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空空的演员终将走向“绝望名场面”

摘要

中青评论

不如沉下心来,好好思考什么是演员,何为好的表演。

“太尴尬了”“他到底在表达什么”“说得很好,下次别说了”……最近,一些演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或观众提问时的“绝望名场面”引发热议。即便是面对一些常规问题,有人也支支吾吾、语焉不详、逻辑混乱,因不知如何回答而尽显局促;有人只是来回重复一两个关键词,让观众吐槽“仿佛进入了无限循环”;还有人连“题干”都没搞懂,于是要么假装陷入沉思状,要么索性反指“这个问题没有意义”。

凡此种种,让人不禁反问:知识素养如此堪忧的演员,能把戏演好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样的质疑不无道理,不管是接受采访还是日常宣发,人们固然不要求演员表现得“绝对完美”,对所有问题都不假思索、对答如流。但是,如果戏演完后把整体时代背景都搞错了,连“对演员的理解”这种基本问题都回答困难,谈及剧情就“大脑一片空白”,则显然构成了一种难以遮掩的自我暴露:他们似乎缺乏演员之为演员的基本素养,更谈不上对表演事业的敬畏之心。

由此衍生而来的,是一系列让观众看了深感“如坐针毡、如芒在背、如鲠在喉”的“塑料演技”。比如,一些演员没看懂剧本,感受不到人物心理的显著变化,于是不管高兴、悲伤还是惊讶,都只用一种表情、一个口吻去呈现。此前就有网友吐槽一些明星的“无差别演技”,仿佛A剧中的表演可以无缝移植到B剧中,而且还是同样地浮夸油腻、木讷呆板。

绿幕、抠图等技术手段,本该是基于剧情和拍摄需要,适时适当地使用,近些年却不时异化为“一出戏动用一切手段来弥补和掩盖演员水准的缺失”。演员在路演、采访中表达自身对表演的认识,对角色的解读,对剧情的理解,能够使观众对作品的认知更为生动、丰满。这原本是一种有益的沟通,如今却常常仅剩空洞肤浅的“美貌营业”。

要看到,若是头脑空空、缺乏文化素养,那么不管怎样的“送分提问”都难掩自身专业水准的缺失,演员遭遇“绝望名场面”就几乎是必然的。与演员一时的手足无措相映照的,则是观众日渐被消耗殆尽的耐心。

近几年,有两个显著变化值得被关注。一是一些由流量明星担纲主演的影视作品口碑、收视双双“扑街”,流量光环不再是票房和收视率的绝对保障,演技“不在线”,观众就不买账。二是踏踏实实锤炼演技的优秀演员,逐渐从沉寂中“出圈”,被更多人看到和欣赏。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很多观众不仅会分析优秀演员在每一场戏中的表情变化和情绪转折,还会热衷于阅读他们在社交媒体发表的“小作文”,听他们讲述自己如何认识世界、感受内心,平日爱读什么书,演戏时怎样用心打磨每一个动作,琢磨该用什么语气讲一句话才更符合角色个性。这些言之有物的表达,既体现出演员的知识素养,也符合当下观众的欣赏旨趣。

当网友发出“绝望名场面”的吐槽,明星及其粉丝不管是反唇相讥,还是忙于“甩锅”他人,其实都不明智。因为比知识素养堪忧更加可怕的,是拒绝承认、无心提升,最后的结果恐怕只能是被市场抛弃。

所谓闻过则喜,与其忙于徒然争论自辩,不如沉下心来,好好思考什么是演员,何为好的表演,用细腻的触角感受真实生活,用心撰写每一个人物小传。如此,自然也就不会太担心回答问题时“大脑空白”“无话可说”了。

撰文/李康尼

微信编辑/王钟的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场面   绝望   演员   素养   缺失   演技   头脑   观众   剧情   走向   明星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