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 洞察入微:人工智能如何助力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

【题记】:我们时代的心理学,早已不是弗洛伊德年代的经验观察和哲学思辨,而是具有强大信息技术加持的,电脑和人脑深度融合的产物。未来的心理学家,也许不是科学家,而是炼金术士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深度学习;医疗诊断;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图像分类


最近,一则科技快讯吸引了我的注意。

这个信息非常硬核,也很有临床实用性。

作为神经心理学专业的临床医生,我想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人工智能技术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价值有多大?

我的观点是,前途远大,星辰大海,充满期待。


要搞清楚上面这个信息的价值,我们要弄清楚四件事:


阿尔茨海默病是什么?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认知和智力损害、行为能力下降为特点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其确切病因不明,并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案。预计到2050年,AD的全球发病率将达1/852,超过肿瘤和心脑血管病,成为全球第一大慢性疾病和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公认的观点是,AD的病程不可逆转,仅能非常有限地进行延缓,而且成本效益比极低。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AD尚未成型前,就对它加以早期识别。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ment,MCI)是AD与健康老化的中间阶段,但并不是所有的MCI患者都会转化成AD,一部分MCI患者可以保持认知功能稳定很多年(稳定型MCI),而进展型MCI患者将最终转化成AD。

早期分类稳定型 MCI与进展型 MCI非常重要。

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就在于区分MCI的性质,稳定或进展?


临床上如何诊断阿尔茨海默病?

AD的核心病理生理改变,是脑内Aβ蛋白和tau蛋白的异常沉积,形成淀粉样斑块和神经纤维缠结,早期损害突触,导致轴突退化,最后表现为树突状细胞和核周体的萎缩图。

这是一个从分子生物学微观结构改变,到组织形态改变的连续性过程。

现代医学有时就是这样简单粗暴:既然我们已经确知了AD的异常蛋白表达,相当于有了明确的犯罪嫌疑人;那么做腰椎穿刺术或脑池穿刺术,采集脑脊液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只要在当事人脑脊液中检测到高于标准值的异常蛋白表达,自然就能够确诊AD。

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

这个搞法的准确性最高,因此被作为金标准。遗憾的是,由于操作比较惊悚也难受,就像实验室的小白鼠,绝大多数人都不想挨上这么一针。

有没有不受这个洋罪,也能确诊AD呢?

还真有,MRI脑成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AD神经退行性病变的脑改变。

作为无创脑部检查的巅峰技术,磁共振脑成像能够通过不同的模组,最大程度反映脑部信息,从而放大诊断效能。也就是质量不行数量凑。

诊断阿尔茨海默病,需要同时用到如下成像序列:

磁共振结构成像(structur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MRI):AD患者的特征性表现为脑萎缩、特别是两侧海马、颞叶、扣带回和楔前叶的体积减少。通过sMRI检查评估这些脑区的皮层体积、组织密度等指标可反映AD疾病的发展。

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静态看结构,动态看功能。fMRI可以进一步发现AD患者脑内功能连接的异常,AD相关脑网络退化,某些特定脑区之间的神经网络连接效能下降。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分析脑内微小结构水平的水分子弥散活动,得到AD的弥散模式异常。AD患者多出现后部脑白质区域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下降,海马和后扣带回FA值下降和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值升高;而MCI患者的后枕顶叶皮层、右侧顶叶缘上回MD值升高。这种差异性可以区分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医学影像诊断?

从“深蓝”到“阿尔法狗”,从“工业品检测”到“微表情识别”,从“识别犯罪嫌疑人”到“网络鉴黄”……人工智能最擅长的领域就是读图。

人脑认知模式和电脑逻辑模式的本质差异,决定了在图像识别上,电脑能够有更好的表现力。

但是前提是需要训练,大量变态的训练,也就是让电脑上学,这个过程类似于驯化野狗或者熬鹰。

规范化的描述是这样的:

机器学习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方法,能建立一个成熟、自动、客观的分类器,用于学习图像,分析多维的高阶数据,识别复杂微小的脑改变四。分类器能生成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成像标志物或指标,量化个体的图像信息,并利用计算机技术结合个体基因型、生活环境和方式等的影响,更好地体现个体化医疗。

机器学习分类器的构建,包括特征提取-特征选择-降维-基于特征的分类算法。科研人员从各个模态的神经影像数据中提取和选择AD相关的固有特征,使用分类算法构建分类器,进行AD诊断分类和转化预测。在此过程中,数据被分为独立的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用于分类算法的学习过程,测试集用于估算训练集分类算法的表现。


人工智能在AD早期诊断中的表现如何?

人工智能在AD早期诊断的作用,主要在于对MRI结果的分析、判读和大数据预测上。

这是一个从回顾性研究到前瞻性研究的过程。

我们不讲太多医学术语,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笔者父亲有个朋友在银行工作,一次我很好奇的问他——

“当年没有那么多先进鉴别技术,而假钞的制作工艺却在日益进步,你们是怎么快速学会分辨它们的”

我朋友的答案也很简单粗暴——

“我们不研究如何分辨假钞,我们只懂得啥子是真钞”

他们老银行职员,每天都在不停接触真钞,常年累月磨炼出来的手感,就是最好的鉴别方法。

假的花样不停翻新,真的标准却只有一个。

回到我们的话题,人工智能在诊断AD前,需要大量已经确诊AD患者的脑MRI资料,我们需要不停的投喂它,让他知道什么是AD。

数据积累的多了,再有新的影像资料呈报过来,小AI自然就会进行匹配度分析,这个就是诊断。

早期可能还需要人工复核,但是大数据时代,一个医生终极一生阅读的影像片子,可能比不上小AI一天的阅读量,相当变态啊!


扯了半天淡,咱们聊三毛钱的正文儿,来看看小AI在脑磁共振不同模组对AI的诊断准确率。

【结构成像sMRI】

小AI在这个序列里,主要评估“脑萎缩”这个指标

常用方法:基于体素的结构分析、基于皮层表面的结构分析

提取特征:密度图(灰质、白质、脑脊液),皮层表面(顶点形态学特征)、海马区密度

【功能成像fMRI】

fMRI的常规检测方法,一般会给个作业任务,也就是让当事人做点指定的事情,以此评估脑在激活状态和静息状态的不同。

这个过程类似于汽车检测中,观察发动机的动力状态和静止状态。

但是AD患者绝大多数都存在智能障碍,无法配合检查;MCI患者的认知功能也有轻度损害,无法进行精确区分正常和异常。

因此对于AD患者和MCI患者的功能磁共振检查,小AI一般关注其静息状态。

【弥散张量成像DTI】

DTI主要分析脑内水分子的扩散活动,AD患者的脑白质纤维完整性损害,脑弥散模式异常。

这就像下水管道不通或破裂,肯定水流运动和正常情况差异很大。

小AI关注的特征提取方式主要是纤维束成像、结构连接网络测量和判断体素选择。

由于前两个模组的表现过于优异,DTI的应用受到一定冷落,但是它分类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也能达到89.6%、92.7%、82.6%。


学生学得好不好,主要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肯不肯学;二是老师会不会教

小AI的学习态度肯定是没问题啦,关键就是老师的算法能不能继续优化。

我国有这么大的人口基数,大数据研究无论想做点啥,这都不是难事

难怪知乎上的科普作家@史中 会说——

“数据对于未来世界的意义,就等同于上世纪的石油,是战略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人工智能   磁共振   准确度   皮层   助力   算法   患者   特征   成果   结构   功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