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博罗县柏塘镇在万亩茶园里建设了游览栈道,发展乡村旅游。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春雨贵如油。兔年开工之初,惠州飘起绵绵细雨,昭示了全年农业发展好光景。日前,惠州柏塘镇一二三产融合茶叶产业园项目开工,作为省重点项目,该产业园建设将打造融科研、生产、加工、展览、旅游等为一体,宜居、宜业、宜游的三产融合产业园。

柏塘茶叶产业园的开建,打响了惠州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先头炮”。去年以来,惠州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0亿元,增长7.5%,增速居全省第二。伴随着一批批涉农大项目落户、建设与投产,惠州乡村正迎来全面振兴的新动能。

当前,惠州将推动乡村振兴的重心转向发展县镇经济、推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贯彻落实好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提升城乡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

●南方日报记者 乌天宇 曾汉 张峰

推动县镇加速崛起▶▷

支持有条件的镇

打造成县域副中心

今年新春伊始,广东各地吹响了高质量发展冲锋号。对于农业农村来说,将要突出县域振兴,高水平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的惠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一方面,将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稳定粮食和蔬菜、肉、水产品等产量,守好群众“米袋子”“菜篮子”。

另一方面,惠州将以区域主体功能为引领,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项目布局、资金支持等制度,推动县镇加速崛起。

事实上,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县镇经济一边连着城市,一边连着村落,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去年以来,惠州便已着力创建了一批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乡村振兴示范带,其中,环罗浮山等1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初见成效,新增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2个。通过探索“生产在农户、基地在乡村、加工在乡镇、增收在农民”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有效发挥了圩镇联城带乡的枢纽功能,让“镇—村—组”三级联动成为乡村经济增长极。

今年,惠州提出,将支持有条件的镇打造成为县域副中心,统筹推进惠城区横沥镇、博罗县杨村镇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建设;促进1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提质增效,构建新型农村生活体系;推进7个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创建,形成一批名镇名品,培育更多全国、全省经济强镇。

打通要素流通“微循环”▶▷

构建县镇村道路联通的

三级公交网络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唯有加快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才能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潜能。

今年惠州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引导县区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提升城乡协调发展水平。

缩小城乡差距,基础设施要先行。事实上,去年以来,惠州共提档升级农村公路230公里,改造危桥26座,评选“最美农村路”10条,省级以上“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率先全覆盖。

今年,惠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通过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并加快构建县镇村(户)道路联通的三级公交网络,打通城乡流通“微循环”。

具体任务和目标包括,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99%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推动农村供水“三同五化”,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新改建农村公路229公里,危桥改造15座,打通村民出行难“最后一公里”等。

抓好涉农投资大项目▶▷

引导小农户

搭上现代农业发展快车

近年来,得益于突出的资源区位优势和持续向好的经济和营商环境,惠州频频受到农业领域大项目投资的青睐。

去年11月,惠州在深圳举办乡村振兴项目招商对接会,现场签约项目22宗,投资总额约162亿元,涉及种植、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涉农科研、农旅等多个领域,招商对接成果丰硕。

大项目频频落户,特色农业点点开花。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抓好大百汇现代渔业产业集群、博罗预制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等大项目建设;做好“土特产”文章,壮大特色种植、精深加工、预制菜等富民兴村产业,打造一批优势农产品品牌。

为了让更多“田间菜”变成“桌上餐”,惠州还将加强农村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推广“田头智慧小站”模式,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田头小型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助力农产品产销衔接。

把“愿景”变为“实景”,更离不开一批懂乡村、懂生产、懂经营的乡村复合型人才。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新增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5家、农业龙头企业10家、农业现代产业园2个、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7家,把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让农村成为干事创业的热土。

■焦点

代表委员热议城乡区域发展

强化乡村基础建设

解题“老大难”

面对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个“老大难”问题,在今年的惠州两会期间,许多代表和委员提出了对城乡协调发展的观点与建议。其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重点。

加大农村小型冷库补贴力度

惠州市人大代表徐新超指出,推进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提升产地冷藏保鲜能力,是促进农产品稳产保供的民生工程,也是农产品出村进城的第一步。

2021年,农业农村部就推出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及家庭农场新建冷库予以总造价30%的补助。但徐新超调研发现,惠州在推动该工作上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用地选址困难、审批困难、补助比例不高、主体建设积极性较低等问题。

对此,徐新超建议,农业农村部门应加强与自然资源部门协调沟通,帮助农业主体做好冷库选址,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的业务指导,确保冷库建设选址科学合理;同时,在财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借鉴其他地区经验做法,适当追加配套补助资金,促进农业主体建设冷库积极性,助力农产品稳产保供和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

完善农村供水

“三同五化”保障

惠州市政协委员董平天调研指出,目前惠州农村供水工程的管护工作仍有短板,在管理模式上,存在专业供水企业运行、个人承包经营、村组集体代管等多种方式并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参差不齐。

他建议,应突出重点,多渠道安排资金完成农村供水工程消毒设施的配套完善,以保水质安全。同时,建议以市级为统筹,县(区)为主体,推进农村供水工程的投资、建设与管理,做到统一建设、管理、管护,构建标准的管护制度、水价机制、监督考核规则等,全面完善“三同五化”保障体系,让群众持续喝上“放心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惠州市   乡村   惠州   冷库   和美   城乡   农产品   产业园   主体   农村   农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