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对待武将的态度转变,分析东汉衰亡的真正原因,以董卓为例

引言

东汉王朝是通过战争建立的国家。

武将作为战争的重要角色,在东汉的建立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东汉政权成立之后,尽管光武帝实行“偃武修文”的政策,但是西北地区的“羌祸”尤为剧烈,东汉与羌族的战争几乎贯穿整个东汉历史。

在边防形势依旧严峻的情况下,代表东汉对羌作战的武将们,在东汉仍应占有重要地位。

光武帝以来的东汉社会笼罩在浓郁的儒风之中。

这样的大环境,造成了东汉社会难以对军事形成很高的重视,以及由此导致的东汉军事人才逐渐匮乏。

对于善战的凉州豪杰,出于防范,不能加以任用,只有到无可挽回之际,才加以启用,但是也为时已晚。

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社会在汉羌战争下的兴衰起落

武将,作为一个国家政权的基石,承担着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任。

中国古代很早就注意到武将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在影响战争的因素中,孙子把“将”放在了仅次于“道”、“天”、“地”的位置上,还认为将是“国之辅也”,将相辅助的好坏,跟国力的强盛与否有直接关系。

足见他十分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

东汉时期,羌族动乱是困扰东汉统治者的难题,汉羌战争给东汉王朝带来的影响无疑是非常巨大的。

羌族动乱造成的“羌患”,是东汉王朝衰败的一大原因。

东汉与羌族的战争,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征。

东汉前期,征羌领军事素质较高,往往能及时平定羌族动乱,快速结束战争,减少战争消耗和对当地经济的破坏。

东汉中期以后,内地将领军事素质低下,往往不能迅速击溃羌族,使得战争持续时间变长,不仅加大了战争消耗,也会极大的破坏掉战争地区的社会生态和经济,从而致使国家实力被削弱。

长时间的汉羌之争,使得原本富足的凉州变成了人烟稀少的荒地。

今边郡千里,地各有两县,户才至数百”。

当地的原住民或死于汉羌战争,或是由于战争被迫离开故土,成为流民,汉羌战争造成的破坏可见一斑。

随着桓帝以来对凉州本土豪杰的启用,长时间的战争使得这些凉州豪杰与麾下凉州本土士兵产生私人联系,逐渐拥兵坐大,成为威胁皇权的潜在势力。

东汉末年,何进诏董卓入京,以及之后的十常侍之乱,使掌握强兵的凉州武将董卓借机掌控朝廷,东汉朝廷因此走向衰亡。

偃武修文:东汉时期军事人才的缺失

在冷兵器时代,将领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军事素质较高的将领是百姓安全和国家政权的守护者。

东汉建立的过程中,许多素质极高的武将出现在历史长河之中。

但是在完成统一后,政府却忽视了对军事人才的培养。

长此以往,造成军事人才的缺失,使得中后期的对羌战争常常难以取得胜利,对东汉王朝的走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东汉政权建立以后,光武帝刘秀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确定自己在政治体制中的至高无上性。

在公孙述被消灭,国家内战逐渐减少的背景下,光武帝开始逐渐剥夺武将的兵权,通过改革当时的将军制度,不再使功臣长任将军,同时大力提拔没有军功的文吏。

光武帝将建国初期,以功臣为核心的武官体制,改造成以文吏为主干的文官体制。

东汉尚文不尚武,军事类人才难以得到重用,他们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以特举的形式选拔,这无疑造成了优秀军事人才的缺失。

《推背图》第四十七象

自光武帝“偃武修文”以来,东汉政府对于经学大为推崇,无论是教育和选官标准方面,经学都成为重要的标准。

在这条“禄利之路”的吸引下,作为东汉权力社会的基础,豪族们为了自己的家族能够延续发展,地位稳步提升,将统治者提倡的经学作为家族传承的主要方针。

长时间儒学的熏陶下,豪族逐渐失去武质性而向文质性转变。

尽管东汉时期,世家大族纷纷以经学作为维系自己家族的主要手段,但是不同地区经学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各个地区的地区文化也是不一样的。

汉王朝统治的中原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儒学化程度普遍。

而东汉的西北边地虽然同西汉相比,儒学程度有了较为显著的发展,但是相较于中原内地仍是落后的。

在以经学作为主要入仕标准的东汉时代,凉州地区士人显然难以通过经学来步入仕途的。

不过,虽然凉州地区经学与中原地区相比不占优势。

但是凉州地区有着培养优秀军事人才的地区文化,由于与少数民族接壤,凉州地区长期受到战争的威胁,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当地不仅男性可以“为国捐躯”,女性也可以“戴戟操矛,挟弓负矢”,具有浓郁的尚武之风。

西北边郡之地,军功才是当地士人出仕的捷径。

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西汉时期关西地区产生了数量众多的名将。

但是东汉时期情况又有所不同,光武帝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西北边郡士人并没有一开始就追随光武帝刘秀,而是地方豪杰与当地羌胡结合起来,成为强大的割据势力,观望天下局势。

羌族动荡频繁,战争不断。

但东汉政府却有意不任用凉州人出任当地官员。

这种行为使得凉州地区拥有天赋的军事人才难以为东汉政府所用,而东汉政府选拔出的武将又难当重任,导致东汉安帝以后对羌战争中战争花费越来越大,极大地损耗了东汉的国力。

征羌将领对东汉的影响

东汉时期,东汉朝廷与羌族之间爆发了长时间的战争,其持续时间之久,几乎与整个东汉历史相始终,羌族对东汉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汉羌长期战争中,需要数量众多的对羌作战的武将,但统治者的重视与否却影响了武将的才能,因此也对战争的胜负造成了绝对的影响。

光武帝时期羌族动乱后,东汉朝廷先后以来歙、马武、盖延、羌刘尚、马援等人为将,平定羌乱。

这些将领或是随着光武帝征战四方的勇将,或是对当地极为熟悉的将领。

在他们的指挥下,光武帝建武时期的羌族动乱迅速被羌平定。

这一时期,汉羌战争的迅速结束,对于东汉政府的意义非凡。

汉羌之争的结束为东汉与公孙述作战提供了有利条件。

陇西作为进攻公孙述的重要战略支点,如果长期受到羌族动乱的影响,势必要拖慢平定公孙述、统一全国的羌进程。且战争结束迅速,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明帝时期,多数建国有功的武将或年老体衰,或因病去世,对羌作战的将领团队出现了新老交替的局面。

新兴的武将由于父辈的熏陶和对自身的能力要求,仍有较高的军事素养。

所以纵使这一时期东汉与羌族的战争规模越来越大,但是也能快速平定。

然而一些将领的擅自作为也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护羌校尉傅育和张纡。

傅育作为护羌校尉,在羌族已经解散,回归故地羌的情况下,使人挑拨羌族内斗,被羌族识破后,又率军攻击羌族。

结果不仅自己战败身死,而且使得原本已经结束的汉羌战争再起。

相较于傅育的行为,张纡的举动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

在羌族首领投降后设置宴会,并在宴会的酒中下毒,趁机诛杀酋豪八百多人,以之祭奠被羌人所杀的羌傅育。

这一举动大大的激怒了羌人,在仇恨的驱使下,众多羌人集结起来,一场规模浩大的羌族动乱即将展开。

东汉安帝到灵帝时期,是东汉由盛转衰,走向灭亡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凉羌州地区的羌人动乱规模越来越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率军与羌族作战的将羌领的军事素质却大幅下降,这成为东汉后期羌族动乱不休的重要原因。

结语

东汉是一个通过战争建立的国家,在东汉建国过程中,将领成为光武帝平定四方的重要支撑。

东汉建立后,在边疆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形下,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光武帝将为统一东汉政权不可或缺的功臣——武将逐渐剔除,大力提拔文官和儒生群体,作为自己巩固政权的工具。

东汉自安帝以来,与羌族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双方的战争规模越来越大。

但东汉统治者对武将培养上的长期忽略,使得这些被选拔出来与羌族作战的将领无心战争,贪污腐败现象极为严重,在战场上则很难得胜。

这不仅是对政府财政上的消耗,也破坏了战争地区的社会和生态。

东汉王朝国力大为损耗,埋下了东汉覆灭的种子。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

[2]班固.《汉书》

[3]范晔.《后汉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武将   东汉   羌族   公孙   王朝   经学   作战   动乱   将领   政权   时期   态度   原因   战争   地区   人才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