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去恶,裸捐为民:汉代是如何运用慈善思想缓解贫富差距?

#历史开讲#

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了大名鼎鼎的二八定律,即80%的社会财富往往被20%的人占据。后来这个定律被拓展到很多行业,成为无数人信奉的黄金法则。

虽然二八定律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是如果任由它发展下去,必将造成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冲击社会公平。

因此,各国政府一直采用多种手段来完成转移支付,尽量减轻贫富差距过大带来的危害。

而早在千年之前,老祖宗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从汉代开始,朝廷就想出了多种套路来推广“行善去恶,裸捐为民”的慈善思想。这一系列措施落地后,民间的贫富矛盾被大大缓解。

古代社会

慈善思想的建设

今时今日,很多人早就习惯了慈善活动的存在,不少富人哪怕内心不为所动,表面上也要装出一副热心慈善的样子。唯有如此,才能经营好庞大的企业,维系住个人的财富。

实事求是的说,追名逐利是人的本能,天生就热衷无私奉献的人绝对是凤毛麟,慈善这个观念能深入人心,离不开国家和整个社会年深日久的教育和思想建设,是不断累积的结果。

类似思想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先贤老子,他曾经提出过“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理论。

这个说法给了那些做善事的人很好的心理安慰,毕竟大部分情况下,被帮助的贫困家庭很难提供实质性的回报。

老子

人性是自私的,单纯要求做慈善的人“一心为民、不求回报”,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因此,老子才提出人在做善事之后并非没有回报,上天早就把这一切都记下来,迟早会反馈于行善之人。

道家思想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汉代对其甚为推崇,当时有不少人都在潜心研究老子的著作,因此这句话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很多人。

不仅道家学说重视“行善去恶”,整个封建王朝最主流的学派——儒家也对慈善思想极为推崇。

亚圣孟子就对慈善思想给出过精准描述,他曾说过:“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在孟子之前,民间对帮扶互助的理解还停留在血缘层面上,即亲戚之间应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而孟子把这个范围进行了扩大,让邻里和乡亲也进入了相互帮扶的范畴。

孟子

有了儒道两家的思想作为基础,汉朝建立以后,朝廷在推广慈善互助这个概念的时候就有了很好的理论武器。在这些学说“润物细无声”地引导下,宗族和邻里之间的互相帮扶蔚然成风。

而且汉代的很多思想家还在儒道两家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对“善恶”的理解,把积德行善这个概念做了进一步的阐释。比如贾谊就提出了“善不可谓小而无益”的理论,认为行善去恶要从小事做起,一点点成为习惯。

刘备震古烁今的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很显然就是受了贾谊理论的影响。

总的来说,有了儒道思想作为铺垫,再加上朝廷多年的宣传和教育,财富自由后必须要行善积德的理论在汉代就已经深入人心。

刘备

救恤慈善成民间主流

回过头来看,民间慈善行为在两汉时期是非常普遍的,而其中一马当先、影响力最大的自然是所谓的宗族慈善。

说到“宗族”这个词,现代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它消极的一面,毕竟它总跟封建保守、落后愚昧和法治淡薄这些词绑定在一起。

但是在生产力低下、制度建设并不完善的封建社会,宗族的存在确实给底层人提供了支持,是民间慈善的良好载体。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汉代的宗族和不少人的理解有出入,它并不局限于血亲之间。

宗族的概念在先秦时期提出并盛行,那个时候,它的使用范围被局限在“九族”之内。但是伴随着儒家思想的流行,“不独亲其亲”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古代社会

到了西汉初年,宗族关系已经正式从血缘关系中挣脱出来,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广。

等到西汉末期,宗族已经近似于“乡党”这个概念,其辐射范围不仅考虑血缘,还要看地缘。

当时的宗族慈善主要分为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就是赈灾抚恤。受到儒道学说的影响,汉代的士人有着极强的宗族认同感。

而这些人往往又是族中最富裕的那批人,每当发生天灾人祸,他们就会主动出手救济同族,有的人甚至会拿出俸禄的大头。

比如大名鼎鼎的荀彧就曾经做出过:“禄赐散之宗族知旧,家无余财。”的壮举,而且这在当时的世家大族中绝非孤例。

荀彧剧照

除了在灾害降临的时候为同族人提供赈济,当时的宗族慈善还包括一项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帮助赡养无后老人和照顾失父遗孤。

古代社会中,壮丁遭遇意外的概率并不低,因此不少宗族中都会有一些老弱病残或者是孤儿寡女。族内的一些富户会帮助收养这些人,让他们有安身立命的地方。

西汉时期,强宗固族的观念大行其道,很多士人都坚信一个观点,那就是只有宗族发展,他们的家人后代才能有更好的未来。所以,在一些世家大族中,领头人会拿出一部分钱来资助贫困的族人,让他们更好地度过难关,获得发展。

由此可见,汉代民间的宗族慈善确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让不少贫困者免于饥荒,让鳏寡者有人奉养。

古代社会

裸捐之风吹遍大汉

当然,宗族慈善毕竟是要考虑亲疏远近的,不可能照顾到所有人。

其实在汉朝的慈善体系中,还有一种慈善路线是为国为民的,它就是曾经风靡一时的“裸捐之风”。

说到“裸捐”,很多人下意识会想到美国的比尔盖茨,毕竟他是当今世界最出名的裸捐者,而且他的财富确实非常庞大。以至于不少人认为这个概念源自西方。

事实上,“裸捐”在我国古代出现的很早,第一个做出这个行为的正是大名鼎鼎的陶朱公——范蠡。后者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商人,也是开创慈善先河的第一人。

范蠡在经商之前,曾经是胸怀天下的士人,只是对越王勾践彻底被失望后,才远离了官场。但是范蠡内心的抱负并未彻底消散,他在经商成功后曾经三次裸捐,每次都成功造福一方。

范蠡

得益于他捐出的万贯家财,齐地和陶地的发展都步入了快车道。

而范蠡的做法也引来了后世无数商人的模仿,尤其是两汉时期,不少商人幼年都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内心一直有着“达成兼济天下”的想法。

这些人在功成名就后,都会做出“裸捐之举”。有的商人心意甚坚,哪怕有人阻拦,都坚持为国出力。比如在汉武帝时期,有一位极有经商天赋的人名叫卜式,他就多次上书汉武帝,表示愿意捐出家中半数财产,来支持国家建设。

一开始,他这个提议并没有得到批准,因为忽然出现一个觉悟如此高的商人,让汉武帝感到非常奇怪。而很多大臣也不理解卜式的做法,纷纷怀疑他有不轨之心。当然刘彻最终也没有做出处罚,只是表示国家富庶,不需要卜式来捐钱助力。

汉武帝

虽然没有得到汉武帝的认可,但是卜式并没有停下自己的慈善义举。他在民间的捐助行为一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比如在公元前121年,河南发生灾害,卜式就捐了20万钱来赈济灾民。

地方官把卜式的义举上报给了朝廷,汉武帝终于了解到这个商人真实的想法,相信他确实有心报国。

汉武帝感念他对慈善的坚持,力排众议将卜式任命为中郎。

而汉武帝的这个做法也起到了“千金市马骨”的作用,为老百姓树立了一个优秀的榜样。此后的几百年里,汉朝不断涌现出“裸捐”钱财、为国慷慨解囊的优秀人物。

汉武帝

朝廷如何赈济抚恤

当然,在两汉时期,朝廷对于慈善的推广自然不仅仅是从教育和思想方面入手,他们也起到了很不错的带头作用。

正是因为有朝廷珠玉在前,民间的善举才会前赴后继。

汉朝崛起于秦末乱世,刘邦这样的中下出身,让他对贫苦百姓的生活有着极深的了解。所以在定鼎天下后,他建立了非常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进行转移支付,缩小贫富差距。

汉代的救济内容包含多个方面,综合来看的话,可以分成两种,分别是日常的贫困救济和大灾之后的赈济抚恤工作。

刘邦

前者有点类似如今的低保,主要是为贫困户提供衣物、食品和少量金钱。以如今的标准来看,其救济规格是非常低的,但是放在封建王朝,已经颇为不易。

至于大灾之后的救济,汉代也做得比较到位,首先会提供灾民急需的物品,比如粮食或者是衣物。

最重要的是,朝廷还会给后者提供好土地,帮助他们迅速从灾害中走出来,重建生活的秩序。

但是这样的赈济对朝廷的财政压力是很大的,一旦灾害频发,国库很快就会变得捉襟见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汉桓谭提出了光耀千古的救灾良策——“以工代赈”。

桓谭

这个政策有着很多好处,首先是解决了灾民的温饱问题,让他们得到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其次是促进了当地的基础建设,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保障;

最后,“以工代赈”大幅减轻了朝廷的财政压力,还释放了多余劳力,更利于灾后的稳定。

这项政策成被后世无数王朝沿用,甚至在20世纪的罗斯福新政中都包含了大量类似“以工代赈”的内容。

总的来说,汉廷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已经颇具规模,有效控制了贫富差距,很多思路甚至颇为超前,至今依然被广泛使用。

古代社会

结语

由此可见,汉代从多个角度出发,建立了非常完善的慈善体系。

无论是朝廷的贫困救济和赈灾抚恤亦或是民间的宗族慈善和捐款捐物,都给底层百姓带来了很大的福音,助他们度过难关。

而这份对‘行善去恶,兼济天下’的坚持也深深刻入了华夏儿女的基因中,成为千年以来颠扑不破的社会伦理。

无论在唐宋或是明清,中国的慈善事业都一脉相承。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奔波在慈善的第一线,通过不懈的努力来扶危济困。


参考资料

《盐铁论》——桓宽

《救荒活民书》——董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汉代   孟子   慈善   以工代赈   思想   儒道   宗族   汉武帝   汉朝   西汉   朝廷   商人   时期   民间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