点是来这儿的人心也是热腾腾的。路两边铺排着各色的小店、餐馆、调料店、水产店、肉食店和售卖熟食糕点果菜生鲜的摊床,这是个热闹的市场,哈尔滨人爱去的北三。


在这里能看见各种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能尝到各种老哈尔滨的风味;能听到各种高高低低的吆喝叫卖;能感受到各种对生活朴实的向往。这是一种极大的满足,大概只有活色生香四个字才能概括北三道街的风貌。



从靖宇街街口的新华书店和第四百货向北进入北三道街,路西侧的一栋青砖二层小楼特别引人注目。这是北三道街6号,青砖打磨、雕刻、砌筑出各种精美的柱式、柱头、檐壁、檐口和通透的女儿墙。尤其是倾斜的主入口两侧的半圆柱,柱上雕刻的排穗花饰依然保持完好。


老道外,从哈尔滨开埠就有,靖宇大街是百年老街之一。从渔村到码头,一步一步走来,过去的是时间,沉淀的是人心。这里到处刻满历史的痕迹,烙印着老哈尔滨人的生活气息。



当年走在靖宇街上,流连巴洛克式建筑集聚的店铺,仿佛有种穿梭在上世纪20年代的错觉。



那些外观精美华丽造型千变万化的建筑,尽管饱受岁月摧残,甚至面目全非,但当年的味道还在,仍能使人感觉到往昔的气势与辉煌。



如今这里的大部分百年老建筑都被围墙圈住没有生机,无人问津,渐渐沦为了危楼……


它以后会是什么样呢?围起来的老建筑是拆了还是修复?我们不得而知。毕竟历史悠久的靖宇大街,建筑风格独特,不该被人遗忘。奢望着有一天,这条百年老街,重振雄风,再次与中央大街比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靖宇   正阳   老街   大街   索道   哈尔滨   老道   顾客   商场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