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深圳市政协委员李鉴墨:应加速打造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高地丨聚焦深圳两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魏笑 深圳报道

深圳医疗器械产业起步早,发展快。截至2021年底,深圳全市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800多家,产值超亿元有近百家,产业出口占全国的14%,多年位居全国首位。

尽管深圳医疗器械产业在国内名列前茅,但该行业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短板,深圳距离成为全球知名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高地尚有差距。

在2023年深圳两会期间,深圳市政协委员李鉴墨针对促进深圳高端医疗器械发展等问题,提出了关于加快打造深圳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高地、关于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推动深圳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关于推动深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三个提案。

在关于加快打造深圳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高地的提案中,李鉴墨提出,目前深圳医疗器械行业主要存在四个问题。

一是行业龙头企业少,市场集中度需提高。深圳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南山、坪山、龙华、光明和盐田,约有7000家医疗器械相关企业,但其中超70%为小微企业,龙头企业较少,整体呈现小散乱格局。

二是医疗器械种类多,政策精准性待提升。今年,深圳市相继印发《深圳市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此前各区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医疗器械种类繁多,包含有源、无源、植入和介入等类别,不同类别区别较大,所需的人才、技术和资源也不同,目前暂无针对不同类别提出的针对性扶持措施,因此政策的精准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注册审批周期长,资金需求难以满足。医疗器械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特点,产品从研发到上市往往要通过临床试验、注册检验、审评核查等层层审核,上市周期一般为1至3年。技术含量较高的医疗设备研发经费高,从起步到成长都离不开资金支持。此外,社会资本参与度不够高,亟需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四是行业准入门槛高,高端人才数量不足。医疗器械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随着市场不断壮大,行业对于高技术含量和高成长性的人才需求逐年攀升。深圳市行业从业人员近10万人,主要集中于销售、售后、注册等,研发和精密仪器制造人才缺乏。人才分布不均,企业竞争压力和招聘难度加大,本科以上学历仅占30%,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超半数集中在南山。

针对上述问题,李鉴墨提出相应建议。一是内外兼顾,提高产业集聚度。应注重“外引”,结合深圳市产业集群空间布局,举办医疗器械企业招商引资促进会以政策优惠、行政手续简化等优势,吸引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到本市建立厂房、分公司。注重“内培”,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临床试验服务、动物实验等平台建设,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聚集发展,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是管服并重,提高行业竞争力。完善扶持政策,结合行业特点,出台精准化、专业化和落地性强的扶持政策,涵盖研发、临床试验、注册审批、生产投资、推广等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政策精准性、针对性,集中精力和资源主攻当下我市最需要的分类方向。优化涉企服务,建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在注册证、生产及经营许可证等领域,进一步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动行业提速发展。

三是点面结合,提高资金利用率。紧盯科技前沿和市场需求,从我市精选出几大发展板块,如再生医学、重大疾病诊断、基因治疗等,从中筛选出创新医疗器械白名单,尤其是获批国家药监局创新通道的产品,给予前置补贴。全面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基金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的“正向激励”和“负面约束”机制,引导基金合理加强投资白名单企业的力度,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

四是引育并举,提高企业生产力。健全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制定医疗器械人才引进计划,依托重点实验室、重大项目等,引进海外高层次医械人才。设立科研专项资金,在住房、子女教育、创业等方面给予支持,优化人才结构。支持医疗器械相关学科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开展合作办学,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培养实用型人才,增加专业招生人数,引导院校按照企业实际需求进行培养,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提高企业研发能力。

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李鉴墨也提出了相应提案。其表示,深圳市高技能人才存在数量短缺,队伍结构不合理,产业结合有待提高,且人才发展空间有限等问题,建议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增加人才供给;紧跟产业和市场需求,提升人才匹配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高人才认可度。

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主力军。深圳约有7000家医疗器械相关企业,但其中超70%为小微企业,李鉴墨提出关于推动深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为进一步了解深圳打造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高地的优势,以及深圳应如何抓住机遇等相关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深圳市政协委员李鉴墨。

21世纪:为何会关注上述三个话题?

李鉴墨:这三个问题其实也是围绕我自己所关注领域的其中三个小方面。首先,我个人一直从事医疗器械领域,目前正处于创业阶段,致力于研发、生产一种用于组织修复和再生的高分子材料,并将其应用于包括软骨、肌腱、子宫内膜修复等三类植入医疗器械产品,因此便从熟悉的领域入手,提供一些个人建议。

其次是人才,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在人才方面,前几年深圳以政策优势吸引了较多高精尖人才,高端人才相当于“火车头”,有比较好的国际视野和专业知识。但光有高端人才还不够,最终落地还需要依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高技能人才,他们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是我第二个提案的内容。

另外,关于推动深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因为目前国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众多,然而政府的引导作用和支持力度较为有限,如何找到这些企业并提供优先资助最为关键,而“专精特新”企业则是“优中选优”,基本涵盖了绝大多数优秀企业,是政府助力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实际上,企业被评选为“专精特新”不单单会使企业获得区级或市级层面更多的资源,因为这是一个国家级别的政策,很多时候还可能获得一些国家层面奖励和补贴,以及参加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会议和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等机会,未来可能成为行业的风向标。此外,据我了解,资本市场对“专精特新”企业也比较重视,如果能被评选成功,未来融资或上市会容易很多。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很多企业可能基本达到“专精特新”评定标准,但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宣传或辅导,可能未必评得上。如果企业可以得到政府的支持,可能也就能评选上,这对深圳相关产业发展有诸多优势。

21世纪:针对加快打造深圳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高地,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您认为深圳的优势在哪?

李鉴墨:我认为深圳的优势在于以下几点。第一是区位优势。很多人做事情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整个中国情况差不多,“地利”体现在哪?首先,深圳有很强的制造业基础,尽管以前未必是针对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可能主要针对电子、芯片等方面,但深圳本身已具备了相应的加工制造基础。其次是临近香港,这点非常重要。因为相较于国外,国内的医疗水平尚处于后发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香港医疗体系与国际接轨,可作为一个重要对接窗口。香港拥有国际最顶端的医疗技术、医疗设备和最关键的医疗理念,与国外学者和企业有着更为密切的交流,这对深圳的影响非常大,例如我们公司与港大深圳医院、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等有密切合作,尤其近期“香港高才通计划”,使深港交流更方便,相当于同城,这样就能充分利用香港的高端研发和智力资源,了解国际最先进的治疗理念,同时在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方面也可以积极展开交流合作。

第二,我认为相较于上海,深圳医疗器械产业区位优势更为明显。因为上海的优势是医药产业,很多国际知名药厂基本在上海都设有公司或生产基地,形成集聚效应,这确实是上海的优势,但相反在医疗器械领域,深圳优势更为明显,主要原因为深圳有较好的加工制造基础。医疗器械主要是两大类,即有源器械和无源器械,深圳在依靠电能的精密电子设备方面具有优势,例如迈瑞、理邦等行业龙头公司都在深圳。

第三,我认为是人才和创新创业优势。近些年深圳能够快速发展,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深圳是一座年轻化有活力的创新城市,这跟深圳对于人才的吸引和利用紧密相关。拥有人才,不管是高端器械还是其他行业均会快速发展。

第四,我认为深圳市政府的行政效率和行政能力最重要的优点就是政府审批更加透明,更加高效。

因此,综上所述,我认为要发展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深圳有比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

21世纪:针对行业问题,您提出医疗器械种类多,政策精准性待提升。以您所在的细分行业为例,您认为在政策精准度方面该如何提升?

李鉴墨:目前药品的种类可能比较集中,国内外创新药每年大概能做三四十个,国内可能只有几个,但医疗器械情况不同,虽然主要分为两大类,但在有源和无源中又有很多细分类别,有源器械包括CT、核磁、手术用的影像设备、手术机器人,以及生命维持设备等,还有一些简单的例如自动化手术床、病床等;无源器械也包括口腔、骨科、神经的一些植/介入器械,还有心脏支架等,门类特别多。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我觉得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举个例子,江浙地区基本上形成了“一个镇子就做一两种设备耗材”的专业分工模式,但产量和市场占有率非常高。比如浙江桐庐的内窥镜、苏州的眼科设备、无锡的医用超声等,一个地区只生产一种设备或耗材,但基本涵盖了我国大部分市场需求,因此,深圳也应根据未来发展方向,在众多能医疗器械种类中选择具体的几种细分类别,突出自身优势。

具体来看,深圳在有源器械方面有着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也有较好的加工制造基础,因此肯定要重点扶持高端有源器械。与消费级的医疗器械不太过于追求精度和稳定性不同,医用器械有着较高的精确度和稳定性要求,虽然两者生产加工基础差别不大,但医用器械要求使用更好的设备并进行更精密的研发,从而达到更稳定的效果。

另外,我认为未来生物材料领域,尤其是组织工程生物材料是重要发展方向。深圳市应通过组织专家研讨等方式,选择几项适合深圳的器械类别,并有针对性地提供精准扶持政策,做好政府引导。随着产业发展壮大后可以扩充类别,但还是要有针对性。

21世纪:在注册审批方面,您认为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可以提供哪些助力?

李鉴墨: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和药品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能在深圳挂牌非常不易,当时包括广州在内的其他城市也在跟我们竞争,主要原因在于两个大湾区分中心的落户能为当地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非常大的帮助。

以医疗器械大湾区分中心为例,但在医疗器械的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审批环节,因为无论产品开发地多好多完善,如果得不到审批,那么就不能产生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快速通过审批还是至关重要。

目前审批难点在哪儿?一方面,目前国家药监局审批规模比较有限。另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很难要求审评员拥有三头六臂,掌握所有的行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跟审评员保持密切交流,使其更快速和深入地了解申报产品的工作原理、潜在风险以及产品效果等。

然而,因为国家药监局器械审评中心位于北京,离深圳较远,大幅提高了沟通成本,因此,大湾区分中心落地深圳能够有效改善该问题。目前已提供了很多沟通交流机制,包括每周四的公开交流日为企业提供现场答疑服务,以及重点企业调研走访等活动。除了每周四公开交流日外,获批创新通道的器械及药品的企业可以在任何时间与审评员预约沟通交流。另外,还有一些类似新冠检测试剂的临床急需药品和器械,也有专门的沟通渠道,比以往前往北京进行现场咨询方便得多。对于深圳的企业而言,可通过最低的成本和代价,近距离了解审评员的审评思路,有利于我市医疗器械和药品快速取证。

21世纪:2022年6月,深圳提出重点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其中包括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在政策提出的这大半年内,您认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鉴墨:首先,在资本方面,深圳市政府在推出“20+8”政策后,紧接着成立了配套政策,针对每个产业集群提出了政府引导基金,因为“20+8“产业中大部分产业较为高端且前期投入巨大,政府推出百亿规模的引导基金,或能撬动千亿规模的资本进入到这些产业中。随着产业基金的陆续落地,将有效助力深圳打造高端医疗器械高地。

其次,政策方面,在“20+8“政策发布以后,深圳市各部门及各区针对性地发布了相应的聚焦产业政策,例如坪山区出台“9+2”政策,即在20个产业集群和8个未来产业中分别选择了9个和2个作为坪山区的未来重点培育产业,因此聚焦更加明确。

此外,大家还是非常看好2023年深圳市以及国内经济市场的复苏,我最近也参加了很多市政协和区政协等举办的会议,主要领导以及参会企业对于未来经济形势的预判都较为积极乐观,最直接则是体现在企业家的信心上。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深圳市   高地   深圳   无源   医疗器械   香港   政协委员   精准   两会   专访   器械   优势   政策   产业   政府   人才   行业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