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山东半岛最东端,看日出日落,食四季海鲜

《记住乡愁》乡村振兴系列
播出内容:《西霞口——踏浪归来霞满天》
播出时间:2023年1月12日(周四)20:00
播出频道:CCTV-4 中文国际频道


日出成山头 日落西霞口

在山东半岛最东端,荣成市成山镇的东部,坐落着一个名为西霞口的渔村。如村庄的名字一般,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尤其是夕阳西下,晚霞染红海面,洒向村庄之时,而这也正是西霞口之名的由来。

虽以西霞为名,但这里的日出亦值得一观。海边的成山头,是最早看到海上日出的地方。相传秦始皇曾东巡到此,看到红日出沧海时,不由发出“天尽头”的感叹。

来这座海边渔村,自然少不了要尝尝海鲜。西霞口有这样一句俗语,“春天网虾蛄,夏天捞海螺,秋天收鲍鱼,冬天捕螃蟹”,可以说是一年四季丰收不断。

如今,靠着海产养殖、海洋运输和旅游等产业,西霞口村集体资产超过60亿元,2022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8万元。家家有汽车、人人住小楼的生活,是西霞口再常见不过的景象。


昔日小渔村 翻身做“船王”

然而在五十多年前,西霞口还是另一番模样。

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有女不嫁西霞口,光棍守着冷炕头。两间草屋一头牛,山坡薄地望天收。”

那时的村庄,人均不到一亩地,全村只有几条破旧小渔船。成山镇下辖的二十多个村庄,西霞口最为贫困。

20世纪70年代,田书军和战友们退伍回到西霞口,看着家乡的贫困面貌,心里不是滋味。为了解决家乡困境,他们打算发展远洋捕捞。

然而,事情却没有那么简单,光是置办远洋捕捞船,至少也得三百万。在那个人均年收入不过一两千的年代,三百万无异于天文数字。

可大家心里明白,不放手一搏,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于是大家一致决定,由村集体贷款买船。

风险有多大,收益就有多大。第一年远洋捕捞就为西霞口赚回了三百多万,不仅还清了贷款,还让大家的腰包鼓了起来。

尝到了发展集体渔业的甜头,1987年,西霞口成立了山东省第一家村级渔业公司,组建了有50多条大马力渔船的捕捞船队。原本最穷的村庄一下翻身做了“船王”。


居安思危 多几条腿走路

靠着捕捞业发展起来的西霞口村人,并没有就此迷失方向,他们深知海洋的资源不是无穷无尽的,必须及早转型,多几条腿走路。

20世纪90年代,西霞口村人凭借自身处在船舶密集的黄金水道上这一优势,开办了一家船舶修理厂。当时村里有300多名渔民离船上岸,成了厂里的工人。

从渔民到工人,不仅仅是身份上的转变,还有收入差距和心理落差。在修理厂工作的田师傅告诉我们,他的收入从两三万骤降到了一万不到。而且自己在远洋作业中掌握的技术和经验,在修理厂基本上都用不到。

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但闯过海的人都知道,扛过了风浪,就是海阔天空。西霞口人从头学起,从一无所知到精通各项技术。如今,每年都有国内外航运公司的200多条船,在这里维修保养,修船厂收入超过两亿元。


财富不重要 可持续更重要

近些年,逐渐富裕起来的西霞口人,又把目光放在了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上。

2005年,山东省启动了渔业资源修复行动,开始以人工鱼礁为主的海洋牧场建设。西霞口村利用3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25万亩的天然海域,投入了100多万空方人工鱼礁,开始发展近海养殖。

和其他地方不同,西霞口开展的是原生态养殖。海面上没有五颜六色的浮球,也没有成排相连的渔网。人们只是在海底礁石投放各类海产苗种,不做人工干预,让其自然生长。

不仅如此,村集体还做出了十年内禁止捕捞的规定。经过这十年努力,西霞口的海洋牧场海水达到了国家二类水质标准,成为了中国第一批国家级海洋牧场。

如今的西霞口,又把旅游作为新的发展方向。靠着优良的生态环境、秀美的海上风光,以及浓厚的渔家风情,每年吸引着300多万游客来到这里,旅游收益达到4亿多元。

今晚20:00,走进山东荣成西霞口,品尝时令海鲜,感受渔家风情。

编辑 | 王琳艳

制图 | 刘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山东半岛   成山   日出   渔村   牧场   远洋   修理厂   渔业   村庄   海鲜   集体   海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