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尘宝相:天龙山集聚各式风格

近年来,文化旅游业飞速发展,5A级景区炙手可热。自2007年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诞生至今,其品牌价值不断提升,竞争日趋白热化。2023年山西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到,支持晋祠天龙山、乾坤湾等创建5A级景区。

20世纪20年代,天龙山石窟遭大规模盗凿,大部分造像头部甚至全身被盗运境外。2021年春,经过曲折追索,流失海外百年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佛首回归祖国。佛首重归故土,吸引了无数人将目光投向这片历经风雨、受尽浩劫的石窟。

天龙山位于山西太原西南方向近40公里处,海拔高1400多米。天龙山石窟始建于北朝东魏时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经过北齐、隋代、唐代等不同时期的开凿,在东西峰半山腰绵延500多米,形成25个主要洞窟,有大小佛造像500余尊。天龙山石窟造像以造型娴熟、雕刻精美著称,被称为“天龙山式样”,为后人从形制、风格、艺术上理解中国的石窟造像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备受瞩目的2021年回归佛首出自天龙山石窟第8窟的北壁。该窟是天龙山石窟唯一有纪年的洞窟,于隋开皇四年(584年)建成。佛首肉髻低平,素面发式,发际线无分叉,脸庞圆润,双目下视,嘴角内凹,露出笑容。佛首上承北朝之风格,下启唐代丰盈秀腴之先声,是佛教艺术本土化的重要实例。隋唐时期,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加速推进。第8窟是天龙山石窟规模最大的洞窟,由30多人合资修建,开窟造像的目的是为隋文帝及并州总管杨广祈福,反映出当时各族民众对佛教的接纳与信奉,以及佛教在民族融合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第9窟是整个天龙山石窟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窟外建有保护石刻造像的宏伟木构阁楼,窟内龛像是天龙山石窟规模最大的唐代摩崖石刻造像。窟内佛龛分上下两层,上层正中雕大型倚坐弥勒佛像,通高7.55米,弥勒造像是天龙山石窟较为流行的题材。下层雕三身菩萨像,正中为十一面观音立像,左为骑象普贤菩萨,右为骑狮文殊菩萨。中间的十一面观音像端庄典雅、姿态优美、服饰华丽、栩栩如生,呈现出“曹衣出水”的塑画风格,是极其珍贵的艺术精品,被誉为“东方的维纳斯”。

世俗化是佛教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特别是隋唐时期,菩萨像的女性化、世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天龙山石窟中的隋唐菩萨造像也体现出这种审美倾向。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天龙山第18窟的菩萨头像,头束高髻,两侧有宝缯残迹,脸庞圆润,眉骨凸起,双目细长,高鼻小口,表现出唐代贵妇般的雍容。天龙山石窟中的这类造像既似菩萨又似贵妇,充满俗世生活气息,是对唐代社会生活的折射,也是佛教融入本土文化的表现。

天龙山石窟造像雕造细腻写实,雕塑风格和造型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意趣,显示出中国佛教独特的美学观念。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天龙山石窟第21窟的菩萨像,将印度雕像所重视的立体感融入到中国造像所特有的流畅线条中,是盛唐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菩萨像袒露上身,佩饰简洁,斜缠帔帛,宽肩窄腰,胸肌饱满,小腹微鼓,下身着长裙,薄裙裹膝贴体,裙褶自然流畅。菩萨的别致坐姿常见于天龙山石窟一佛四菩萨等造像组合中,菩萨单腿下垂而坐的舒适姿态贴合现实生活,使造像呈现出动态,愈发和悦可亲,代表了唐代成熟的雕塑工艺和天龙山石窟造像的鲜明特色。(米广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龙山   佛教   造像   洞窟   隋唐   石窟   凡尘   唐代   中国   菩萨   风格   艺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