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教科书中对中国历史的评价,视角与我们不大相同,却值得深思

中国是一个伟大且悠久的国度,它所创造的辉煌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提起我国古代的成就,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为之自豪。

但是很多对历史不了解的人会对过去报以一定的偏见,这源于近代清朝的昏庸以及列强入侵的屈辱,因此我们给人留下了闭塞、狂傲的反面形象。

再加上一定的政治因素,很多西方影视剧里面的中国角色往往是一个眯眯眼、长胡子,脑后再垂着一条长辫子的清朝形象,比如傅满洲、龙女等。

在这些角色的加持下,很多中国人也会以为古代的中国同世界没有交流,真正的第一次接触就是在列强的枪炮下。

可是作为一个辉煌了几千年的文明,中国怎么会是这样一个不开化的民族呢?实际上在文明诞生之初,我们就同西方诸国进行了多次交流。

而俄国作为与中国相接壤的国家,自然也是一个频繁收到中国信函的国家,作为邻居的他们也依然在历史方面绕不开中国。

那么俄国究竟是怎样评价我们的呢?

双方的交流

和位于地中海等地区的西方国家不同,俄罗斯的文明其实更偏向于游牧民族

而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历史上的俄罗斯曾经屡次受到匈奴、鞑靼等胡人的牵制,甚至一度要到了向他们俯首称臣的地步。

而南部胡人们也逐渐同俄国人所融合,使得当今的俄罗斯成为了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如果你来到俄罗斯,那么见到的不仅有浓眉大眼的欧洲长相,还会见到圆脸、细眼的蒙古人种。

虽然俄国是我们的邻居,但是同他们的交流却远远不如其他西方国家那样久远,我国在西汉时期便同罗马等国度开启了通商。

根据记载,中国的丝绸因此流入了罗马帝国,而当时的执政官凯撒便在一次观看戏剧的时候,身穿丝绸制成的袍子进入剧场,开始了达官贵人们穿着中国丝绸的流行。

而反观我们的邻居俄罗斯,直到明朝我们才和它有了第一次正式交流。

明神宗万历年间,俄国使团穿过蒙古,来到了明朝北方重镇宣府,随后一路向南到达北京。

其实俄国这次突然来访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已经积攒了不小实力的俄国想要满足自己开疆拓土的野心。

所以俄国人特地来中国探听一下这个国家的虚实,而很明显这次中国之行打消了俄国人的不法念头。

根据俄国使团的回忆,这次路途让他们见识到了一个强大的帝国。

不仅北京城富庶繁华,而且整洁有序。道路两侧有各式各样的店铺,在一些街区还有收留孤儿和老人的育幼堂。

中国人也十分的整洁,不论男女都留着长发,在出行的时候还会打一把小伞,因此他们的皮肤也很白皙。

不仅如此,北京城的城防也颇为震撼,俄国人的笔记中详细地对此有记录,北京的城墙上有规律的角楼,每个垛口都配有大炮,城墙外围还有护城河。

可以说,这次出使中国,俄国人把中国的风土人情到军事防御都探查的一干二净。

当然这种举动也引起了明朝大臣们的怀疑,从而上书了万历皇帝。

而作为天朝上国,我们并没有直接下令对其进行驱赶,而是依然隆重地招待了俄国使团。

不过万历皇帝在看到使团提交了沙皇的信件后,亲自给对方回了一封信。

其中有一句“尔为大国,而中国亦不小也”,意思也十分明了。意思就是如果俄国想交好,那么中国自然欢迎,如果俄国包藏祸心,那么中国也绝对不惧怕。

这封不卑不亢的国书也被使者带回了俄国,可惜当时的俄国条件落后,并没有懂得中文的翻译,于是回信的事情只能暂时搁浅。

不过这次中国之行也让俄国人知道了中国的实力,当时的沙皇认为攻打下中国绝非易事,所以放弃了侵略的念头。

教科书上的中国

而时间来到了现代,已经步入现代化的俄罗斯在面对这个曾经相爱相杀的邻居时,也比较能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中国。

相比起韩国等不承认中国辉煌的国家,俄罗斯教科书上的中国明显要贴近历史很多。

书上不仅承认了中国这个古老文明对整个亚洲的影响力,而且还对此给出来另一番解读。

俄罗斯认为,中华文明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和谐一致性。在没有宗教加持的情况下做到了多元却统一的成就。

而且和同时期四分五裂、教皇集权的欧洲不一样,外来的宗教并没有使得中国陷入欧洲或者中东地区那样政教合一的局面

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始终奉行着“皇权至上”,并且把佛教、基督教等外来的宗教同本土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儒家思想的“汉化宗教”,并影响了其他国度。

而在俄罗斯历史书中最受到称赞的就是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诞生打破了门阀士族对政治和地位的垄断,使得很多拥有能力寒门学子可以通过考试来实现抱负。

这也诞生了一个永远流传的经典语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欧洲人直到如今还格外讲究家族与血统,这正是因为他们没有科举制度才导致的阶级固化

以往我们评价自己国家的历史,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放眼全局。

而如今看到了从其他角度对中国过去的评价,也十分的新颖,更令人打开了格局。

虽然曾经的我们因为满清的闭关锁国,导致不论是从科技还是制度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

但是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人又可以挺起曾经被打断的脊梁,重新唤起骨子里的骄傲,朝着光辉的未来一步步前进。

结语

虽然如今我们依然可以从网络上或者生活中听到很多崇洋媚外的话语,这也反映了如今我们的国力已强,但精神文明仍然存在自卑心理

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和中国人民的努力,相信最终的我们一定会摆脱这种自我贬低的心态,重新对自己的中国身份感到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俄国   胡人   北京城   明朝   使团   俄国人   俄罗斯   科举   教科书   中国   视角   评价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