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漫笔丨让非遗既上“厅堂”又下“工坊”

许庆光

近日,石榴云/新疆日报报道了两条惹人注目的关于非遗的新闻:一条是新疆非遗馆即将开建,年底完成主体建设,新疆文旅再添“新名片”;另一条是库车大馕非遗工坊、墨玉县喀尔赛镇巴格其村乐器制作非遗工坊、阿克陶县柯尔克孜族刺绣非遗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无论是上“厅堂”还是下“工坊”,目的都是让非遗更好地传承发展,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从饱含生产智慧的传统技艺,到充满生活哲思的口头吟唱,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实践,囊括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里的璀璨明珠,也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把非遗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使之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是必须回答好的一道现实考题、文化考题。

把散落各地的非遗瑰宝集中起来,让人们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进而引导大众关注参与,不失为推动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策略。试想,随着新疆非遗馆的建成开放,新疆曲子、花儿、十二木卡姆等传统歌舞乐在此精彩上演,石雕木雕、织毯刺绣等制作技艺在此活态呈现,撒班节、那达慕等节庆习俗在此生动展示,这是多么丰富多彩的文化大观!这是多么深入人心的文化润泽!正是在展陈展示、讲解体验中,非遗的器物之美、工艺之美、匠心之美得以呈现,让人们感悟到多元一体中华文化,产生了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

非遗传承发展,相比走进生活,融入生产更加让人期待。新疆目前年销售额超过3万元的非遗工坊产品有74个,天山南北一个个非遗工坊,不仅是群众赖之以生的“致富屋”,也是非遗生生不息的“庇护所”。非遗工坊之所以能够推广开来,就在于唤醒了非遗的物质生产属性,赋予非遗看得见的商业价值,实现非遗保护、就业增收、乡风文明等多方共赢共进。用市场的手段、产业的办法,把非遗用起来,而不是供起来,让“遗产”变“财产”,让精神财富变物质财富,传统与现代方能更好相得益彰,非遗保护传承才能有更为持久的内生动力。

新疆文化荟萃,是非遗大区,保护传承任务任重道远。如何更好保存非遗的文化基因,促进传统工艺振兴?一些非遗项目在得到“输血”抢救之后,如何实现自身造血?非遗门类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如何破解……站在文化润疆的高度,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做事业和兴产业统筹起来,把公益性和市场性结合起来,让古韵传新声、老树发新枝,在当代新的发展环境、生活环境中去传承发展,广阔大地上的非遗就能更好地活起来、火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柯尔克孜族   库车   老树   阿克陶县   墨玉县   节庆   漫笔   新疆   厅堂   考题   刺绣   技艺   中华民族   物质   群众   传统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