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获赠爱国华侨潘受楹联的趣事

潘受赠钱学森楹联

1996年初春的一天,钱学森的堂妹钱学敏接到钱学森夫人蒋英的电话,说国防科工委一位领导给钱学森送来一副楹联、一缸水仙,还摆了仪式并照相,热闹半天。蒋英在电话中还说,他们走了以后,钱学森似乎有点不太高兴,说:“都是钱学敏给我招来的事儿!”

钱学敏一听,觉得有点不妙,因为钱学森一向惜时如金,每日生活、工作非常有规律、有计划,怎耐得住应酬来往?她悄声问:“是谁写的楹联,这么兴师动众?”蒋英在电话那端笑称,是钱学敏写的《钱学森的艺术情趣》一文,从《人民日报(海外版)》传到了新加坡的《联合早报》上,一位爱国华侨看了以后,很佩服钱学森,就提笔写了副楹联,拜托当时正在新加坡访问的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沈椿年带回,并要求照个相给他。这位先生叫潘受,当时80多岁,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文作品在我国和东南亚一带享有盛名。

听到这里,钱学敏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她平常不愿多打扰堂哥,因为她深知,晚年的钱学森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对国家长远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方面的思考。在钱学森亲自主持的一个7人研究小组中,钱学敏也是核心成员,他们就钱学森一个时期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思考,共同讨论拟制研究报告,特别重要的问题经钱学森最后把关后送至中央和有关部门,发挥了重要的智囊作用,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特别是钱学森提出的大成智慧学,对未来教育发展有着方向引领作用,是关系到21世纪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钱学森说钱学敏给他“招事儿”,实际上却是大成智慧学的吸引力。钱学敏的这篇文章,引出了国内科坛巨匠与海外艺苑大家交相辉映的一段趣话。

钱学森潜心钻“性智”“量智”

钱学森在其科技生涯中,非常注重发挥人的智慧和情感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了航天科研实践活动。同时,钱学森又对其不断进行深入探索,力求在哲学高度进行总结提炼。20世纪80年代后,钱学森借鉴哲学家熊十力把人的智慧分为“性智”“量智”的观点,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其进行了现代解释与发挥,创立了大成智慧学,后又进一步拓展为大成智慧工程理论和大成教育理论。大成智慧学也成为钱学森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发展和创造性运用,打上了新的时代精神烙印。钱学森在他的论述中多次对“性智”“量智”学说加以深刻阐发。钱学森明确提出:“人的智慧是两大部分:量智和性智。缺一不成智慧!此为‘大成智慧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量智”指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性智”指文艺知识、艺术思维,因此,也可以说科学与艺术共同构成大成智慧学的重要内容。

钱学森进一步解释说,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最后目标是对其整体及内涵都充分理解。“量智”是说科学技术总是从局部到整体,从研究量变到质变,“量”非常重要。当然科学技术也重视由量变所引起的质变,所以科学技术也有“性智”,大科学家就尤其要有“性智”。“性智”是从整体感受入手去理解事物,从“质”入手去认识世界的。中医理论就如此,从“望、闻、问、切”到“辨证施治”,但最后也有“量”,用药都定量。钱学森在这里强调的是整体观、系统观,所以是“大成智慧学”。这是钱学森对大成智慧学的系统界定和阐发,是对哲学认识论的创造性发展。钱学森认为,我国老一辈革命家都是兼备“性智”与“量智”的“大成智慧者”。

钱学敏在钱学森的指导下,将钱学森关于文学艺术相关论述编成《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一书出版。《人民日报》记者根据钱学敏撰写并经钱学森审定的“编后记”,摘录编辑成文章《冷与热的结合——钱学森的艺术情趣》,在《人民日报》(海外版)1995年11月26日刊发。新加坡《联合早报》于12月3日第3版转载,这篇文章被新加坡著名爱国华侨潘受读到后,才有了两位著名文化人士的神交及学术来往。

钱学森虽喜好书法绘画,但他的本职工作是领导组织航天领域的科研工作,爱好收藏艺术珍品只是业余活动。如果不是钱学敏的一篇文章传到海外,钱学森与潘受可能终生不会有所交集。

老华侨赠联论“量性”“天人”

潘受,名国渠,字虚之,号虚舟。1911年出生于福建南安,1930年南渡新加坡从事新闻和教育。抗战期间曾在重庆生活,抗战胜利后又返回新加坡,此后在异国他乡终生从事诗词书法创作。1996年曾来大陆进行文化交流,并到陕西黄帝陵祭祖。潘受以书法而享誉南洋,在楹联和旧体诗方面造诣颇深。潘受的旧体诗集中收录于《潘受诗集》,共计1300多首作品。1995年,潘受被新加坡政府称为“国宝”,被学术界称为“国宝诗人”。

潘受视野宽阔,他的诗词作品对国际重大事件多有涉猎,甚至对航天大事也时有关注。1957年11月3日,苏联携带小狗莱卡的第二颗人造卫星成功后,潘受写下《苏联发射载犬人造卫星》七律一首:“箭节香花礼众神,张骞汉槎旧知津。占星信有飞天狗,计日争为出世人。从此大同歌宇宙,故应平等视冤亲。广寒迟我分秋色,斟酌姮娥酒洗尘。”诗人联想中国古代飞天神话,感到先人们孜孜以求的人类大同目标、追求人人平等的梦想,在人类进入太空时代后似可实现。这与毛泽东对苏联卫星上天的反应颇有雷同之处:“人类今娴上太空,但悲不见五洲同。愚公尽扫饕蚊日,公祭无忘告马翁。”这是毛泽东在1958年底写下的一首仿陆游《示儿》诗,表达对人造卫星上天后人类未来的憧憬。毛泽东与潘受,对同一事件给予关注,并都以诗的语言来阐发,且联系未来人类这一理想来解读,可见人类空间技术带给人们的冲击确实不小。

潘受对钱学森久仰大名,对他在中国航天领域的贡献多有褒扬,特别对钱学森关于人的智慧与情感关系的哲学论述颇为赞成。当他看到新加坡《联合早报》转载的钱学敏文章后,就提笔写了副楹联赠予钱学森。上联是“量性双悟智”,下联是“天人一贯才”,在这十个大字的边款,潘受还用草书写了识语。

上联边款识语为:“学森先生称:科技为量智,文艺为性智。前者逻辑思维,后者形象思维。一客观,一主观,一冷一热,交流合冶,探微发秘,灵境神游。于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理,可化隔为不隔,化不通为通,从而奇光异彩,随之出现。综先生指归,其寤寐求之之道,曰:‘大成智慧学’,是亦古人学究天人之意也。量智,天学也;性智,人学也。然自古及今,鲜有学究天人足以媲美先生者。中国今日有火箭,有导弹,有人造卫星,且视二三先进国为进步。中国今日转弱为强,具足威仪,无犯人之心,而有凛然不可犯之色。凡此,非多得力于先生之研究成果而何?”

下联边款识语为:“五年后二十一世纪来临,先生预言人类即将生活在各种高科技飞速发展之信息时代,亦即以信息技术革命为龙头之第五次产业革命。吾知先生必更大显神通,别是一番身手。漪欤,伟哉!如先生者,吾安得不讴歌赞叹而顶礼之?东坡云: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太白云: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东坡之怀,太白之愿,吾于先生皆倍之,因缀五言二句,书为楹帖,奉博先生洎夫人一粲,尚乞不吝赐教,亦冀幸真有瞻风采,偿夙愿之一日耳。”识语后题款处曰:“乙亥冬新加坡联合早报转载钱学敏作《钱学森的艺术情趣》一文读后。看云野叟潘受。”

潘受楹联及识语共约480字。上联“量性双悟智”及识文,高度凝练地概括了钱学森量智、性智学说及特点,将大成智慧学与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联系起来,正是量智与性智“交流合冶”,并伴之以“灵境神游”,于是,宇宙万事万物之理皆通,这便是梦寐而求之道,自古及今,还没有足以媲美先生者。潘受高度赞扬钱学森在我国国防尖端事业上的贡献,正是钱学森的研究和努力,才使我国“转弱为强,具足威仪”。

下联“天人一贯才”及所附识文,主要讲人类进入21世纪,钱学森所预言的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第五次产业革命正在来临,钱学森将大显神通,发挥更大作用,对此,怎能不讴歌赞叹并顶礼膜拜呢?就像苏东坡因自己有才无人赏识,尚有渴望知己之怀想,李白因韩愈“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之名,而生结识韩公之愿,自己对钱学森的景仰皆有过之而无不及。

“量性双悟智,天人一贯才”是一代书法、诗词大家,对钱学森大成智慧学的理解和把握:智慧的生成与锤炼,需要量性双悟、交流合冶,方可求之;人才的培养与成长,需要学究天人、天人一贯,方能成功。此联确实不同凡响,简洁、准确地道出了大成智慧学的真谛,可谓“十字箴言”。

钱学敏就此评论说:“就我所知,当年潘老是第一位有兴趣解读并赞赏钱老:‘大成智慧学’的海外华人。”此言确实不谬。笔者以为,对钱学森量智、性智学说及大成智慧学,用区区400余字给予阐释,并以十字箴言加以概括,不仅海外华侨,就连国内学者恐也很难企及。

钱学森修书赞“书艺文学珍品”

一个偶然的机会,潘受得知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沈椿年率团到新加坡访问,便将创作好的书法作品托沈带往大陆交与钱学森。1996年2月4日下午,沈椿年来家中送新加坡潘受写的楹联。

同年4月,潘受回国参加祭祖和文化活动,钱学森得知消息后,特致信说:“蒙先生赐我尊作楹联,实书艺、文学珍品,令我由衷感谢!感谢先生对我的关怀!今先生来京,我本应驱前请安,奈我年老体弱,行动不便,不能如愿了。今特乘沈副主任见先生时面交此数语,聊表我对先生的敬意!”

钱学森信中除对不能相见表达歉意、对受赠楹联表示感谢的同时,也对赠联作出高度评价。所谓潘受赠品“实书艺、文学珍品”,寥寥七言,字字珠玑,不多一字,不少一语,实是对其书、诗两种艺术水准的高度概括、凝练的评价。“书艺”是指其力透纸背之书法艺术,“文学”则是指其十个大字的一副楹联,及洋洋洒洒400多字识文的文采。“实”虽只置一字,实事求是也;“珍品”则用二字,道尽了此乃珍贵、珍奇、珍稀物品之意。钱学敏评论说:“这十个大字像行书又似草书,凤翥龙蟠,凌厉洒脱;在每条楹联的两边还有两行娟秀的小字,霞舒云卷,回旋多姿,真是神来之笔。”钱学森与钱学敏的评价,颇为相近,真乃文人趣味相近,乃兄乃妹也。

谈到“神来之笔”,我们注意到,潘受两联识文中分别有一“神”字,上联是“灵境神游”,虽然并不是在钱学森提出的“灵境”技术的意义上使用,但确给人一种有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风格。下联“大显神通”一语,则是对钱学森所预言的未来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第五次产业革命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感叹。

2001年冬,钱学敏借新加坡探亲之际,拟专程去拜访潘受。不料潘受已于月前仙逝,钱学敏迟了一步,未能谋面,留下终身遗憾。2009年的初冬时节,钱学森也驾鹤西去。

钱学敏把对两位先生的崇敬情意,永远寄托在新加坡那浓郁的绿树和绚丽的繁花之间,永远寄托在阜成路八号院那一栋普通的住宅之中。钱学敏经常向人提起两位大师的这一段交往,并写入了阐释钱学森学术思想的文章中。

(宋泽滨,作者单位:航天工程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楹联   国防科工委   学究天人   边款   大显神通   大成   人造卫星   爱国   新加坡   上联   下联   天人   珍品   趣事   华侨   人类   智慧   艺术   钱学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