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师写给胡鑫宇的一封信

胡鑫宇同学,

你好。

很遗憾以这种方式认识你。

更加遗憾的是,认识你的时候,你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了。

持续关注你的事件有很长一段时间了,虽然空间相隔甚远,但从你的走失消息报出来开始,我也同众多网友一样,关注着有关你的消息,期待着你的出现。因为很多人在看到最后一段有你的视频里,看到的是个看上去还蛮阳光的大男孩。看到一则又一则搜寻你的新闻,时间越长,越是担忧。担忧越多,猜测越多。网上的一些阴谋论也此起彼伏,让事件愈发扑朔迷离,不知道你最终会以怎样的方式再次出现。如果是活着回来,当然很多事情就能很快云开雾散;但是,最终的结果还是没有出现奇迹——1.28.,在你失踪106天之后,你被发现缢吊在学校附近的一个粮仓里,只剩形骸和那只录音笔。

(图片来自网络)

公众对于你的死因十分好奇,做出了很多的猜测,很多的疑点都等今天的发布会去解释:比如为什么离学校那么近却没被发现,尤其是最近每天几千人地毯式搜寻也没有找到你;比如为什么亲属眼里的“好孩子”会突然从学校出走;比如那根鞋带怎么可能撑得住一个人的重量.....

发布会最终公布的是你是“自缢身亡”,同时也公布了部分录音笔里未经过删减合成等特殊处理的内容,一段说:“真站到这里反倒是有点紧张了,心脏在狂跳,说实话没有理由,只是觉得没意义,如果真跳下去了会怎样?不确定。跳下去了应该也没人发现,现在至少不会被发现,以后过了几天肯定还是会发现的,刚刚又不跳,哎,我真的是想跳,不想,我应该是不想。”可以看出你这段录音是在尝试跳楼但是最终没跳后的录音;还有一段是在10月14日晚上11点多录的:“已经没有意义了,快零点了,干脆再等一下,直接去死吧,可以的,因为我今天已经有点不清楚了,现在我好想去死,感觉已经没有意义了。”这一段,是不是在你决定结束自己生命之前最后的留言呢?

(图片来自网络)

你今年才刚上高一,刚刚经历过中考,但是有调查说你中考之前发烧了,导致中考成绩并不是特别理想。然后你去了后来的高中,到了这里之后,你对新环境不是那么适应,因为你的笔记里写过:“新环境真的难适应,我这内向的性格真烦,也不能全怪性格吧,毕竟自己就是这么一个人,可以通过写东西来缓解一下这份心情。”

你是个内向的孩子,在初中你的成绩应该还可以,但是刚上高中的你就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9.27日你给远在福建打工的妈妈打电话说你有点想哭,这天一共给妈妈打了三个电话,时长40多分钟,具体内容不得而知。但其实我想那几个电话其实是你向家人发出的求助吧,是你的心理压力太大了,你希望得到一些安慰还是一些鼓励,但是父母也不在身边,所以10月你向哥哥提出了要买个录音笔的请求,说是录课以便回放听,可是你拿到录音笔之后却做了另外的用途。

(图片来自网络)

你是家人、亲朋好友眼中的乖孩子,懂事孝顺的好孩子,学习曾经名列前茅。可是到了高中之后,你学习吃力了,注意力也难集中,在班级中排名靠后.....这些前后的反差让你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压抑。我不知道你从学校如何出走的,也不知道你录下最后一段录音之后到了那个粮仓如何把衣服反穿然后用鞋带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的,你又经历了怎样的纠结和挣扎,你对自己的未来是多么的迷茫,对自己的处境是多么无助,才最终选择以这样匆促且残忍的方式在这样的一个年龄结束这短暂的一生亲人眼中的那个乖巧懂事的小男孩,有着他们不知道的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里的你,充满忧郁、充满对自己的不满,充满不知所措......可是这些,内向的你只能自己默默承受。

(图片来自网络)

人们对于你自缢的通报结果有很多“意难平”,觉得还有诸多疑点尚未解答,或者说这场声势浩大的全民搜捕以这样一个结果收尾,实在是有些简单。人们或许希望事件另有隐情,这样你是带着希望被外力带走的,而不是心灰意冷自我了结的。就像是2021年轰动一时的成都49中林同学坠楼事件一样,在官方通报之前,各种猜测,通报是抑郁自杀之后,很多人接受不了这个结果。可是最终监控公布了他自己用刀子割腕不成又爬到楼顶一跃而下,人们才终于相信,抑郁是可以让一个孩子绝望到放弃生命的地步的这个事实。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根据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4%。而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发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中显示:每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超16%的学生都有轻生念头,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图片来自网络)

这些数据很冷酷,也很让人汗颜。数据背后,都是曾经鲜活的生命,数据之中,夹杂着多少孩子未被关注和化解的绝望和痛苦?

我是一名教师,每每看到这种青少年自杀的新闻都会很心痛。其实现在孩子们的压力都不小,或者说,他们内心承受的和外人看起来的并不完全一致,他们需要更多的细致入微的关注,不仅仅是在知识上的、成绩上的,还是基于这些甚至高于这些而产生的一些情绪。13岁到18岁这个年龄段,看上去很多道理都懂了,很多事情有一定的独立处理的能力了,但是毕竟还很不稳定,而且情绪波动大,自我掌控的能力也没有那么强,所以会容易想不开,容易走极端,容易把成绩和未来完全挂钩,陷入自我责备的怪圈中无法自拔。

(图片来自网络)

跟你说说我自己吧——我记得我自己高中的时候也有过一段时间,上课不能完全集中注意力,预习的时候有自己搞不懂的内容就会特别焦虑,担心上课会错过老师讲这个知识点,也担心讲的时候还是听不懂,但是又觉得下课再追着老师问又很没面子,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都没去问,我去问显得自己很low的样子,就死轴死轴的,然后成绩出来不理想就更加郁闷,越郁闷越焦虑,越焦虑越学不懂......陷入到一个走不出来的循环之中。

那段时间我住宿,放学的时候我也曾跟着走读的学生出校门,到校门口的过街天桥上站着,看过往的车水马龙,看街边的店铺林立,再听听学校后面那几棵树上的乌鸦哇哇叫,成绩接连不理想的时候,站在天桥上,有种出离世外的感觉,好像一切喧嚣都不存在了,一切灯光都黯淡了,什么都不重要了,只希望自己能够突然把所有高考要考的都一股脑儿学会,再也不用有那么多的担心

那段时间幸好身边有几个特别好的老师和互相能够鼓励彼此的同学,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给了我很大的温暖,周围的同学和我约好要一起考上自己想去的学校,一起制定计划、互相监督完成计划,还有我的爸妈,回家的时候他们做我最喜欢吃的饭菜,还说考不上有爸妈呢,天塌不下来。还有一条大黄狗,郁闷的时候,它善解人意地靠在我旁边,听我有一搭无一搭地说烦心事;以及我的日记,实在不想说的就写出来,写出来心里的压力就释放出来了,就能腾出地方心无旁骛地好好学了,所以我觉得我还是比较幸运,最难的那段时间遇到了很多支撑、许多温暖,所以成为了一个“survivor”,至今感谢那些温暖的遇见。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当我十二年前如愿以偿当了老师,而且是一名中学老师,我就在心里默默承诺,要做一名温暖的老师,不仅教好书,还要育好人,要看到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及时发现那些尚未成熟的生命的脆弱并尽可能地给予最大的支撑,在他们最迷茫的时候和他们聊聊,可能就会避免很多执拗。中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生理心理发育发展都非常快的时期,好的引导者至关重要。成绩对于学生而言固然重要,但绝对不是上学的全部意义,有一颗积极勇敢乐观的心和能抗挫的意志也同样必要。无论什么时候,也不能轻易放弃生的权利毕竟,未来不是一场用成绩来押的赌注,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下来的有很多种可能很多方向的旅途。

(图片来自网络)

鑫宇,如果你是我的学生,我可能会看到你的无助,找你坐下来好好聊聊,给你可能帮到你的鼓励和理解,还会带你找找分神的原因,以及更轻松一点的学习方式;如果我是你的父母,我在接到你的电话之后可能会马上买票赶回家,给你做上一桌你最喜欢吃的饭菜,好好抱抱你,告诉你大学不是你必须要去的地方,你还有很多种选择;如果我是你的同学,听到你半开玩笑地说相约一起跳楼的提议,我会提高警惕,最近多跟你打打球,放松放松;如果我是你,我或许会在写给自己的文字里为自己打打气,劝自己不要那么着急,放下那么多的焦虑和从前的荣誉,与自己和解。可是这些假设都只能是“如果”,你如今已经在另一个世界,一个没有压力的世界里。

生者可以做的,只能是尽可能让类似的事更少甚至不要发生,不要只是观望,要多一些观察,多一些关心,多一些关注,让青少年在充满希望和爱的氛围中学到他们受益终生的知识和能力,不要让青少年心理问题成为下一个“搜索盲区”,不要让更多的孩子蜷缩在这个“盲区”里,默默消亡......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图片来自网络)

ZX·飞侠·旭

23.2.3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老师   录音笔   青少年   成绩   压力   同学   生命   发现   图片   网络   胡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