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这些人又在乱说昆明

这段时间,有几件小事或多或少的热了一阵,均针对了一个地方——昆明。

第一件是一位河北的网红女摩托骑手的车在丽江发动机里被同行人灌了白糖一事,网红在视频中明确表示嫌疑人是“云南昆明的”,网友表示昆明人灌不了白浆灌白糖。

第二件是一家人在昆明海埂大坝喂海鸥,孩子抓海鸥塞瓶子里,家长和制止群众起了纠纷,网友纷纷指责“昆明游客素质低下”。

第三件是最近昆明天气晴朗但是空气不甚通透,被网友取了“昆明灰”的称号。

第四件是网上出现一条昆明人怕老虎,许多人要求民政厅更改“飞虎大道”名称的事,网友们称昆明人实在是愚昧迷信加没文化。

不是我玻璃心,真是这四条确实是无妄之辞。第一件事中灌白糖的嫌疑人是福建人,在网上和女网红互撩许久,相约在昆明见面一同畅游,他在昆明租了辆云A牌照摩托陪行的,他的籍贯女网红清清楚楚,但就是在视频中要嫁祸昆明,目的难以揣测。第二件事警方已找到嫌疑人,据公布的书面检查来看,一家三口承认来自贵州到昆明旅游的,也不是昆明人。第三件事据环保部门调查是由于玉溪“计划烧除”影响所致,而且一开始他们还不承认。

前三件事很清晰了,第四件水木说下其荒谬,一是这个事件的所谓证据就一张不明来历的截图在各种微信群里传,然后被人发到彩龙社区求证,水木在省市区三级民政部门信访记录中都没找到其所称得所谓“许多昆明市民向云南省民政厅请求”,而且在彩龙社区里还出现了更无厘头的一个用户所发的“官渡区民政局回复”,也是无从判断来历和真伪。二是想搏点流量编造这条的人对昆明文化和历史知之甚少。

石虎关的名称由来在地方志和网上各类材料中并不难查到,明朝时此地建立关隘,有一小段石墙和几间石屋。崇祯年间,一位姓罗的石匠,干完石活后等着结账,无事可做,见到路边还剩一块大石头,一时手痒,就动手把它雕凿成石虎,但石虎还没凿好仅仅雕凿出轮廓时工钱就拿到手了,于是这个石匠就走了。未完工的石虎很粗糙,似虎,又似豹。而昆明东郊是彝族撒梅人比较多,他们崇拜虎图腾,就认为这就是石虎。后来,附近的村民渐渐忘了这是罗石匠的“作品”,每逢赶关街,总有人来这石虎前点香烧纸磕头,久而久之,人们把它神化了。附近村民家里有个事都要到石虎这里烧香祷告福。这里的关隘,慢慢也变成了“石虎关”。原来老百姓管从东边来过了石虎关的缓坡,去往昆明方向叫“往关上克”,“过关上”,慢慢地,石虎关就变成了关上。

这说明一个问题,编这段话的人的知识来源基本断定来自城乡结合部广场舞抖音大妈的闲聊,他既不知道一条街的命名是到不了省民政厅的,也不知道石虎关的来历,更不知道这个“飞虎”源自波澜壮阔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但这个半文盲引发的蝴蝶效应,让全体昆明人背了黑锅。

如果是一个没来过昆明的人,一周内连看这四条新闻,对这里啥印象,男人自大好色且无德,游客无视法律素质低下,市民愚蠢且迷信,空气还不好。脑海中难免浮现出一个人,孟获,果真还是个骑大象逮孔雀的地方。

昆明,又被地域污名化了。直到现在口口相传是信息传达的主要方式,只不过嘴变成了手机,但由于认知差异、表达能力的不足导致很多言语都转变为谣言、偏见、笑话等,这是一种有偏差的话语结构,也是形成地域污名的原因之一。人们对于因为某条报道的偏见也取决于人的选择性记忆,人们总会不自觉地首先记住令人印象深刻的事物。当一个地域被贴上标签之后,人们常常更容易记住负面的消息。人们通过社交媒体、他人敘述等选择记住令人印象深刻、有噱头的印象成为一个地域的烙印,这就是选择记忆带来的地域污名。

地域污名一旦形成就影响深远,网络社会飞快的传播速度使得地域污名化程度日益严重,这对每一个昆明人都是损失,可不能一笑而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昆明   民政厅   污名   石匠   关隘   白糖   来历   地域   印象   网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