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评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背后,为何那么多人一声叹息?

全文1063字,阅读约需3分钟

每一个年轻生命的非正常离去,都会给家庭留下巨大的伤害,也让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深刻的反思。我们该如何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记者独家对话浙江省精神卫生中心心身二科主任,浙江少儿频道特约评论员——马永春,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浙江少儿频道特约评论员

马永春

浙江省精神卫生中心心身二科主任



高中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悲剧事件时有发生


初中升高中是一个新的开始,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由于全新的环境和压力,常会出现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失眠,人际关系紧张等适应不良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也是老师和家长干预的好时机,干预好了,适应高中的生活,准备高考进入人生下一阶段;干预不好甚至听之任之,孩子适应不良的状态长期得不到矫正,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孩子陷入严重的抑郁发作,失眠、听不进课、孤僻、低落,无意义感、无价值感。


他们普遍会用各种方式向亲人、老师、同学表达失眠、失落、想家、学习压力大,注意力难以集中等困惑。


这些都间接提示,这样的孩子进入一个高中新环境以后,容易陷入抑郁的状态。试想,假如当时身边的家长、老师、同学能够看到他们的痛苦与无助,帮助他们走出心魔,是不是就不会发生痛心的悲剧?



互联网的舆论风暴

容易对亲友造成二次伤害


大家关心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是因为最朴素的同理心,因为人性的公约数,也因为公众对一个生命发自内心的重视和尊重。


特别是一些突发悲剧没有权威结论的时候,也不妨保持理智、冷静,别把别人的悲剧当侦探剧,别给当事人亲友伤口撒盐。


在一些未成年人事件发生的初期,会出现各种版本的谣言满天飞,一方面体现了成人社会对青少年群体的关注,同时,谣言不止的情况,又体现了围观者的不负责任、看热闹不怕事儿大的心态。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一些人为了蹭热度,不惜编造事实,推波助澜,从中牟取短期或远期的经济利益,网络传播不负责任,所谓大V张口谎言,罔顾真相将舆论严重带歪。很多围观者借机发泄现实生活中的负面情绪。



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需要社会共同关注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应该将重点放在对学校老师、家庭监护人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提高其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能力,高效的对该人群进行监测,发现问题,识别问题,解决问题,打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各个环节,让悲剧事件不再重演。


另一方面,要保持孩子的心理健康,还需要从家庭源头出发,加强家长教育胜任力的培养。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



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教养,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家长要给予孩子正向能量,置顶健康、幸福、快乐。


《浙江少儿新闻》记者:张超
转载请注明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心身   围观者   浙江省   评论员   浙江   未成年人   谣言   心理健康   青少年   悲剧   家长   老师   事件   孩子   家庭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