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土地卖不动,房地产税已在路上

2023年1月,全国房地产企业销售数据出炉,同比大幅下滑:

全国TOP100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3542.9亿元,单月业绩规模同比降低32.5%,环比降低48.6%,相较于2022年2月降幅达11.8%。预计短期内,市场的供求和成交不会出现明显转暖的迹象,整体销售将保持低位运行。


房子,卖不动了。

而依托房地产交易市场产生,并且是地方政府收入重要来源之一的土地财政,也绷不住了。

2022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土地出让金)66854亿元。而2021年这个数字是8.7万亿元。2022年相比2021年,降幅为23.3%,绝对值下降超2万亿,为历史最大幅度下降。

<一>

2022年,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分多轮,连续、密集出台刺激房地产业发展的政策。

在消费者层面,取消限购,降低首套房、二套房首付比例,降低银行贷款利息,提供购房补贴,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降低公积金、商业贷款门槛。一些城市配套“三孩”政策出台,允许“三孩”家庭购买多套住房……

在房地产企业层面,增强调控政策的协调性和精准性,加强土地、金融和市场监管等政策的协同,帮助房地产企业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以“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为首要目标,以法治化市场化为原则,处置个别房地产企业房地产项目逾期交付风险。

在政府层面,坚持住房不“炒”,进一步加强各级各部门的调控联动,加强对政策落实的指导和监督,整治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压实地方政府责任,保交楼、稳民生,大力实施“防风险、稳增长、促内需”,打造房地产业发展“新模式”。

可以说,除了降价手段之外,能用的手段都用上了。

土地供应模式上,相比以往也更加宽松。北京、上海、成都等大部分城市将集中供地批次调整为4次,个别城市调整为5次和6次,且增加供应批次的同时,政府部门也将大量以往是“压箱底”的优质地块划出,并大幅让利给房地产企业,以刺激房地产企业拿地的积极性。

对应的情况是,除了央企、国企以及极少数民企,拿地的企业数量,相比以往,大幅减少。土地流拍、一口价成交的新闻,屡屡出现在媒体报道中,房地产业破产重整的数量在增多,速度在加快……

多家媒体这样描述该现象:“2022年土拍热度已处于冰点。”


2022年底至2023年初,经济工作会议以及高层领导密集发声:“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新年伊始,全国有多个省市在提振2023年经济的会议和文件中,把提振“住房消费”纳入到新一年经济发展的框架之中。有的城市甚至拿出了“进一步降低利率,房价下跌城市不设下限,退出或收缩行政干预政策,延长贷款集中度管理政策过渡期,房企再融资开闸”这样的“杀手锏”。

“房价下跌城市不设下限”、“房企再融资开闸”、“退出或收缩行政干预政策”,可能意味着,不再限制商品房最低交易价格,可以一跌到底,金融机构重新向房地产企业开闸放水……

一个月过去,在连续且密集的刺激措施之下,房地产市场和土地交易市场仍未出现升温的迹象。这是一个不良信号。

2023年,这些刺激政策,能够为房地产市场带来多大的增长,难以预料。

<二>

2022年,全国居民存款总额增加17.84万亿元,本外币存款余额264.45万亿元,同比增长10.8%。比起前些年把钱投向房地产市场,历经疫情三年,居民的风险防范意识增加,更愿意把钱存进银行。

房地产市场不能回暖,政府财政至少减少三笔收入来源:

一是土地交易收入。民营房地产企业要么生存艰难,要么破产重组,拿不了地,只剩下央企、国企拿地,钱无非是变成左手倒右手。

二是,房地产交易税。居民买房需要交税,房企卖房需纳税,买卖减少,税收相应地减少。

三是,与房地产业息息相关的其他产业的税收收入减少,如家电、家具、装修、建材、钢铁……以及房地产、建筑业从业人员缴纳的个税减少。

人们将房地产业比作资金的“蓄水池”,是因为它积聚了大量的资金,创造了大量的税收,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税收是喂养政府的奶娘。”

房地产及其相关的产业产生的税收、土地交易收入,减少双重叠加,导致地方财政吃紧,公务员发不出工资,基础设施建设、更新进度减慢,公共基础服务难以为继……


以土地出让金举例,200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为595亿元,2005年,增长到5884亿元,2010年增长到了2.75万亿元,2020年增长到了8.4万亿元,2021年增长到了8.7万亿元,为历史最高值。

这是20多年来,全国各大城市、乡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重要支撑。

2022年,全国土地出让金为6.69万亿元,可以预见的是,因为新生人口数下跌,城镇化速度减缓,房地产业产能过剩等多重因素叠加,这个数字不会再大幅上涨。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个人如此,政府、社会何尝不是如此?

更大的风险是,房地产、土地产生的收益双双回落,导致深陷其中的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违约扩大化,引发城投债务“暴雷”。

因此,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的一系列强有力的刺激房地产业政策,生效还好,至少还能让房地产、土地财政的游戏再度维持下去,不至于掀桌子。

一旦刺激政策失效,房地产、土地产生的收益继续减少,则需要其他手段来补回收益。可供选择的方式是将“房产税”的征收时间提前。

<三>

“房产税”是一定要征收的,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

2017年3月,全国两会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表示,全国人大常委会把制定房地产税法列入了五年立法规划。

新闻发布后,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密集发声支持,其中包括:把部分人囤积的、占有的、居住多余的商品房,比如第二套房、第三套房甚至几十套房“挤”出来、“逼”出来。开征房产税是抑制炒房最有效的手段,开征起步时幅度要小,例如从夫妻名下第三、第四套房产开征……

很多专家学者还给出了按照房屋总价、人均居住面积、家庭房产套数等多种征收方案,甚至将出租房屋产生的收益也列入到征收范畴,方方面面全都考虑到,并分析利弊。在民间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征收机制,何况是官方?

因为经济下行、疫情、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等客观因素,“房产税”的征收被暂时搁置。

随着疫情防控放开,加上前文所述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债务风险增加,开征“房产税”或许已是势在必行。

6年前,人们考虑的是征收房地产税能否抑制房价,增加房地产业市场供应;而今要考虑的是,能征出多少资金。

真可谓,时移世易。


征收房地产税,带来的直接变化是房产持有成本的增加。一旦多套住房拥有者难以承担税收压力,尤其持有的是没有装修、无法出租的毛坯房,不免寻求出售的机会。

已经低迷且卖不动的房地产市场,接盘者在哪里,即便是有钱,也要“待价而买”。

那些依靠房产获利而没能及时止盈者,终将把收益全都吐出来。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先富者以这样的方式带动后富者,契合公平的要求。

房地产业腾飞的那些年,不少人以几千元的价格,在一二线城市囤积了大量的房产,其财富增长的速度,远超于实体经济增长产生收益的速度,房地产泡沫也由此越吹越大。炒房者一年赚的钱,远超于实体企业家、科研工作者、顶级专业人才的年收入,这本身就是分配的不合理。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房地产税”,不仅完全契合这句话的要求,更能填补上房地产交易、土地出让金双重减少的收益,开征,正当其时。

愿发布的内容对您有益,感谢您的点赞、关注、转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土地   房地产   房地产市场   债务   房地产业   房地产企业   收益   路上   房子   收入   政策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