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士阶级的短板为角度,浅析萨摩之乱失败的原因

文|锤锤敲历史

编辑|锤锤敲历史

前言

长达八个月的萨摩叛乱是封建日本的最后一次大叛乱,从表面上看,这是心怀不满的武士反对明治维新建立的新帝国政府的最后一战。

不可否认,这是日本从封建政权向现代国家过渡期间最值得注意的事件之一。萨摩之乱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武器装备低劣、人手不足、武士风气落伍等。

武士阶级长期以来一直是封建日本的标志性象征。早在 1180 年,武士精神就以忠诚和勇敢为中心。

个人荣誉对武士来说至关重要;直言不讳地说,“武士之道在于死”。这种对死亡的鼓励植根于武士道的武士守则中。

在1635 年的闭国令孤立日本并结束了武士雇佣军出国的时代之后,冲突仅限于小规模的国内小规模冲突。

这个相对和平的时代揭示了武士道的悖论;武士的精神对他们的生存来说变得比武士本身的生命更重要。

为了让战士在长期和平中生存下来,他们需要在战场之外集中注意力。武士在他们的道德准则中发现了这一点。

这种精神将继续成为武士世界观的中心,直到他们对 19 世纪现代化的最后一次也是最大的反叛“萨摩叛乱”爆发以及最后一位武士西乡隆盛去世。

本文将从武士阶级的精神等各方面的局限性为角度,浅析日本武士阶级的萨摩之乱失败的原因。

西乡隆盛

最后的武士西乡隆盛被广泛认为是“最后的武士”,因为在他的身上完全体现了武士的武士精神。他出生于 1827 年,强烈渴望实现忠诚、荣誉和责任的武士理想。

青年时期受水户学影响,重视天皇神格,仇视洋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影响逐渐减弱,但西乡隆盛一直对他的国家和武士生活方式保持热情的忠诚,直到他去世。

作为萨摩大名的军事领袖,隆盛在推翻德川幕府和1868 在明治维新的建立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在这场冲突中的作用,以及他体现武士美德的方式,为他赢得了新政府的职位(他于 1873 年辞职),并在日本人民中享有盛誉。

正如历史学家 E. 赫伯特·诺曼所描述的那样,“他结合了这些品质,这些品质使他成为反动派的天生领袖,

他们梦想着回到旧政权,在旧政权下,卑鄙武士阶级对他们的同胞施以统治;他们使他成为武士美德的典范。”他的名声也让自己成为了萨摩之乱的首选领袖。

明治维新与萨摩之乱的开始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乎完全由武士策划的明治维新,通过对日本封建阶级制度的彻底重组,结束了武士阶级的特权。

1870 年代初期的一系列新法律削减了武士津贴,并禁止武士携带武士刀或穿着他们传统的发型。

武士对社会改革、西化、经济不确定性以及农民大规模征兵限制了军队雇佣的武士人数感到越来越不满。

特别是萨摩是唯一拒绝被同化到政府新中央集权国家的地区,萨摩武士尤其愤怒,因为他们一直是政府的主要支持者,现在政府正在废除他们的生活方式。

西乡隆盛在叛乱中的领导是由两个事件煽动的。首先,他武士学院的学生在 1877 年 2 月夺取了鹿儿岛的军火库,促使高森不情愿地支持他们的行动。

其次,他发现了东京支持的暗杀他的阴谋。他认为暗杀阴谋表明新政府性格可疑,对皇帝构成潜在威胁。

在随后长达八个月的叛乱中,他的主要目标是强行前往东京与天皇交谈,他对天皇的忠诚始终如一。

帝国军队的山形有朋将军预测了西乡隆盛寡不敌众的三个可能行动方案。首先,登上轮船前往东京或浪速。

二、突袭长崎、熊本驻军,攻破九州,进军内地。三是留在鹿儿岛,密切关注当地民情,在民意支持下抢占先机。西乡隆盛选择了更光荣但最终灾难性的第二个选择。

熊本城之围

西乡隆盛决定围攻日本三大防御工事之一的熊本城。日本传统的攻城战方法是让对方的武士面对面进行肉搏战。

即使在引进西方武器之后,武士精神也更喜欢这种战术,西乡隆盛和他的叛军也是如此。

熊本城的城墙高 20 米,有 49 座炮塔和 6 座塔楼,矗立在两条溪流旁的悬崖上,可以筑成一道防御护城河,储存了几个月的饥饿口粮。

而且以前从未被拿走过。再加上守军只需要等待帝国军队的增援就可以了。

叛军围困了它 55 天,期间发生了多次小规模冲突。 最关键的对抗发生在附近的田原坂要塞,叛军花了八天时间试图阻止帝国的增援。

一万名叛军和六门大炮躲在通往熊本的道路上的林木线上,迫使皇军占领并保护了山上的三个独立部分。

据估计,他们每占领一米就会损失 9 名士兵,并且在冲突期间每天要交换大约 300,000 发子弹。伤亡率在战争史上单次战斗中名列前茅。

在拿下熊本城失败后,叛军逃到了木山村。该基地于 4 月 21 日陷落。西乡隆盛继续向南撤退,在熊本遭受的损失使西乡隆盛只能进行游击战。

但到 8 月中旬,叛军人数在 3,500 到 10,000 人之间。第二天,帝国军队在叛军据点延冈大获全胜。只有一小部分西乡隆盛的部队逃到了长居。

在这一点上,西乡隆盛给了他的手下光荣解散的选择权。只有大约 600 名武士学校的学生拒绝并通过莫恩特诺山前往鹿儿岛。

两个星期以来,他们一直试图为他们的大炮补给。西乡隆盛有 372 人,但只有 150 支武器和有限的弹药。当敌军到达时,西乡隆盛的部队在城山的一侧挖了洞穴,以防御周围的帝国大炮。

到 9 月 23 日,持续不断的炮击使高森只剩下 40 名士兵,并且没有弹药。

他的武士逃跑了,他自己也在附近的山上被帝国士兵捕杀。他的死标志着萨摩叛乱的结束以及武士阶级的象征性终结。

他们为什么输了?

从一开始,叛乱分子就寡不敌众,枪支和资金都不足。虽然帝国士兵装备着每分钟可以发射六发子弹的后膛式斯奈德步枪。

并得到十八个炮台和一支战舰舰队的进一步支持,但高森的武士仍然更喜欢传统的剑、弓和长柄武器。

据一位消息人士称,在冲突开始时,帝国军队还有近 59,000,000 发子弹。因此,西乡隆盛最好的成功机会在于先发制人的抢夺政府资源。

然而,他没有花时间准备发起一场叛乱所需的资源。

西乡隆盛的第二个错误在于他未能利用叛军最大的优势:其他领域的不满情绪。

如果他收编了其他叛乱组织,以他的名声和经验,在帝国军队来不及做出反应之前,就可以组织一场反革命。心怀不满的战士们也会补充高森的人数并削弱帝国的人力优势。

许多学者将西乡隆盛未能这样做解释为他低估了政府征召士兵的能力,他手下的大多数武士也是如此。萨摩叛乱的起因之一是武士对被新兵取代的愤慨。它的致命错误之一是他们认为非武士不能成为好士兵。

西乡隆盛的第三个失误是围攻熊本城。他失去了时间、精力、人力和弹药的优势,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获得直接对抗的荣誉。

这让政府有时间做出反应并派遣增援部队。田原坂之战耗资巨大,叛军损失了大约 5,300 人。

此后,他们被迫撤退,避免激战。在许多方面,冲突的头几个月熊本城被围困,结束了萨摩叛乱的成功机会。

西乡隆盛的第四个也许是最重要的错误是冲突的性质:传统武士反抗推进的西化。他的手下更喜欢武士刀而不是枪支,因为他们忠于传统的道德和战争风格。在实践中,叛军败北是因为敌不过西方武器。

武士道的准则和武士愿意为自己的事业而死的意愿只会在数量上被装备精良的对手打败时削弱其军事战略的有效性。

在枪炮和人员都落后的冲突中,武士对切腹的高贵和荣誉的强调导致他们太容易牺牲自己。

最后的武士的毁灭萨摩叛乱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叛乱者的精神夸大了他们的劣势。西乡隆盛深信武士道的荣誉原则和愿意为某种事业而死。

许多消息来源认为,他领导萨摩叛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为了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历史学家马克·拉维纳写道,早在 3 月 12 日,叛军领导层就“怀疑是否有人能够扭转战局……但是,西乡声称,这并不重要。他不是为胜利而战,而是为‘为原则而死的机会’而战。”

他的军事战略,以及他手下武士的战略就是由这个目标驱动的。

他们忽视了最大的物质问题,缺乏人力和有限的西方武器,因为武士道强调自我牺牲和刀剑。因此,他们的精神鼓励是他们最终无法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萨摩叛乱的失败是必然的,西乡隆盛自己本就是一个坚持传统的人,他对于天皇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可是他最终发起叛乱就是为了维护自己心中那武士道的荣誉。

当时的日本正在推行明治维新,日本政府决心要进行社会转型。同时,他们也得到了当时美国与欧洲在资金,技术与战备方面的扶持。这就直接加大了反叛的难度。

再说反叛运动本身,萨摩之乱本来就是违背历史规律的,在世界各国都在开眼看世界,企图用改革来发展壮大的时代。

西乡隆盛为了所谓的武士荣誉,纠集武士阶级残留,发起反叛,这并不会得到过多的支持,所以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西乡隆盛也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他对于自己发起反叛的目的并不能够确定。前文也提到过,他是由于自己的一个学生而不得不发起反叛。

同时,他也并不是为了取得叛乱成功,建立新政权而战斗,而是为了武士道精神才战斗,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最高的武士精神。

他对自己的军队一无所知,对政府军的情况也没有足够的了解。他不知道自己与政府军的差距在哪些方面。也不明白自己所带领的军队的优势在哪,只知道凭借武士道精神一味地进攻。

在笔者看来,西乡隆盛最终失败的原因还是他对于落后思想的死守,他从小就受武士道精神影响,对武士道的敬仰是发自内心的。

所以,即使是他成为了几千人军队的将领,他仍然选择坚持自己的武士道精神,将死亡作为武士的最高荣誉,这也必然是他自己的最终下场。

参考文献

  1. 王哲.浅议日本西南战争[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06):45-47.DOI:10.13398/j.cnki.issn1673-2596.2014.06.017.
  2. 田富.明治维新的转折点——西南战争[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101-104.
  3. 李征.江户时期武士阶层子弟教育初探——以萨摩藩为例[J].日本研究,2019(03):77-87.DOI:10.16496/j.cnki.rbyj.2019.03.009.
  4. 高小岩,全美英.1863年鹿儿岛炮击事件:非均衡博弈危局的逆袭[J].天中学刊,2018,33(01):136-139.DOI:10.14058/j.cnki.tzxk.2018.01.054.+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明治维新   隆盛   武士   西乡   熊本   武士道   叛军   帝国   叛乱   日本   阶级   角度   原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