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需要摄入多少维生素D?

欢迎关注“碱基序列”,任何疑问请私信!

以下部分内容来自《中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


维生素 D 营养状况

判定指标

维生素 D 是一种营养素,同时也是一种类固醇激素。1,25-二羟基维生素D是体内活性形式的而维生素 D。 血液循环的25-二羟基维生素D的含量水平是反映机体维生素D 营养状况的最佳指标。

因此维生素 D 的营养状况判定指标通常采用血清25-二羟基维生素D的含量。2011 年美国医学研究所及2016 年全球营养性佝偻病管理共识提出的儿童维生素 D 营养状况的判定标准即 <30nm/L 为维生素D 缺乏;30~50nm/L 为维生素D 不足; > 50nm/L 则为适宜


我国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

基于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2010-2013)结果,我国3~5 岁儿童维生素 D 缺乏率为8.9%,其中城市为12.5%,农村为5.3%。男童和女童维生素缺乏率为6.8%和11.1%。

我国3~5 岁儿童维生素 D 不足率为43.0%,其中城市为44.4%,农村为42.1%。男童和女童维生素不足率为40.0%和46.0%。

目前我国儿童中维生素 D 缺乏和不足仍是突出的营养缺乏问题,儿童户外活动过少膳食维生素D 摄人量严重不足有关,而且儿童中规律补充维生素D 制剂的比例也较低。

因此常规给予预防剂量维生素 D补充剂将有助于改善5岁以下儿童维生素D 营养状况可显著降低发生维生素 D 缺乏的风险。


维生素D缺乏的原因

围生期储存不足:胎儿获得维生素D 的主要途径为胎盘,但脐血中25-二羟基维生素D水平仅为母亲血清25-二羟基维生素D的60~85%。 胎儿、新生儿体内含量低。若母亲患严重营养不良、肝肾疾病、慢性腹泻以及早产儿、双胎儿、低出生体重儿等体内维生素 D 的储存量均明显不足。

生长发育迅速:整个儿童时期,生长是连续而不匀速的,具有阶段性,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婴幼儿生长发育速度较快,身体各个系统和器官逐渐发育成熟,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婴幼儿期是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的最佳窗口期,必须有足够的营养支持。在这个阶段,如果营养长期供给不足,生长发育就会受限,甚至停止发育,影响儿童健康。

母乳:母乳中的维生素D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是婴儿期非常重要的营养来源。虽然维生素D可通过母乳转运给婴儿,但是对于哺乳期母亲来说即使充足的母乳量乳汁中的维生素 D 含量依旧不能满足婴儿体格日益增长的所需尤其是对早产儿、双胎儿、低出生体重儿来说其自身体内储存不足且生后的生长发育迅速维生素 D 营养不足则更为显见。

紫外线光照合成:皮肤合成的维生素 D 是人体最主要的维生素D 来源。在不同地域、不同季节, 不同海拔、不同纬度中与紫外线照射强度户外活动时间、暴露皮肤的面积以及空气污染、使用防晒霜、不同衣着等因素有关。

疾病影响:肥胖儿童由于体内维生素D 较多存储在脂肪组织中,使循环中的维生素D 含量下降,导致体内维生素 D 的活性和功能降低。感染性疾病患病期间会导致维生素 D 的大量丢失。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会对人体维生素D 的吸收和代谢造成影响,应引起注意。如考来烯胺、新霉素、抗惊厥、抗癫痫药物、糖皮质激素等。


维生素 D 的生理功能

充足的维生素D 对于胎儿期和儿童期骨骼发育、神经肌肉系统、免疫系统、组织细胞分化与代谢和健康至关重要,维生素 D 缺乏对儿童健康损害是多方面的。

维生素 D 缺乏一般呈慢性过程,早期表现为维生素 D 不足(30~50nm/L),这个时期虽然对机体发育、免疫、代谢功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一般没有表现出明显症状。随着维生素D 来源不足的持续加剧,进入维生素D 缺乏(<30nm/L)阶段。这个时期最突出的病理改变是钙磷代谢紊乱和骨健康的损害,导致佝偻病、手足抽搐症的发生,严重者出现喉痉挛甚至发生窒息导致死亡。

儿童期维生素 D 不足可使儿童青春期骨量峰值下降并明显增加成年骨质疏松的风险。近年研究表明,维生素 D 不足会增加呼吸道感染、肠道炎症、过敏症和哮喘症的风险,足量的维生素 D 可以抑制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另有研究发现,维生素 D 缺乏会影响胰岛素的合成、分泌和敏感性。维生素 D 缺乏人群罹患I型及II 型糖尿病的风险高于维生素 D 充足人群,并且补充维生素 D 可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婴儿期补充维生素 D 能降低以后I型糖尿病的风险。

随着多年的佝偻病防治行动,先天性佝偻病、手足搐揭症、严重的佝偻病已经明显减少但轻症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以及维生素 D 不足者还十分常见。因此加强儿童早期群体监测和筛查早期采取预防干预措施是进一步控制维生素 D 缺乏的重要举措。


维生素 D 缺乏的预防

户外活动与阳光照射 :户外活动和阳光照射可以增加皮肤维生素D 的合成。夏秋季节多晒太阳主动接受阳光照射这是防治佝偻病的简便有效措施。强调平均户外活动时间应在1~2小时/天。建议尽早带婴儿到户外活动,逐步达到每天1~2小时,以散射光为好,裸露皮肤,无玻璃阻挡6个月以下的婴儿应避免在阳光下直晒;儿童户外活动时要注意防晒,以防皮肤灼伤。

阳光照射是维生素 D 水平的最重要决定因素, 阳光照射为人类提供了90%以上的维生素D。皮肤合成的维生素 D 随着皮肤颜色、紫外线辐射防护(如衣服、遮荫处、防晒霜)、户外时间、纬度、季节、日照时间、云量、空气污染程度等的不同而变化。多晒太阳是预防维生素 D 缺乏及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的简便、有效措施,应广泛宣传、大力推广。

户外活动应考虑到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不同地区特点进行,接受阳光的皮肤面积逐渐增加,如面部(避免阳光直接晒到眼睛)、手臂、腿、臀部等。提倡夏秋季节多晒太阳,主动接受阳光照射。这是防治维生素 D 缺乏的简便有效措施。对于儿童,晒太阳的时间逐渐增多,平均户外活动时间可在1~2小时/天 6 个月以下的婴儿应避免阳光直射。即使充分暴露在阳光下,儿童也无法在深秋、冬季和早春期间在皮肤中合成足够的维生素 D。因此,在这段时间内,只有通过前一个夏季积累的内源性储备或外源性补充才能维持足够的维生素D 营养状况,补充安全剂量的维生素D 仍是有效预防儿童维生素D 缺乏的主要方式。

膳食摄入:指导儿童多进食含钙丰富的食品,如乳类、奶制品、豆制品、海产品等。

预防佝偻病:建议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始补充维生素 D,每日400~800 IU,以预防维生素 D 缺乏及不足,保证婴幼儿生长发育所需。针对高危因素可采取主动阳光照射、维生素 D 补充、食物强化等策略提高维生素 D 摄人量。

2)自出生1 周开始,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多胎儿口服维生素D 制剂800IU/d3 个月后改用口服维生素D 制剂400IU/d;如果用早产儿配方奶粉者可口服维生素 D 制剂400IU/天。

3)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维生素 D 能够有效促进患儿免疫功能的提高,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次数,促进呼吸道感 染症状的恢复。建议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每日应补充维生素D400~800IU/天,以促进疾病恢复,免疫力提高,降低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风险

4)建议腹泻病程期间,儿童应补充维生 400~800IU/d,以补充腹泻期间消耗掉的维生素 D,有利于腹泻症状的恢复,降低腹泻的发生风险。

5)建议存在缺铁性贫血及铁缺乏高危风险的儿童,每日应补充维生素D 400~800IU/天,降低铁缺乏的发生风险,提高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效果。

6)营养不良等慢性疾病的儿童易罹患维生素 D 缺乏的风险且病情严重程度与维生素D 缺乏程度呈正相关。建议每日补充维生素400~800IU/天,将有助于改善患病儿童的营养状况、减少维生素 D 缺乏风险,改善慢性病的预后。

钙剂的补充: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户外活动少以及生长过快的儿童在使用维生素D 制剂治疗的同时联合补充钙剂更为合理。含钙丰富的辅食添加应不晚于26周。当乳类摄人不足或营养欠佳时可适当补充钙剂。补钙方式可从膳食摄取或额外口服补钙制剂。治疗期间钙元素推荐量为500mg/天


维生素 D 中毒

维生素D 中毒的定义:人体摄人过量的维生素D,出现高钙血症、血清25-二羟基维生素D >250nm/L,伴有高钙尿和低甲状旁腺素,称维生素D 中毒症。

维生素D 中毒的原因 :1)家长未能充分了解维生素D 制剂的正确用量及疗程,给儿童长期过量服用。婴幼儿每天摄人2~5万IU,连续数周或数月, 可引起中毒。2)未经诊断就给予大剂量突击治疗。3)部分患儿对维生素 D 敏感,每天服用维生素D 4000IU,经1~3月后也可能出现中毒症状。

维生素 D 中毒表现早期症状是食欲减退, 甚至厌食、烦躁、哭闹,多有低热。也可有多汗、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逐渐出现烦渴、尿频、夜尿多, 偶有脱水和酸中毒,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诉头痛,血压可升高或下降,心脏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心电图 ST 段可升高,可有轻度贫血。严重病例可出现精神抑郁,肌张力低下,运动失调,甚至昏迷惊厥,肾功能衰竭。尿比重低而固定,尿蛋白阳性,也可有管型。长期慢性中毒可致骨骼、肾、血管、皮肤出现相应的钙 化,影响体格和智力发育,严重者可因肾功能衰竭而致死亡。孕早期维生素D 中毒可致胎儿畸形。

维生素D 中毒的诊断其诊断主要是根据有过量用维生素D 病史,高血钙、高血磷、高钙尿症及低甲状旁腺素血症。Ⅹ 线检查可见长骨干骶端钙化带增宽(>1 mm)致密、骨干皮质增厚,骨质疏松或骨硬化,颅骨增厚,呈现环形密度增深带,重症时大脑、心、肾、大血管、皮肤有钙化灶,可出现氮质血症, 肾脏B 超示肾萎缩。

维生素D 中毒治疗:维生素D 过量中毒即应停服维生素 D,如血钙过高应限制钙的摄人,包括减少富含钙的食物摄人,加速钙的排泄,口服氢氧化铝或依地酸二钠减少肠钙的吸收,使钙从肠道排出,口服泼尼松抑制肠内钙结合蛋白的生成而降低肠钙的吸收;亦可试用降钙素,注意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维生素   羟基   生长发育   母乳   胎儿   体内   含量   状况   营养   宝宝   儿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