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永生吗?

但凡是人,都会死。这是常识,死亡是我们活着必须付出的不可避免的代价。然而,随着我们的药物和技术的进步,死亡被我们越来越往后推迟。

如果人类的寿命继续延长,我们有一天会获得永生吗?其实这个答案取决于你认为永生的定义是什么。

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未来思维中心创始人兼哲学家苏珊·施奈德说,除非你相信有灵魂的存在,否则不可能真正永生,不断升级人类的大脑和身体,可能可以活得更久,但不可能活到宇宙的尽头。

科学家们预计宇宙终将终结,我们生存所依赖的太阳都有寿命,这其实已经间接说明我们不太可能获得永生。但是很多人并非奢求活到宇宙的尽头,最起码阻止我们的身体衰老。而这方面的答案,有些动物可能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这看起来似乎有一定的操作空间。

水螅是一种小型的水母状无脊椎动物,具有显著的衰老能力。它们主要由干细胞组成,随着旧细胞被丢弃,干细胞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据《生活科学》之前报道,不断涌入的新细胞让水螅重新焕发活力,永葆青春。

加利福尼亚州克莱蒙特波莫纳学院的生物学教授丹尼尔·马丁内斯(Daniel Martínez)在接受《现场科学》(Live Science)采访时表示:“它们似乎不会衰老,因此,它们很可能是可以永生的。”。水螅的情况表明,自然界确实有动物可以永葆青春,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很容易从他们的研究中复制它们这项能力。长0.4英寸(10毫米)的水螅非常小,没有器官。马丁内斯说:“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身体复杂太多了”。

人类有干细胞,可以修复甚至再生身体的某些部分,例如肝脏,但人体并不像水螅一样几乎完全由这些细胞组成。这是因为人类需要细胞来做其他事情,而不仅仅是分裂和制造新的细胞。例如,我们需要红细胞在身体内帮我们输送氧气。马丁内斯说:“我们让细胞致力于一种功能,而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它们必须失去分裂的能力”。随着细胞老化,我们也会老化。

我们不能像水螅那样简单地丢弃我们的旧细胞,因为我们需要它们。例如,大脑中的神经元传递信息。马丁内斯说:“我们不希望这些被替代,否则,我们什么都不会记得。”马丁内斯表示,尽管复杂,但水螅仍然是一个很好的激发研究的对象,让人类过上更健康的生活,例如,通过找到细胞随着年龄增长而更好地保持细胞功能的方法。不过,他的直觉仍然是,人类永远不会实现这样的生物永生。

尽管马丁内斯认为人类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他认为有些人已经长生不老。他说,“对我来说,诗人是不朽的,因为他们在这么多年之后仍然与我们同在,他们仍然影响着我们。所以我认为,人们通过他们的遗产得以永生。”但很遗憾,这不是我们普通大众所追求的永生。

据吉尼斯世界纪录,有记录以来最长寿的在世人类是来自法国的珍妮·卡尔蒙,她于1997年去世,享年122岁。在2021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报告说,人类可能最多能活120至150年,在之后人类将完全丧失恢复力,即身体从疾病或损伤中恢复的能力。为了超越这个极限,人类需要阻止细胞衰老并预防疾病。

随着涉及纳米技术的未来技术进步,人类可能能够超越自己的生物极限。这是对纳米级材料的操纵,小于100纳米(十亿分之一米或4000亿分之一英寸)。这么小的机器可以在血液中传播,并可能通过修复细胞随着时间的推移所经历的损伤来防止衰老。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表示,纳米技术还可以通过清除体内的癌细胞来治愈某些疾病,包括某些种类的癌症。

防止人体衰老仍然不足以实现永生;问问水螅,尽管水螅没有衰老的迹象,但它们仍然会死亡。马丁内斯说,它们会被食肉动物(如鱼)吃掉,如果环境变化太大,比如池塘在冬天结冰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它们也会死亡。

人类已经站在生物链的顶端,没有太多的捕食者要对付,但我们很容易发生致命事故,也很容易受到极端环境事件的影响,例如气候变化加剧的事件。我们需要一艘比我们现在的身体更坚固的船,以确保我们在未来的长期生存。未来的科技进步也可能为这一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追求永生的科技

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学家预计会有两个决定性的里程碑。《生活科学》此前报道,第一个是奇点,在奇点中,我们将设计出足够聪明的人工智能(A.I.)来重新设计自己,并且它将逐渐变得更聪明,直到它大大优于我们自己的智能。第二个里程碑是虚拟永生,在那里我们将能够扫描我们的大脑,并将自己转移到非生物介质,如计算机。

研究人员已经绘制了蛔虫(秀丽隐杆线虫)的神经连接图。据《史密森尼杂志》报道,作为所谓OpenWorm项目的一部分,他们随后在复制神经连接的软件中模拟蛔虫的大脑,并将该软件编程到乐高机器人的芯片内。随后,机器人开始表现得像蛔虫。但人类的大脑复杂程度要高得多得多,科学家还没有能力绘制人类大脑860亿个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蛔虫只有302个神经元),但人工智能的进步很有机会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

一旦人类的大脑存到电脑中,并且可以上传到互联网,我们就不必担心人体会死亡。将人类的思想从身体中移出将是通往永生之路的重要一步,但施耐德认为,这是一个陷阱。她说:“我认为这不会让你永生,因为这只是创造一个你的数字替身”。

施奈德也是《虚拟的你:人工智能与你心灵的未来》(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19年)一书的作者,他描述了一个思维实验,大脑在上传过程中要么存活,要么不存活。如果大脑确实存活下来,那么数字拷贝就不可能是你,因为你还活着;相反,如果你的大脑无法在上传过程中存活下来,数字拷贝也不可能是你的,因为如果你存活下来了,数字拷贝就不会是你的。其实这个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你突然有了一个双胞胎兄弟,可能跟你一样的思考逻辑,但终归是你兄弟而不是你本身。

根据施耐德的说法,一个更好的方法是通过与人类大脑的生存相适应的生物增强来达到极端长寿,同时还能保护人。另一个更具争议的途径是通过大脑芯片。

施耐德说:“人们一直在谈论用芯片逐渐取代大脑的一部分。所以,最终,一个人变得像一个人工智能”。换言之,慢慢地转变成一个半机器人,用芯片而不是神经元思考。但她补充道,如果人脑与它紧密相连,那么替换它可能意味着自杀。

无论如何升级或上传,人体似乎都有一个有效期。没有身体的人类是否仍然是人类,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施耐德说:“这里真正重要的是,成为一个有意识的人定义是什么?决定我们要去做什么事情是大脑还是芯片?”-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决定交给芯片来做,那我们还可以称之为人吗?尽管这样,施耐德对未来大脑和身体的潜在增强十分兴趣,她说:“我非常喜欢这点。我也希望看到科学技术治愈疾病,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和长寿,我希望看到人们可以选择用芯片升级大脑。我只是想让他们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用芯片来升级我们的大脑,帮助我们的大脑,利用生物科技延缓我们的细胞衰老,虽然还不能让我们永生,但起码能往前走一步,尽管对比我们永生的愿景,这一步微不足道,但仍然能让我们心怀激动,满怀憧憬。

翻译自海外作者Patrick Pester,更新于2021年10月。我将不断阅读海外关于追求永生、延长寿命的相关文章,并整理翻译给大家,欢迎大家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水螅   马丁   神经元   蛔虫   衰老   芯片   大脑   细胞   身体   人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