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资治通鉴》(14)魏文侯的表面封国实则抛弃

乐羊,生卒年不详,魏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乐毅先祖,战国时期魏国将领。

【出处】《资治通鉴》 周纪一

【原文】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任座,战国初期魏国建立者魏文侯的谋士。

【译文】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予以攻克,封给自己的儿子魏击。魏文侯问群臣:“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大家都说:“您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说:“国君您得了中山国,不用来封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德君主!”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快步离开。魏文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问:“你何以知道?”回答说:“臣下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于是我知道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大喜,派翟璜去追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奉为上客。

【解读】魏文侯把赵韩准备内斗的情况化解后,三家开始发展内政或对外扩张。公元前408年,魏文侯命令乐羊率军消灭中山国,公子击作为副将全程参加这次作战。中山国,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地处赵国和燕国之间,魏文侯想要征讨中山国,必须穿过赵国,便向赵国国君赵献子借道。一开始,赵献子并不同意,但在国相赵刻的劝阻下,方才同意借道。也就是说,在赵国东北方向的中山国,并不与魏国接壤,即便攻占了,也仅仅是魏国的一块飞地。在乐羊的艰苦斗争下,耗时三年,方才彻底消灭了中山国。

打扫完战场,大臣们开始讨论论功行赏,以及对中山国的处置。理论上,对中山国有三种处置方式:一是封外姓大臣。论功行赏,主将乐羊的功劳最大,堪称灭国之功。如果封赏乐羊,好处是会起到极好的激励示范作用,促使其他人才流向魏文侯。坏处是,因为中山国是飞地,封给乐羊,不过是中山国换了个新主人,并没加强魏国实力。假若他心谋不轨,一定会再次独立,也注定后患无穷。二是封魏文侯的弟弟。封给魏氏宗亲,肉还是烂在锅里,对内部稳定有一定好处。但坏处同样显而易见,这些王室宗亲壮大后,难保不会调转枪头夺位,而几代后关系更是早已疏远。三是封魏文侯的儿子。比起封给魏氏宗亲,封给魏文侯的儿子是个加强版,毕竟是自己的儿子,比起亲戚更亲,对中山国也有稳定的加成效果。就像公司收购了一个分公司,你有三个人选,能力水平都差不多,一个是你的得力干将,一个是你家亲戚,一个是你的儿子,你会派哪个去?

但是,消灭中山国的最大功臣乐羊,首先被排除了竞争封地的资格!为什么不封乐羊,一是乐羊在打中山国时,中山国君把乐羊的儿子做成肉汤,乐羊居然还吃了,让魏文侯心中膈应,觉得他很残忍。二是乐羊灭中山后持功自傲。三是乐羊的儿子乐舒曾杀了相国翟璜的儿子。所以,乐羊不可能因功被封,甚至功劳都要抹平,也就有了后来魏文侯敲打乐羊的事件。

在盛大的庆贺宴上,魏文侯把侵占的中山国土地,赐给了自己的儿子魏击,还假惺惺询问大臣们,这样的做法是否正确。大家当然都说,大王英明,魏文侯您是个仁君。这个时候,一个叫任座的大臣站了出来,说大王你得到中山国,不赐封给你的弟弟,而是封给了自己的儿子,这怎么能算是仁君呢?这可把魏文侯给气坏了。我派兵征服了中山国,魏国复兴的进程又接近了一步,你还居然说我不是仁君。这一发怒,让任座也心慌了,便趁机逃离了朝堂。

其实,魏文侯征服中山国是件大事,也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赞赏。偏偏任座说魏文侯不是仁君,相当于给魏文侯泼了盆的冷水。人之常情,魏文侯能不生气吗?过了一阵子,魏文侯也冷静下来,问另外一个大臣翟璜。深知魏文侯秉性与喜好的翟璜,立马顺着魏文侯的心意说,大王英明,您的确是个仁君。这下子,魏文侯可没再盲目接受,询问问翟璜为什么这么说?翟璜这才解释说,我听说,如果君主有仁义,大臣就会忠实耿直。我看到任座能在朝堂上对您秉公直言,所以认为您是一个仁君。转了弯、又特别在乎自己名声的魏文侯,心满意足地派翟璜把任座请回来,甚至还亲自走下朝堂迎接任座,把他奉为最尊贵的宾客。

翟璜一番话,既不得罪魏文侯,也顺便吹捧了一把,还把任座的问题消除了。不得不说,翟璜的口才实在惊人。《鬼谷子》中说,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也。显然,翟璜对于魏文侯的理解很深入,知道魏文侯想要听什么,又能把魏文侯引导到正确方向上来,化解了魏文侯与任座间的矛盾,翟璜解决的非常完美。

但是,在喜庆热烈的庆功酒会上,为什么魏文侯要发怒?真是因任座骂了他吗?表面上看,魏文侯的发怒,的确是因任座指责他不是仁君。但是,从后面的事态发展来看,魏文侯发怒,任座逃跑,翟璜解围,又把任座请回奉为上宾。最关键的,任座指责的“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即便把任座请回来,魏文侯依然没有改变初衷,继续把公子击封去中山国,等于任座说的话白说。不过,可以想象,一通发怒,那些想劝魏文侯改变主意的人全部熄火了。

伺机想让魏文侯改变主意的人,又有哪些呢?他们有又何目的呢?第一拨人,显然是魏文侯兄弟的人,这些人极有可能利用任座来试探,没想到魏文侯的反应这么强烈。第二拨人,或许是公子击的人。公子击作为副将攻打中山国前,曾有多次出征的经验,并且拜了田子方为师,也是公认的君王继承人选。如果把公子击封到中山,就等于在争夺继承权这件事情上,公子击被魏文侯踢出了局。此时的魏文侯,已经是67岁的老人,已经算是高寿了,说不准哪天就死了。万一公子击封到中山,远离国都,国君一死,国都事变,远离中枢的公子击注定很难做出及时反应,即便及时知晓了信息、采取了行动,恐怕大义名分也已确定了。所以,我们猜测魏文侯可能已经动了易储之心。作为当事人的公子击,肯定知道这样的征兆,策划此举让魏文侯放弃册封中山的想法。至于是封自己的弟弟、还是叔叔,公子击并不太在乎。所以,任座有可能是公子击的人。

为什么这样说?《说苑·奉使》里记载,公子击被封到中山国,长达三年的时间,都不与其父魏文侯通信联系。也引起了在中山国辅佐公子击的赵仓唐警觉,便前往魏都拜见魏文侯,一番沟通,方才把公子击召回国都,改封公子击的弟弟前往中山。或许,魏文侯的确动了易储之心。这段材料最精彩的看点,还在翟璜劝魏文侯的艺术,以及为任座解围的技巧。无独有偶,在2000多年后的清朝同样发生的类似的事情。当时,曾国藩上书把咸丰皇帝给骂了,说他是昏君(其实也怪咸丰,让曾国藩一人兼职5个侍郎位置,成天累的要死,还只给一个人的俸禄)。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想要杀曾国藩,众臣皆不敢言语。这个时候有个叫祁寯藻的大学士说道:“我听说,皇帝圣明就会有臣子直言劝谏。所以,曾国藩的劝谏,恰恰说明,陛下是圣天子在朝。”咸丰皇帝一听怒气全消,就没有收拾曾国藩。

历朝历代,进谏忠言的人都很多。读史可以发现,每在王朝末期,都有臣子谏言,颇有远见卓识,其对本王朝命运的判断之准,总是令人击节而叹。倘能依言而行,王朝如何能灭?问题是,君主昏聩,致使忠言不被采纳,甚而忠臣被格杀。同时,马屁谀词不断,君主和王朝就在这种自我陶醉中,一步步走向末路。

来自历史的深刻警示就是,不论忠言有多逆耳,领导干部都应当虚心听取、从善如流,更应当努力构建保护忠言的制度机制,如此方能让意见上下畅通,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魏国   仁德   国君   咸丰   山国   资治通鉴   中山   君主   大臣   公子   表面   儿子   魏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