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选题要选取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需要从哪方面着眼?


科学研究的意义和生命,就在于发明创造,在各自的学科领域中不断推出前人未能发现,未能解决的新成果。选题的创新与否,尽管不能等同于学术价值的大小,但它是学术研究是否具有价值的前提。因此,世界上那些著名的科学家,无不在各自的学科范围内孜孜以求地追寻着新的研究课题,用自己的新发现、新发明、新成果去书写人类科学的发展历史。就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来说,哪一位不是科技创新的杰出代表?黄昆院士在接受采访谈到自己的科研经历时曾表示过,他从不愿做别人已经做过的事情。这不是对科研选题要创新的直接表达吗?

为了使自己的选题有创新性,我们最好选取前人没有研究过的课题,填补学科领域中的空白。但这对于一个初涉学术研究,初学论文写作的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要选取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就更应从以下两方面着眼:

1.选题角度要新

在一个学科领域中,甚至在一个研究课题上,都会有许多科研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辛勤耕耘,各有收获。同样的研究对象,别人已经取得不少研究成果,我们可以选取不同于别人的新角度来审视。例如,20世纪生命科学研究中基因工程可谓成就卓然,但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童坦君、张宗玉主持的“衰老细胞与分子机理研究”课题,从新的角度,初步揭开了人类细胞衰老之谜—一基因P16,已经在国际上引起重视。再比如,对我国文学史的百年历程的研究,已有许多成果,但董乃斌先生《中国文学史的演进:范式的视角》,则以角度新而取胜。

2.研究方法要新

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就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和结论。研究方法的新,同样能使自己的选题具有新意,论文产生新的价值。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只能追溯到公元前841年,感到深深的遗憾,尽管中华历代学者和西方汉学家做了许多努力,但由于研究手段的单一,无法获得新的成果。直到20世纪末,碳十四测年技术在考古领域的运用,才使得“三代年代学研究”这一课题有了根本性突破。还有,文学研究领域中产生过较大影响的林兴宅的《论阿Q性格系统》,同样是以研究方法之新而带来这一选题的创新意义的。

并且,还需要有适宜性原则,是从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综合考虑而对选题提出的要求。概括地说,就是要求选择那些自己有能力、有条件完成的课题。一般来说,每一位研究者都具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又都存在各自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科研能力的差别。因此,选题时就必须考虑自身的条件,选那些适合自己的专业,有利于自己才能发挥的大小适中、难易适度的课题。另一方面,一个课题的完成,还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比如,图书资料的查阅、实验场所的提供、资金经费的支持、时间周期的限制等等。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选题再好,也无法顺利完成。所以,选题一定要遵循适宜性原则,兼顾主客观条件,克服盲目性。

IThenticate、Turnitin论文查重:https://www.paperbale.com

早降重:https://jc.paperbale.com

万方查重:https://wf.paperbale.com

维普查重:https://wp.paperbale.com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课题   科研   主客观   研究课题   学科   角度   成果   意义   条件   领域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