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研发加码,创新加速

已持续三年的新冠疫情给中国医疗体系带来巨大挑战,临床需求激增,科研创新愈发关键。

从上市医药企业来看,2019-2021年医药行业的研发投入增长了一倍,从756.21亿元增至1508.39亿元。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数据库收录了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上市的全部A股公司,绝大部分的运营主体/控股股东在中国的港、美股公司,共计6452家。本篇稿件的研究样本由医药制造业和医疗专用设备制造业两个一级行业组成,共510家,多地上市仅保留一家去重后495家。)

医药行业的研发方向有哪些改变?研发投入流向了哪里?

研发流向创新高地

(梁淑怡/图)

从企业年报披露情况看,2021年,医药行业研发投入金额合计1508.39亿元,在44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五,约为2019年的两倍;研发人员总计15.4万人,较2019年增加了约5万人。

近八成企业在2021年加大研发投入。从2022年半年报看,这一趋势仍在延续。

(梁淑怡/图)

(梁淑怡/图)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的行业分类,医药行业可划分为制药行业、生物科技、医疗保健、医疗专用设备制造业。其中,创新度更高的生物科技企业数量增加,研发投入增长也最快。

2019-2021年,分别有9家、25家、31家生物科技行业的公司上市,生物科技行业的上市公司数量从61家增至117家,增长了将近一倍,占全行业的比重也从17.73%提升至23.63%。

(梁淑怡/图)

同期,生物科技行业研发投入金额的平均值从2019年的1.82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4.38亿元,首次超过制药行业(3.14亿元);研发投入金额占全行业比重,两年里提高了12个百分点。

制药行业仍是行业研发投入重头,但占比不断下降,从2019年的67.16%降到2021年的54.78%。

2022年半年报显示,制药行业企业研发投入合计340.44亿元,占全行业比例降至52.39%,而生物科技企业则提升至33.85%。

收获时间的果实

2019年至2021年,中国国家药监局审评通过76款1类创新药,化学药、生物药有61款,其中45款来自30家上市公司。它们多是靠过去长时间的研发投入和积累,才在近年产出的成果。

2012年成立的君实生物,2018年12月首个商业化产品特瑞普利单抗在国内获批上市,成为首款国产PD-1,为企业发展打开新局面。

疫情期间,君实生物开发多款新冠创新药,包括埃特司韦单抗,以及与旺山旺水合作开发的VV116。2022年12月,VV116 “头对头”3期临床试验结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在线发表,或为世界提供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冠创新药。

1995年在连云港成立的翰森制药,从2019年至今获批了6款创新药,其中2022年3月获批的伊奈利珠单抗注射液(Inebilizumab),是国内上市的首款CD19单抗。2022年上半年,其创新药收入同比增长84.8%至23.21亿元,创新药占收入比重达52%。

中国药企的创新成果,在2022年更通过License out项目得以体现。2022年前三季度的License out项目约30个,交易总金额达数十亿美元,在2022年第四季度一再刷新纪录。

2022年12月6日,康方生物通过授予Summit Therapeutics于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日本的开发和商业化PD-1/VEGF双抗AK112的独家许可权,获得5亿美元的首付款,后续里程碑款项付款交易总额有望达50亿美元。

2022年12月22日,科伦药业子公司科伦博泰将7种ADC候选药物项目授权给MSD,获得1.75亿美元的首付款,以及不超过93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License-out交易说明中国医药企业的研发实力获得国际认可,加速了中国创新药在海外上市的进程;同时,授权获得的资金也将为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研发时间漫长,且并非每一个产品都能走向获批上市、商业化终点。它们只是企业研发投入产出全图的一部分,专利的申请、授权情况,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发明专利对技术方案的创造性要求较高,其拥有的价值也较高。上市医药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部专利的近半数,发明专利授权量平均值在近三年逐年增长,可见上市医药企业创新成果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

(梁淑怡/图)

(梁淑怡/图)

不容忽视的集群

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地的积极招引和产业扶持。

以公司注册地为起点,从495家上市医药企业的城市分布中,可以看到结合本地产业基础,不同城市的医药产业形成了不同的科创底色,以及二三线城市展现的医药创新活力。

(梁淑怡/图)

北京、上海、深圳、苏州和广州拥有上市医药企业180家,占全国四成。北京、上海基于其优越的城市发展基础和人才资源,拥有最多的上市医药企业,投入的研发规模也最大。

苏州聚集了一批生物高科技领域的初创公司,上市医药企业数量较广州多。2021年,这些企业年研发投入合计约86亿元、研发同比平均增长68%。台州、杭州、南京、成都和天津拥有10-15家,并在制药、生物科技、医疗器械企业均形成了一定优势。

总量看实力,均值看质量。石家庄上市医药企业资产规模、营收规模的平均值排在第一位,其次是昆明、连云港,第四位才到北京。

注册地在石家庄的石药集团、以岭药业、华北制药三家制药公司,合计研发投入金额占该城的90%,研发强度的平均值达13%。昆明拥有云南白药、昆药集团两家中药企业,贡献了该城医药企业约90%的资产规模和80%的研发投入。

凭借恒瑞医药与翰森制药,连云港的排名升至第5。这两家公司研发投入占该城医药产业的93%;同时,这两家公司的研发投入金额与研发人员的平均值远超另外拥有5家及以上上市医药企业的21个城市。

相较连云港的异军突起,淄博的医药产业显得更为“保守”。新华制药、新华医疗两家传统医药企业是该城市医药产业的基石,以化学原料药为主体;成立于2002年的蓝帆医疗为医疗器械龙头企业,也是从化工产业开始发展。

对于上述小城来说,利用龙头企业的聚集效应,拓展产业链无疑是发展的重点。

(梁淑怡/图)

从区域看,长三角地区聚集了最多的上市医药企业,研发投入规模也最大。上海重点布局前沿药物研发及创新,跨国龙头医药企业均已落户上海。长三角形成了以上海为创新驱动、周边城市制造协同的产业格局。

京津冀地区排在第二。依托北京顶尖高校资源和研发机构,这些区域在新药研发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粤港澳地区重点布局高端医疗、高性能医疗器械、基因测序、生物信息分析、细胞治疗等细分行业。依托成熟的信息技术,广州和深圳已培育出多家生物科技企业。

成渝地区虽然上市医药企业数量少,但研发投入更多,且政府推动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更高。成渝两地相继出台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大力打造国际医药供应链枢纽和国际医疗健康服务首选地。

中国医药产业初步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中游地区和成渝地区等为核心的医药产业集群。区域内产业集群为企业本身发展带来“天时、地利、人和”,可以帮助上下游的企业形成更密切和高效的合作关系,吸引医药领域的高端人才长久驻留。

征途漫漫

(梁淑怡/图)

在医药制造业企业科创力的排名中,恒瑞医药排名第一。尽管恒瑞医药研发投入金额62.03亿元,低于百济神州的95.38亿元,但恒瑞医药在营收、盈利、市值、专利等指标上的表现更好。

恒瑞医药2019年-2021年均实现200亿元以上的营收和40亿元以上的净利润,并以自身现金流和利润投入研发或收购出更优质的管线。该公司在肿瘤领域覆盖抗体偶联药物、肿瘤免疫等领域,且在血液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进行了广泛布局;拥有5478名研发人员,为医药制药业该指标第一。截至2022年6月,恒瑞医药有11款已上市创新药,创新药逐渐成为其业绩增长的核心。

作为Biotech代表,百济神州在2021年的研发投入金额分别约是复星医药的两倍、石药集团的三倍、科兴生物的五倍。

在大规模的研发投入下,百济神州目前已有3款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获批实现商业化,其中2022年10月其抗肿瘤产品泽布替尼胶囊验证拥有“同类最优”的治疗潜力,引进的IL-6拮抗剂司妥昔单抗等8款产品已在中国上市。

2022年上半年,百济神州研发同比增长21%至50.16亿元,实现营收42.10亿元,但累计未弥补亏损高达439.94亿元。

药企经营发展体量与研发投入体量相辅相成。中国医药企业与全球巨头在研发投入上仍有巨大差异。作为中国上市医药企业研发投入最高的一家,百济神州在2021年度研发投入为95.38亿人民币,而同期全球医药头部企业默沙东、辉瑞和罗氏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22亿美元、138亿美元、161亿美元。

2022年之前,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很大受益于资本市场。但2022年以来,资本市场对医药行业趋冷。一级市场对医药行业的投资萎缩,二级市场A股和港股医药板块均出现大幅度估值下调、大批生物医药公司破发、医药企业IPO节奏放缓等不利情况。

但监管层对医药行业创新的支持力度持续加码。2021年7月国家药监局出台的《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明确对创新质量提高要求。2022年以来,药审中心基本以每周发布一项指导原则(全年58条)的频率,加速新药审批的流程性工作。

在资本市场端,2022年,港交所在18A的基础上启动了18C(特专科技公司上市制度)、上交所将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适用范围从创新药企业拓宽至医疗器械企业,对未盈利创新器械公司的上市放低门槛。

中国证监会针对创投基金发布新规,启动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向投资者实物分配股票的试点工作,拓宽PE/VE退出渠道,促进“投资-退出-再投资”良性循环。

医药研发创新如大浪淘沙,考验着每一家企业。以创新药为例,需要经历药物发现、临床前、临床试验、上市的漫长周期,还需要面临到最后药品疗效或商业化不及预期的风险。只有抓住一切机会,为企业发展创造天时地利人和,才可能笑到最后。

南方周末研究员 罗仙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医药行业   连云港   平均值   中国   生物科技   医药企业   美元   医药   行业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