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之子苏过:苏轼的豁达,有他的一半功劳!

苏过,是苏东坡的第三子,人称小东坡。虽然论知名度和文学造诣,苏过都无法和老爸相比,但他淡泊名利、笑对生活的心胸与气节,却并不输给苏轼分毫。苏过这位名人二代,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呢?

苏过出生于1072年。这一年,苏轼已经35岁,正处于由仕途高峰向谷底跌落的人生节点。在苏过出生的前一年,苏轼因为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得罪了新党,被派往杭州任通判。杭州当年可没有今天发达,首都官员前往杭州任职,那是妥妥的“被下放”。

不过,苏轼的心胸非常宽广,无论是在杭州,还是接下来在密州、徐州、湖州的任职期间,他都忙着勤政爱民、革新除弊,创造了不小的政绩。苏过也在跟随老爸一路颠沛流离的过程中,一天天地长大了。

1079年,42岁的苏轼被调至湖州任知州。上任后,因为看到许多地方豪强官吏横行霸道的不良行径,义愤填膺之下,苏轼给宋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文中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讽刺这些人和事。

结果被政敌解读为“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包藏祸心”。没过多久,苏轼就被免职押往京师。在审讯期间,苏轼一度濒临被砍头的境地。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期间,7岁的小苏过只能和母亲以及二哥苏迨(dai)一起留在湖州,感受着仕宦的艰险和人情世态的炎凉。

苏过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不能回家,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为父亲祈祷,希望父亲平安无事。

在被关押、诱供了103天后,因为实在算不上什么大罪,加上弟弟苏澈的私下活动,以及北宋“不杀士大夫”的基本国策和王安石的仗义说情,苏轼才终于逃过一劫,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从知州到团练副使,苏轼的俸禄面临着断崖式下跌,甚至不足以支撑家人生活。无奈之下,苏轼只能一边忍受着世态炎凉,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一边辛苦劳作,努力自救。

苏过在这一过程中迅速长大,他陪着父亲开垦荒地、耕种收割,以维持生计。他跟着父亲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见证着父亲写下《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佳作,感受着父亲那超越凡人的豁达与豪迈。

虽然生活艰辛,苦难相随,但苏过从来没有抱怨过父亲的“不识时务”,而是用亲情的力量,给予着父亲最好的陪伴和安慰。

1094年,苏过22岁了。长期的颠沛流离让他形成了稳重务实的个性,完全不像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与之相反,他的父亲苏轼倒仍是一副“天真孩童”的模样,面对官场的刀光剑影,丝毫没学会“明哲保身”。

这一年的6月,苏轼被贬至惠州。惠州今天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在当时却只是“蛮荒之地”。苏过不忍心让年近60的父亲独自面对磨难,毅然选择陪伴父亲长途跋涉,来到惠州安家。

在惠州,苏过每天戴着斗笠躬耕田地,日出而起,日落而息。偶尔陪父亲爬爬山、看看风景。下雨的时候,他就会待在家里读书写字,反思人生。

苏过曾经安慰父亲:“这种有田可耕、有景可看、有路为友的生活,可比那些达官贵人幸福多了。”

(海涯莫惊万里远,山下幸足五亩耕。人生露电非虚话,大椿固已悲老彭。蓬莱方丈今咫尺,富贵敝屣孰重轻。结茅愿为麋鹿友,无心坐伏豺虎狞。——苏过《和大人游罗浮山》)

苏轼惊叹于儿子年纪轻轻,就有此等甘于淡泊、不求富贵的达观思想,他乐呵呵地称赞苏过:“小儿耕且养,得暇为书绕。”意思是说,小儿子不仅辛勤耕地养活着我,得空时也不忘读书写作,实在是一个好孩子。

惠州待满三年后,苏轼又被贬到了海南岛的儋州。此时的苏过已经25岁,家有娇妻幼子和一大摊子事。没有任何犹豫,苏过将妻儿托付给兄嫂,独自挑起书担,再次陪伴父亲行走到天涯海角。

儋州比惠州要更加荒僻,语言也不通,加上苏轼此时已经60岁,他一改之前的豪迈乐观,向苏过认真交代了后事,准备了棺材,料定自己必将一去不复返。

苏过却并未受父亲此刻的悲观情绪影响,他一边继续担负着父亲的饮食起居,一边仍然像在惠州时一样,将读书、著述、诗文唱和作为生活的最大乐趣和精神寄托。

苏轼也在苏过的感染下,写下了“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食芋饮水,以著书为乐”等诗句,重新找回了那个乐天知命的自己。

有一次,苏轼带着苏过一起用松枝烧磨,结果不小心把当地人刚刚给他们盖好的房子给点着了。面对马上没有居所的困境,两人丝毫没有惆怅,而是哈哈大笑,淡然看待。

在岭南的七年间,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苏过的文学造诣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著有《斜川集》20卷。在惠州所作的《飓风赋》《思子台赋》等也是名篇佳作。他还经常作画,善画枯木竹石图,苏轼称他“时出新意作山水”。

更为可贵的是,苏过注意观察当地的社会生活,了解民间疾苦,写下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文。

苏轼在《与徐得之》中称赞苏过:“儿子过颇了事,寝食之余,百不知管,亦颇力学长进也。”苏澈也赞叹侄儿:“哥哥被贬谪海南,悉心教导,竟成就了侄儿的文章。”

1100年,苏轼得到宋廷赦免,允许北归。第二年6月,两人历尽沧桑,终于回到了久别的中原。但仅仅一个多月后,苏轼就病逝于常州。

苏过悲伤不已,为父亲办完丧事后,他遵从父亲遗愿,将父亲安葬于汝州(今河南临汝)郏城县的小峨眉山。之后,苏过举家移居汝州,从此长居于此,为父亲看守坟墓。

1123年,51岁的苏过病逝,他的墓地位于苏轼墓地的东南方向。或许在另一个世界,他们父子俩依然在跋山涉水、读书不辍,互为彼此的依靠。

虽然没有苏轼那么大的名气和造诣,但苏过的一生依然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他是北宋文学家,在兄弟3人中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小东坡”。

他亦是人子的楷模,用一生的努力,为父亲营造了一个避风的港湾,呵护了父亲的豁达心性,安抚着父亲常常受到暗箭伤害的心灵。

苏轼能够笑着走出人生低谷,最终笑着离开这个世界,固然和苏轼本身的豪迈气魄密不可分,儿子苏过无微不至的陪伴与照顾,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儋州   赤壁   东坡   湖州   之子   知州   富贵   团练   惠州   汝州   杭州   北宋   造诣   豪迈   豁达   功劳   父亲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