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做老大背后的秘密:以技求仕者的困局,以事求仕者的盛宴!

如果提到汉高祖刘邦,有很多人会不屑的说:“那就是个地痞!”有很多人对刘邦看不惯,就曾经有诗人说:“世无英雄,竖子成名!”在大众眼里,他们推崇的是“汉初三杰”中的谋圣张良,和兵仙韩信。

因为大多数人的共识是凭本事吃饭,去给别人打工,然后获得发展,张良也好,韩信也罢,都是如此。做领导的基本逻辑是管人,而做骨干的基本逻辑是做事,如果你立志把事情做好,恐怕你就没有做领导的潜质。领导从来不考虑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是要找到合适的人去解决问题,刘邦就是这样的人。而汉初三杰,不过都是凭借着自己的专业能力,而获得地位的打工者罢了。

我们先来看看谋圣张良。张良的祖辈是在韩国世代做官的,准确来说不仅做官,而且是高官,是国相仅次于王的存在。张良祖上五世在韩国做丞相,如果顺风顺水的话,张公子不用怎么努力,也可以成为人中龙凤。但秦灭六国,首先就是灭韩,而且是用一个内史就灭了韩国,内史只是个文官不是武将,可见灭韩有多么轻松。张良本来活得十分潇洒,在韩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突然一下子什么都失去了,只剩下了钱。张良的弟弟去世,张良并没有为弟弟发丧,而是用张家所有的钱财在天下招募游侠和刺客,准备对万恶之源,造成自己身家败落的秦始皇下手。

张良这个形象,和他后来“谋圣”的称号显然是无法匹配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张良招募了一批敢死之士,在博浪沙伏击秦始皇的车马。但秦始皇是一个很谨慎的人,他的队伍之中有很多疑兵,谁也不知道秦始皇在哪一架马车里。因此张良雇佣的刺客,只命中了替身而没有伤害到秦始皇。秦始皇大怒,立即命人彻查,张良便浮出了水面。没有办法,为了活命,张良只好隐匿行迹,逃到了下邳。靠着家里剩下的一点钱财,做起了世人口中所称的“任侠”。在这期间,张良救了被秦军追杀的项羽的叔叔项伯,因此项伯感念张良对自己的救命之恩,后来在鸿门宴上才能挺身相救。这告诉我们,你与人为善,没准什么时候就能派上用场,当然为善的前提是有能力,光有善心是不够的。因为善心人人都可以有,但行善行却是需要落在实处的。

张良自小身体就不太好,因此想靠自己去刺杀秦始皇,恐怕是不可能的了。张家的钱财也快花完了,张良不知道自己以后该怎么办。一个放荡不羁的贵公子,终于成了一个无人问津的可怜人,怎么办?史书上记载说:张良遇到了一位叫做黄石公的高人,从他那里得到了一本兵书叫做《太公兵法》,而后便开始突破自己。对于这件事我是很怀疑的,因为张良的军事能力十分一般,经常被秦军打得东躲西藏,他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战略规划,也就是所谓的阳谋,并在一些大的决策性问题上,为刘邦提供重要的建议。

在我看来张良的起点,还是因为他的出身,他是韩国贵族出身,因此在六国贵族里拥有一定的影响力。秦末天下大乱,韩王成便拜张良为左徒,成为自己身边的重要大臣。但张良率领的韩军,却几乎没有打过什么胜仗,占领的地盘,随着秦军的到来便会丢失。因为张良的能力,根本就不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而是在帷幕之中运筹帷幄。在遇到刘邦之前,没有人真正懂得张良,了解张良的能力,包括韩王成也是用了张良的人,而没用他的能。这就是不能知人善任,把一个人放在了不适合他的位置上,让他无法发挥。

直到张良遇到了刘邦。准确的讲,是张良当时带领的一小部分韩军,恰巧碰到了刘邦,被刘邦强制收编了。刘邦能够接纳张良,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强的智谋,因为那智谋这个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不遇到事,根本无从展现。但张良的身份,以及他在诸侯中的作用,却是刘邦所看中的。刘邦特意对张良高看一眼,并盛赞他所谓的《太公兵法》,实际上,刘邦根本就不知道张良当时在说什么,只不过是随声附和,给张良足够的面子,让张良认为刘邦这个人不同一般。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对方的行为表示认同。

张良果然十分受用,他把刘邦当做了自己的知己,就像后来的韩信把萧何当做自己一样。只不过萧何的等级,要比刘邦差了一些罢了。张良遇到刘邦以后,逢人便说逢人便讲,刘邦不是一般人,自己的《太公兵法》很多人根本就听不懂,也不理解。而刘邦不仅听得懂,还能说的头头是道,可见刘邦不是凡人。而张良去说的这些人,当然都不是一般人,他都是秦末的枭雄,或者六国贵族后裔。这样一来,就让刘邦声名鹊起,六国贵族后裔大多是平庸无能之辈,只想依附于强者,而继续苟延残喘下去。而张良的说辞,让他们看到了希望,认为刘邦就是他们想象的,那个可以依靠的人。

张良贵族出身的背景,让他更能了解这些人的想法,有他的帮助,刘邦才能在秦末诸强林立的环境中游刃有余。尤其是在鸿门宴中,刘邦离开时留下张良善后,就很说明问题。首先,张良对项伯有救命之恩,因此项伯一会舍命保护张良;第二张良当时还是韩国国相,不算是刘邦的手下,只是和朋友相交的关系;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项羽根本就没有打算杀张良,因为在他眼里,张良根本就没有多么厉害。

有些人会说我胡说八道,张良为谋圣,怎么可能是个没有本事的人呢?但事实情况是张良在独当一面的时候,战绩确实乏善可陈。而他所有的能力,都集中体现在“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而这个帷幄之中,不仅有他,还有刘邦和其他人,这主意到底是他出的,还是刘邦自己想的?还是陈平出的,没人说得清楚。至于最初张良的名头,所谓汉初三杰,也不是历史的评价,而是刘邦的高看。

在我看来,张良的核心能力可以归于一个“道”字,他做事讲究集势而不争力。因此便能站在较高的位置来俯视全局,所以才能提供准确的战略决策。但他注定成不了一个管理者,而只能成为一个管理者身旁的高级参谋。

接下来说说兵仙韩信。韩信最初就是带着一把宝剑,便渡江投靠到项梁项羽叔侄门下的。经过考核韩信做了一个看门人,变成了楚军中的执戟郎。韩信不甘心,多次向项羽提出军事方面的建议,但项羽对他不理不睬。韩信死心了,感觉继续待下去没有前途,便逃离到了汉军之中。结果刚到汉军中不久,就差点被别人株连而被杀头,幸好他遇到了夏侯婴,他的一番话让夏侯婴对他刮目相看,还专门向刘邦推荐了韩信。

可夏侯婴也好,萧何也罢,他们在刘邦面前推荐韩信,韩信还是没被重用,于是韩信又逃跑了,继续去找新老板。还是萧何把韩信拉了回来,对他苦口婆心劝解,终于刘邦拜韩信为汉军主将。才有了韩信之后的连战连胜,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击败西楚霸王项羽,而一战封神。

韩信在杀死楚将龙且的时候,手下兵强马壮,于是蒯通建议他自立为王。韩信没有那么做,他给出的理由是:汉王刘邦对我很好,我不忍心背叛他!这并不是真正的原因,真实的原因是:韩信只会打仗,做军事谋划,你让他做老大,为自己搜罗人才去和刘邦对抗,他压根没有考虑过,也没有做过准备。韩信的政治智商比刘邦差了很远,但他绝对不是弱智,他知道自己和刘邦对抗那是以卵击石,争天下并不是军事纯粹的军事对抗!

最后说说我们的主角刘邦。刘邦的特点和张良韩信截然不同,刘邦从来就没有想过自己独立的去做任何一件专业的事情,因为他从来就不够专业。他遇到事情的第一反应,是我能找到什么样的人,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他和丰沛之地的豪强雍齿之间发生了争执,他担心自己会吃亏,于是就找到了他的老大哥萧何出面,让沛县的这个主吏替他撑腰。

刘邦有专业的车夫夏侯婴,这个车夫不仅驾驶技术出众,还是刘邦的贴身保镖,多次让刘邦化险为夷。刘邦在军事上多次被项羽击败,他不想自己怎么打败项羽,而是想找到一个能够打败项羽的人,于是他开始使用韩信。

刘邦就是典型的主角思维,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和团队的老大。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包容和接纳,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是管理者的根本。

说点现实中的例子。在单位选择领导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业务上的骨干,平时做事兢兢业业,往往是没有什么机会的。而那些平日里看起来干不了什么业务的人,往往能平步青云,于是有些人归纳为:这样的人比较善于溜须拍马,揣摩领导的意图,因此得到了领导的欢心,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如果你去深入了解,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领导手底下有各种类型的人,凡是做的好的,都是善于妥善处理这些人关系、并且让他们每一个人发挥自己作用的人。需要的就是一种开放、包容和接纳的心态,也就是上面我所说的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因此,大多数人从最开始的选择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最终的结局。性格决定命运是主观的,选择决定结果才是客观的。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刘邦   项羽   知人善任   汉军   太公   困局   韩国   盛宴   贵族   秘密   能力   领导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