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蔡测海:种植与迁徙

种植与迁徙

文/蔡测海

关于坪上村,是在乡村地理中,还是在彭东明的小说中,对我来说,必将是由来已久的悬念,或是一次偶遇。

不知什么时候,彭氏人家不知从何处来到坪上村,在此地升起人间烟火,伐木垦地种植,盖房造屋。于是,在南方乡村的历史之上俯视, 可见一片浩荡的屋脊。这浩荡,潜台词是人丁兴旺,衣食丰足。这一处烟火,基层乡村社会的极乐境界。作为彭氏后人的彭东明,对乡村史有几分自豪,作为乡村史的立传者,他又有许多期待。躁动的灵魂,必然挣脱历史,站在历史之上,构想他的万般世象图景。从而,必有一部坪上村传。

从来的立传者,多为王朝伟人立传。立传者实为立心志。如太史公司马迁,如班固。写史记实,实为写心象。以心造史。我们读史记,仍然读司马迁的灵魂。他的实录,正是他对历史的观照和会意。

坪上村传如是。

乡村视觉,看下不看上。看近不看远。往下看,是泥土。往近看,在庄稼。瓜果稻麦,农作和收成。远处才是万里河山,金戈铁马。上方才是庙堂之高,忧其君,忧其民。即便进亦忧,退亦忧,即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个上上之,离地之高,不会让坪上村人有一丝获得感。上层情怀,名垂青史,与中国的乡土史相去甚远。

草民之子彭东明,系一草木,一沙石,一稻粟。声音气象,乡村魂灵。纪农事,医事,商事,乡村政事。写支书,乡民,手艺人,药匠。人事亲近,乡事亲历,文事亲为。是得以为坪上 村写传。执笔修正果,幸也。

一部乡村史,也是迁徙史和种植史。山居水居,城居乡居,唯人不永居。人,一念之中,由此及彼,由近而远。何去何从,身安何处,不可预料。

彭氏先人,早到坪上村。他们从何而来?是因水患?是因战乱?是因灾害?是因异族驱赶?不得而知。只知道后来,他们在坪上村安身立命,休养生息,生养后代,开垦土地,造乡村乐土。他们如彭氏父亲,在田里用土肥种出高产 稻。他们在种植活动中,经营土地,认识土壤, 什么土种什么庄稼。把土地做成农家教科书。种粮养畜,持家治家。把土地当根本,把家当希望。这样的乡土观念,也是治国方略,国家观念的要素。而,生出国家国土的大观念。那种勤劳务实,像土地一样诚实的品质,也是一个族群的 伦理道德,更应成为国家品质和大道德,有德不 欺世,国泰民安,世所庆幸。

东明,这乡村之世子,无意写一本乡村道德书,他对乡村的全部感受,不止于道德感悟,更有人之生存感悟和历史的辨识。

恒常恒道恒生,有浩荡屋脊下的生活就好。几经变化,哪有万年不坏之屋?

这屋,怎么就坏了?拆了?只剩几根柱梁?

人世之变,人心之变,屋之变,是必然。旧情不忍,新事为敌。世事多变,唯变不变。对新事旧事,坪上村传一一纪录,温情和不忍,叹息和欢呼,歌哭于新旧之事物,一种世事百态的复调,听之任之,无可挽留。便作纪念。

坪上村传,不是寓言,不是乡村政治的启示录,也不算是乡村历史的辨析。东明是怀了一种情愫,写的是一种情致,一组乡村民谣,千回百转的乡村歌唱。入戏者百感交集。像山村溪流, 千回百转,流经她浸润的村庄,流经岁月沧桑。

无论在乡村或都市,有种植就有希望。迁徙何处,也安身于一席之地。种植史,是人类活动的全部历史的总和。由此而产生的铁器,火药, 科技,文明的永宿,来自于坪上村的某一粒种籽。

无论楼房盖得怎么样,美酒佳肴怎样,人类如何地丰功伟绩,行致多远。

——欢迎你回到坪上村。

秋风凉,

麻雨凄,

哥哥寄信要寒衣……

(原载于“岳阳文学”微信公众)

蔡测海,1952年出生于湘西龙山,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文创一级,曾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著有长篇小说《地方》《家园万岁》等。多次获全国性文学大奖,并译成英文、法文、日文多种文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心象   东明   史记   作协   千回百转   屋脊   浩荡   乡土   庄稼   中国   乡村   散文   观念   土地   国家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