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这个古镇,要和喜欢的人去一次!

在没有马路的年代,所谓一叶扁舟寄余生,指的就是从此浪迹江湖。


水乡古镇,便是江湖的集大成者。


这样的古镇,人们认为都在江浙。


但在广东珠江三角洲,江门开平赤坎古镇像藏在深闺中的扁舟,在此游荡了370多年。


赤坎古镇堤西路。


江河,在370多年前,就像现今的高速公路,所有城市都坐落在江河沿岸。


作为广东重要河道的潭江,贯穿江门,而赤坎是潭江水畔的一颗明珠。


滚滚“潭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就像明朝才子杨慎在《临江仙》里说的一样,赤坎也曾因为地理位置进退游刃,成为商贾们逃避北方战乱的“避风塘”。


南迁的民众共同扎根赤坎,让赤坎逐渐发展成为广东重镇,也掀开了赤坎、甚至江门人闯荡世界的基因密码——那是陆地保守和海洋闯荡双重性格的碰撞,让赤坎人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都能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但追根溯源却都无法离开一个母题,那就是开平赤坎古镇为何一出场便“炸场”。


舞龙舞狮表演。


01

潭江水畔的一颗明珠


要解释赤坎为何繁华,首先要理解在没有公路的时代,水运在珠江三角洲的作用。


利玛窦在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进入苏州时说,“它位于一条平静的清水河上。这里的人们在陆地上和水上来来往往,像威尼斯人一样。”


这一年,万历年间的旅游达人王士性在《广志绎》里说,在太湖以南的中国南方地区,极少使用马匹,水运才是交流、交通被广泛运用的手段。


而在广东的珠三角地区,依托密布的水道资源,在明清时期便开始逐渐形成类似“华南经济圈”,参与中国和全球各地的商贸活动。


其中赤坎,原名“赤墈”,因地多红土、地势较高得名,得名赤坎之前,那一片是潭江中上游北侧多个村落,与潭江共存共生。


宋代开始,赤坎就有人居活动。明清时期,珠江口西端的潭江流域全面开发,潭江中游成为平原农业区的天然聚处。


农业生产和人口消费增长,为赤坎带来了从农业走向商贸社会的机遇。


赤坎位于潭江流域中部的重要水运节点,往上游可至恩平、阳江,往下游可达江门、广州,货物一旦抵达广州,便等同与世界相连。


《1722年广东舆图》,可以看出开平与整个珠三角水系互通。


在《清代内河水运史研究》中,可以发现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水系中,已经有各种各样的航船,其中包括官方的盐船与横水头(渡船),还有运送日常货物的鸭拉尾船、恩平船、虾狗艇、茶船,这些船只的载货量从600到6000担(每担=120市斤)不等。也有载重在20-50吨之间的戎克船。


这些运送货物的商贸行为出现,正是因为清代农村自给自足经济模式式微,农民必须外出购买日用品和生产工具,这让赤坎的市集得以出现。


市集,是赤坎繁荣的基调。


赤坎古镇堤西路码头。


02

繁荣的渊源,从“角力”到“共赢”


在过去,赤坎旧镇区不大,却以上下之分,清晰地被划分为两个家族的地盘。


以塘底街为分界线,上埠是关族族人聚居,下埠是司徒氏族人聚居,在赤坎镇的发展史上,贯穿着两大家族的“角力”。


先来的是关族,始祖关景器在南唐开宝七年因“以言事奏封失序”而贬职冈州(今新会)。其后人又迁入赤坎镇驼骑冈大梧村,成为当地望族。


司徒氏来自河北邯郸,其迁入赤坎的原因,便是那深沉刺痛人心的“靖康之耻”。


历史上南迁入粤的中原豪杰,也将中原的汉文化带入广东,这才有了广东多元文化的聚集。


但文化的多元,也意味着冲突与融合。


赤坎古镇堤东路。


先到赤坎的关族,抵达赤坎后,为防洪涝,关圣徒夫妇在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建起了砖木结构的迎龙楼,楼高11.4米,为全村制高点。


晚到的司徒氏撞上了中国逐渐从农业缓慢进入商贸社会的窗口期。


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司徒氏在上埠设市并建拱北等街,设立小摊位集市,也没有固定档口,逢农历三、八日赶集。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


最初,两个家族遵从不成文的约定,各自退避三舍,上埠与下埠之间还留有相当大的空间。


随着墟镇越来越热闹,土地无法扩容,上、下两埠不自觉要向这块“中立地”靠拢,开始因为经济利益产生误会。


最后,一条塘底街成了界街,塘底街以东归属司徒氏,塘底街以西为关族地盘。


竞争的初衷,实际是为了谋求发展。


到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双方开始联手创办赤坎商会,负责管理商户,解决商业纠纷,筹建马路等。


从此,两个家族冰释前嫌,开始共同推动赤坎镇发展。


大家开始投资赤坎镇的市政建设,请来广州的规划师,借鉴广州市政建设的经验,对赤坎镇的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将旧铺全部拆除,新建骑楼……


赤坎古镇墟地十五间。


03

反“内卷”,海阔天空


互相角力以另一种形式开始体现——建图书馆。


1920年,司徒族人开设阅览室,3年之后,图书馆奠基。


到1925年,造价4万多银元的欧式风格的司徒氏通俗图书馆大楼在东堤潭江之滨落成,馆内藏书逾万册,藏品还包括慈禧太后题字等。


1927年,再置美国机械钟,上链一次大钟可以运转一周。


司徒氏图书馆。


关族图书馆也在1931年落成,矗立在赤坎上埠堤西河畔,与堤东的司徒氏图书馆遥首相望。


这里藏书有《四库全书》《万有文库》《廿四史》等。


关族图书馆。


图书馆不仅提供阅读的功能,还办起了英语培训班和发行刊物。


其中,刊物均设有“评论”“族闻”“县闻”“省闻”“华侨消息”等栏目,经常报道国内外时事新闻,为侨乡民智的开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今,这两座图书馆依然如90多年前一样,每4个月就会编辑出版一本侨刊,并邮寄到世界各地的族人手里,发挥着“家书抵万金”的宝贵作用。


而小小的赤坎镇就有6家侨刊社,是全省侨刊乡讯最多的镇之一。


商贸业发展、资讯的发达与全球化的思维相辅相成,而华侨对赤坎建设贡献的力量也不可小觑。


据不完全统计,清末民初,侨乡开平的华侨占本土人口四分之一,当时赤坎的华侨已超过7万人。


彼时,海外排华运动此起彼伏,华侨饱受欺凌和歧视,转而把建设家园的美好愿望寄托回家乡。


大量华侨带着侨汇回到赤坎进行建设,商业实业投资热烈。


赤坎商业一条街逐渐出现,全镇的商业形态琳琅满目、一应俱全:


米饼铺、米店、金铺、烧鹅店、洋布洋服店、杂货店、副食店、酒店、笔庄、染布店、茶楼、书局、电影院、铁铺、藤器店、钟表修理店、油漆店、木屐店、木材店、石材店、洗衣馆、押铺、中西医诊所、医馆、药材铺、邮政局、侨批局相继营业,形成粤西商贸名镇。


赤坎古镇圩地酒店。


04

青山依旧,文化长存


如今,赤坎有国内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骑楼建筑群。


1950-1952年,开平县城曾短暂迁至赤坎。2007年,赤坎镇还曾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然而喧嚣了大半个世纪的赤坎骑楼因年久失修,大部分处于自然消亡边缘,出现结构松弛、墙面剥落、楼体坍塌等破败景象。赤坎古镇骑楼街区存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打造赤坎华侨古镇成了大势所趋的解决方案,这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赤坎古镇的夜晚被点亮,灯光和历史的结合让老建筑“活起来”。


2014年9月,以“在保护基础上开发、重现古镇历史辉煌”为总体思路,赤坎镇成功引进赤坎古镇华侨文化展示旅游项目。


这是对赤坎开展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它最终将赤坎打造成为一个向全世界展示华侨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就在今年,1月10日,广东赤坎古镇侨乡国际旅游度假区正式对外试运营,经过多年修缮打造的古镇张开怀抱,迎接八方来客。


这是赤坎以新面貌度过的第一个春节。


逾21.8万访客的到来,让这座古镇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赤坎古镇,游人如织。


而在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当天,国家级非遗项目水口泮村灯会展演,更是受到全国观众和海外侨胞的关注。


这正是赤坎华侨古镇发挥了展示侨乡文化、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功能。


元宵节泮村灯会。


有学者说,赤坎华侨古镇由两大家族聚居、相互竞争发展而来,这展示了中国底层社会的历史转型。


更有意思的是,古镇的家族文化变化在中外文化撞击、交流过程中进行,打上了一个时代的烙印。


这也是赤坎华侨古镇在中国众多古镇中的特殊历史文化价值。


青山依旧在,如今的赤坎已斟满一壶浊酒,等着你来笑谈古今事。


News








来源 | 广东共青团

编辑 | 蔡泽纯

校对 | 洪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骑楼   广东   古镇   司徒   开平   江门   侨乡   华侨   图书馆   喜欢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