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发生在同一时期,为何甲午战争输的这么惨?

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割让了台湾,澎湖...赔了2.3亿两白银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愈益深重。反而日本方面的资本经济借此契机迅速发展起来,军事实力迅速提升。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1861年1月11号由当时的当政者爱新觉罗奕訢会同桂梁、文祥和地方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领导。“洋务运动”的主体思想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

日本明治维新的时间是从1868年1月3日开始,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

几乎在同一个时期,中日两国都饱受内忧和外患的折磨。当时的清帝国也正在经历着着一场内忧外患,内忧是一些内部爆发的动乱,如太平天国,流民起义,各地总督关上大门当土皇帝等等内忧。而外患则是由于千百年的文明优越感而导致自视甚高,不肯接受世界的进步导致列强纷沓而至,随意架起一尊炮台便可逼其割地赔款,甚至来了一次二次还不够,还要来三次四次。



日本的内忧是幕府将军划地为王,礼制上是受天皇之命代管土地,但实际上就是皇权的持有者,下层阶级只知有幕府将军而不知有天皇,并且由于社会缺少上升通道,导致阶级固化,整个社会的发展处于停滞。而外患则是因为日本社会发展的停滞导致国力处于原地踏步,西方列强纷沓而至,开始不断蚕食日本的一切资源。这才有了后来日本所谓的“尊王攘夷”,“尊王”也就是尊崇天皇,而“攘夷”则是要驱逐西方列强。

一场太平天国起义催生出了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人在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之后,也开始大刀阔斧进行了一场为了跟上时代进步的改革,于是史称洋务运动的改革便就此开始。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有着一个很大的困惑,华夏文明一直处于领先的状态,从来都不是模仿者,我们一直是创造者开创者,一直都是别人学习我们,模仿我们。当我们要去学习别人的时候,我们无法抛下自己的文明从而快速去学习另外的文明。

但是日本却不一样,日本的整个历史进程都善于学习,汉朝文化鼎盛之时学习汉朝,唐朝文化鼎盛之时学习唐朝。从而,日本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没有创造出所谓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以及社会习俗等等文明的基石,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受到华夏文明影射后学习、模仿得来的。从而,日本本身所处的角色只是先进文明的跟随者,它从来都不是创造者和带领者,而这在历史风云激荡的大变局中却成为了它快速走向“成功”的最强武器。

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他们的理想是国强民弱继续清朝政府的统治。明治维新的领导者是希望日本民族变得强大,增强国力来开启征服之路。明治维新的过程中全盘推翻日本国内的一切,全盘学习西方的一切。洋务运动则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改革的并不彻底。尽管改革的不彻底但也是成功的,是迈向近代化的第一步。当输给日本后,给国人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冲击,是的爱国人士寻求了各种各样的道路来使民族复兴国家富强。


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促使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各阶层纷纷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

随之而来的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北洋海军虽然被打败了,但中国人民并没有被打败,正相反,由于这个惨败,激起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怒潮。文章对甲午战争的影响及意义进行探讨,并指出妥协投降是争取不到和平的,只有斗争才是中国人民的唯一出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明治维新   甲午战争   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   内忧   外患   列强   日本   天皇   中国   时期   发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