蛊文化在直至汉朝依旧鼎盛,为何到唐代逐渐淡出中原?

引言

远古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很多自然现象仅凭当时的认知还无法解释。

于是,先民们把这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统归为神迹。

甚至还为它们设计了许多精彩的神话和传说。

而后,这些神话和传说经过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逐渐形成带有神秘色彩的文化风俗。

风行于苗疆地区的蛊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在先秦时期,蛊文化一度十分盛行,遍布地区也并不只限于苗疆地区。

进入汉代后,政府加大了对巫蛊之术的打击力度。

蛊术在汉族聚居地逐渐偃旗息鼓。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蛊文化已经不再为人们津津乐道。

但其作为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有很多学者热衷于研究其发展与演进。

令人闻风丧胆的巫术,蛊文化的简要概述

蛊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时期。

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蛊”字。

从字形上来看,“蛊”字上半部分是个“虫”,下半部分是个“皿”。

望文生义,“蛊”指的就是在器皿中的虫。

明代著名医药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曾有记载:“取百虫入瓮中,经年开之,必有一虫尽食诸虫,即此名为蛊。”

相传,行蛊之人通常会选择蛇、蟾蜍、蜈蚣、蜘蛛和蝎子作为参赛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五毒”。

经过角逐之后选出的毒王,将以特殊的喂养方式,进行长年累月的培养。

养成之后,当初的小虫就成为能杀人于无形的致命蛊虫。

这一过程被称为“养蛊”。

随着人类想象力的不断发展,蛊术引申出了扎小人等害人的新手段,被人们统称为巫蛊之术。

巫蛊术与湘西赶尸术、中国南洋降头术,并称为东南亚三大巫术。

可见其在巫术中地位之高。

李时珍

但对我国大多数民众来说,巫蛊之术是一个耳闻多于了解的名词。

民众对蛊文化的了解更多的是来自于影视作品。

例如《仙剑奇侠传》中的苗疆少女阿奴、《笑傲江湖》中的五毒教教主蓝凤凰。

从影视作品塑造的形象中可以发现,放蛊高手几乎都是苗族女性。

这与蛊术传女不传男的规定有关。

因为蛊术仅被允许在以蛊婆为代表的女性群体中传承。

苗语中的蛊婆直译过来就是指放蛊的女性。

在湘西苗族则称其为“草鬼婆”。

蛊虫养成后接着就是下蛊。

相传下蛊的方法有很多种。

有说利用饮食下蛊。

有说通过放出蛊虫,用鼓声指引其咬人来下蛊。

也有说下蛊之人会把蛊虫放在不易察觉之处,只要经过之人不留心,触碰到蛊虫就会中蛊。

更离奇的说法则声称一些苗疆女子本身就是母蛊。

她们会通过与男性的性行为来达到下蛊的目的。

虽然传言中下蛊的方法多种多样。

但是最典型、流传最广的还是通过食物下蛊。

事实上,一个文化的流行,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先秦时期,巫蛊比较盛行。

究其原因可能与生产力低下和社会动荡有关系。

巫蛊之术下的冤魂,蛊文化对先秦秦汉时期的影响

生产力低下导致人们更倾向于对超自然的力量产生期待。

而动荡的生活环境更加剧了人们的不安全感。

同时,一个强有力政府的缺失也给蛊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到了汉代,大一统的封建社会有了皇权至上的要求。

统治阶级才有权力决定人的生死。

因此,汉代的法律明令禁止使用巫蛊之术。

如果民众在家中饲养蛊虫,一旦蛊虫成形后致人死亡,那么按汉律养蛊之人将被处以极刑。

他的家人也要承担流放三千里的处罚。

令人意外的是,严苛的汉律并没有使巫蛊之术销声匿迹。

恰恰相反,汉代的巫蛊事件层出不穷。

很多人还因为这种捕风捉影的“罪行”而丧命。

尤其是在汉代贵族和宫廷之中。

在汉代,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史不绝书。

相传,汉武帝元光年间,失宠的皇后陈阿娇就曾使用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的新宠卫子夫。

后来她的罪行曝光,汉武帝勃然大怒,将其废黜。

与此同时,参与这场巫蛊事件的女巫楚服和宫人都牵连其中。

被诛者三百余人。

相较于陈皇后的巫蛊事件,太子刘据的巫蛊之祸更加惨烈。

甚至影响到了整个西汉的政治格局。

汉武帝晚年身体逐渐虚弱。

但衰老这种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对一个不可一世的帝王来说却是不能接受的。

和秦始皇相似,汉武帝试图与自然规律相对抗。

他开始服用“丹药”。

其性格也因为对衰老的恐惧和无能无力而变得喜怒无常。

渐渐地,汉武帝变得多疑,时常出现幻觉,产生了类似被害妄想症的症状。

据说,汉武帝被迫害的妄想已经严重到,看到佩剑的人就会非常紧张。

一向信仰道家的汉武帝,自然也就更加忌惮“巫蛊诅咒”。

当时,一个名叫江充的酷吏,专门负责巫蛊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工作,很多人都命丧他手。

卑劣的江充利用汉武帝的这一弱点,宣称汉武帝身体衰弱是因为有人在宫中进行巫蛊之术。

汉武帝听信了江充的谎言,派江充等人对宫中的巫蛊行为进行调查。

江充得到了汉武帝的授权,在宫中大肆搜查。

很快,他就在太子宫“找出”了很多造型诡异的小木偶。

这些东西,显然是江充提前让人埋好的。

太子一怒之下斩杀了江充以及参与巫蛊调查的其他官员。

然而,消息很快传到在甘泉宫疗养的汉武帝耳中。

加上一些奸人的挑拨,竟反倒坐实太子以巫蛊术谋害皇帝,意图造反的罪名。

汉武帝震怒,立即派丞相刘屈髦率兵平反。

得知此事后,太子也集结了数万人,与丞相刘屈髦激战,死者数万人。

最终太子兵败,仓皇逃离长安到达河南。

但很快,他就被发现。无可奈何之下,太子不得不以死谢罪。

同时,汉武帝下令诛杀太子的家人(除了他自己),皇后卫子夫也不得不自杀。

一场的巫蛊之术就这样夺走了数百人的生命。

不久,在一些忠臣的劝导下,武帝终于咂摸过味儿来。

他意识到巫蛊事件是一场针对太子刘据的政治迫害。

经过仔细调查,武帝发现从前官吏和百姓以巫蛊害人相互告发的,基本没有犯罪事实。

悔之晚矣的汉武帝为太子刘据进行平反,并对巫蛊事件进行拨乱反正,对江充集团进行疯狂诛杀。

一直到唐代,朝廷仍重罪处罚巫蛊行为。

再加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巫蛊渐渐被中原主流文化抛弃,只在边缘少数民族中流传。

新时代新观点,当代人看待蛊文化的正确态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对各种自然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

据一些学者研究,放蛊实际是利用某些毒虫的毒素,或其携带的有毒寄生虫对被害者下毒。

由于古代缺乏相关医学知识,所以人们将这一现象和巫术联系到一起。

这种说法显然比巫术更可信,但目前还没有经过科学验证。

蛊术虽然没有科学理论支撑,但并不完全是迷信活动。

蛊文化在古代社会生活方面有其存在的积极作用。

在医学发展落后的时代,蛊的出现实际上是先民为了对急症导致的疼痛和死亡创造的“合理”解释。

人类天生会对未知充满恐惧。

可一旦这些痛苦与死亡有了合理的解释,哪怕是很离奇可怕的解释,人类对它的恐惧也会大大降低。

这便是强大的心理作用。

于是,蛊文化就有了其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性。

在巫蛊流传的原因上,学者将其归结为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原因。

生理上,因为水质影响消化系统而生病。

心理上,因为苗人害怕被外族欺负,故而消极地与外人绝缘,从而生造出“放蛊毒”的传说。

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坚信有蛊的存在,并且会运用祖辈流传下来的方法检测和抵御蛊的侵害。

人们为了预防蛊一般都不吃冷的饭菜,假如有人送了鸡鸭鱼肉等食物,都必须加热过后才敢吃,父母也会告诫孩子不要吃路边的野果,防止被人下了蛊。

这一定程度上是符合现代医学预防寄生虫等疾病的要求的。

由此可见,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蛊文化并不完全一无是处,后人应该辩证地看待蛊文化。

结语

在民俗文化学、医药学等领域,学者们对蛊文化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尽管现有科学暂时无法解释关于巫蛊的一些神秘现象,但科学的发展不会停止,我们还是要客观地看待问题。相信终有一天,蛊术的面纱会被一点一点揭开,但真相的揭开并不影响蛊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神秘瑰丽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贵州苗夷社会研究》

《苗族多重表述研究》

《世界神秘文化》

《通鉴纪事本末》

《中国民俗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苗疆   李时珍   汉律   苗族   中原   文化   巫术   汉武帝   先秦   汉朝   汉代   鼎盛   唐代   太子   时期   现象   人类   自然   事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