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长子刘允斌,娶了苏联美女科学家,孙女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文|探古论今人

编辑|探古论今人

2003年,中国驻俄使馆来了一位斯拉夫长相的外国人。签证官按照流程,询问他为什么要去中国。

“去探亲,我是刘少奇的孙子。”这位外国人如实说道。

工作人员很震惊,以为自己听错了,再次确认:“您说的刘少奇是我们都知道的那位?”

阿廖沙

“没有错,是那位,我的爸爸叫刘允斌。”

签证官没有怠慢,立即找相关工作人员核实。

大约半小时后,这位外国人收到通知:签证通过。

刘少奇的孙子怎么长着一张外国脸?他为什么一直不回国?

刘少奇长子

一切要从刘少奇和何宝珍的长子——刘允斌说起。

刘允斌

1922年,刘少奇从苏联回国后,经毛泽东夫妇牵线搭桥,认识了何宝珍,两人情愫暗生,结为革命伴侣。

1924年,正是中国山河动荡的年代,刘允斌在江西萍乡呱呱坠地

刘少奇夫妇只享受了短暂的天伦之乐,就不得不为了革命事业,狠心把出生不久的儿子送回湖南老家。

14岁之前,刘允斌几乎都生活在大伯家里。大伯家庭条件贫困,身在农村的刘允斌从小就能帮大伯一家干农活。

十几年的乡村生活把刘允斌锻炼得坚强、刚毅,比其他同龄小朋友要成熟得多。

刘少奇夫妇在广州时,曾经把他接到身边呆了几天,这是他最后一次见到母亲。刘允斌10岁那年,何宝珍在南京英勇就义。

何宝珍

直到1938年,革命根据地初步建成,他才被接到延安,重回父亲身边,享受父爱,感受家的温暖。在延安生活期间,在亲情的滋润下,性格沉闷的刘允斌性格开朗了很多。

刘少奇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不仅是家事,更与党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在延安,刘允斌被父亲送到了保育小学学习,和妹妹刘爱琴成为同学。

一年后,没有过多温存,为了让孩子们学到更先进的革命经验、获得更渊博的学识,中央决定送一批孩子到苏联深造。毛主席之子毛岸英、毛岸青,朱德之女朱敏,都在这批孩子里。

刘少奇把儿子刘允斌和女儿刘爱琴也送到了苏联,他期待这双子女学成归来后,能为满目疮痍的祖国做点贡献。

出发前谁也没想到,这一去就是近20年。

刘美琴

在苏联求学的刘允斌

1939年11月,刘允斌落地莫斯科,进入国际儿童学院学习。初到莫斯科,他被天差地别的环境搞得有苦难言。

刘允斌从小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湖南老家,突然来到莫斯科这样一个常年低温地,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那时,刘允斌的首要任务就是战胜严寒。

除了不适应天气,语言关同样令他感到不适应,国际学校的孩子们来自世界各地,几乎全都说外语,刘允斌和人沟通都成了问题。

还好从小的苦难经历造就了刘允斌超乎常人的毅力,祖国的屈辱、母亲的牺牲、父亲的嘱托,都是他努力的动力。

刘允斌

再加上想为妹妹做榜样,刘允斌很快就用滚烫的灵魂克服了所有困难,逐渐适应了在异国他乡学习生活。

刘允斌废寝忘食地学习,总是第一个到教室,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获得了老师们的一致夸赞。

后来苏德战争爆发,大量物资被运往前线,刘允斌和同学们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他们每天的口粮只有半片黑面包和几个蘸盐的小土豆。冬日里天寒地冻,孩子们手上的冻疮几乎没好过。甚至,朱敏还被抓到了集中营。

刘少奇、刘允斌

刘允斌从来不抱怨,积极投身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比如开荒种地、砍柴伐木。前线英勇战斗的战士们需要献血,他总是不顾自己饿得瘦骨嶙峋的身体,冲在献血队伍最前面。

校方看到了刘允斌的热忱,把他吸纳为共青团员,还让他作为学生会的负责人。

为革命事业做贡献的同时,刘允斌没有忘记来苏联的主要目的,他夜以继日地学习,只用5年的时间,就学完了10年的课程。

完成了中学阶段的全部课程,刘允斌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大抉择:进入哪所大学以及学习什么专业。

刘允斌等

经过深思熟虑,为了祖国的建设,刘允斌坚定地选择了莫斯科钢铁学院,学习冶炼专业,他认为祖国急需发展工业。

但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了原子弹后,美国不得不缓和以往对苏联的强硬政策,刘允斌敏锐地觉察到核能会成为一个国家的保障。

没有犹豫,站在祖国的立场上,刘允斌决定改变理想,转学核能。于是,他考入莫斯科大学,成为了核物理学研究生。求学期间,刘允斌爱上了他的校友,莫斯科女孩儿玛拉。

刘允斌、玛拉

1950年,新中国成立了,刘允斌带着玛拉回家探亲,刘少奇和王光美此时已经重新组建了家庭,他们为这对小情侣设下了一桌丰盛的接风宴。

王光美

刘少奇对长子满怀期待,期望他能早日回国,可惜玛拉适应不了中国的生活习惯,刘允斌也有未完成的学业,两个人很快就回苏联了。

1955年,刘允斌顺利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他和玛拉的爱情也在随后修成正果。

婚后,玛拉为刘允斌生下了一双可爱的儿女:阿廖沙和索尼娅。

遗憾的是,刘允斌和玛拉的爱情没能走到最后。

刘允斌一家

刘允斌留学之初,下定决心将来报效祖国。如今已经爱情事业双丰收,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刘允斌清楚,归国的那一天就要来了。

果然,博士毕业后,刘允斌收到了父亲的来信,刘少奇在信中这样写道:

“当个人利益和祖国利益发生冲突时,我相信你一定会以国家利益为重!”

刘允斌等

刘允斌回国是必然的,可老婆孩子怎么办呢?他尝试着劝妻子带着孩子们和他一起回国,但玛拉没有答应。

玛拉说她不懂中文,难以适应中国的生活,再加上她自己也是一位科研工作者,一定不能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抛下一切,跟着刘允斌去中国。

与刘允斌一样,玛拉也舍不得自己的丈夫,她希望刘允斌能留在苏联:“你走了,我和孩子们怎么办?”刘允斌无言以对,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他必须回去!

玛拉还发动朋友、家人、领导一起劝说,但都被刘允斌婉拒了。

刘允斌等

苏联原子能部门的领导,也曾开出丰厚的待遇,试图留下刘允斌,刘允斌回复道:

“我始终把苏联当成我的第二故乡……但我不能不回去,因为我那贫困的祖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我……这种感情相信你是会理解的。”

没有办法,刘允斌夫妇决定两地分居,孩子们还小,就跟着母亲玛拉留在苏联生活。

1957年10月,距离出国已经过去了18年,刘允斌克服重重困难,在妻子的道别声和孩子的哭闹中,踏上了归国的飞机。

刘少奇、刘允斌、玛拉

中国第一批核专家

中南海的一座平房门里,刘少奇来回踱步,时不时地朝门外看看。

“爸爸!”

刘少奇等的就是这个声音的主人,他喜不自禁地来到门外,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允斌,你终于回来了!”

“回来了!回来了!”刘允斌比刘少奇还要激动。

回到北京,没有多做休息,刘允斌坚定地对父亲说:“我不想等了,我要立即投身工作。”

几天以后,刘允斌西装革履,现身中国原子能研究所401所。

刘允斌

投入工作的刘允斌比上学时还要努力,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除了吃喝拉撒,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科研上。

为了节省时间,他每天早上来不及梳洗打扮,蓬头垢面就来到实验室。食堂的师傅发现,刘允斌常常一次就买够一天的饭菜,这样就省去了出门吃饭的时间。至于各种健身、娱乐场所,更是难看见他的身影。

后来,同事们发现他一条裤子穿十几天,皮鞋脏了也不擦,好几天才洗一次头发,大家都很好奇,这么努力的科学家究竟是谁。

过了很久,他们终于知道了这个年轻人的身份,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主席的孩子都这么努力,实在难得,佩服!佩服!”

刘少奇等

他们不知道,为了报效祖国,刘允斌不止努力,还放弃了很多,比如苏联优越的条件,再如幸福的家庭。

当初刘允斌回国,玛拉带儿女留在苏联,相爱的两人还惦记着千里之外的爱人,保持着通讯。

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刘允斌夫妇联系的频率不胜从前,夫妻双方选择了离婚。

刘少奇等

刘允斌没有被家庭的破裂击垮,化悲伤为动力,加倍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常常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

累了,躺在凳子上就睡,饿了,去食堂随便扒拉两口饭。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9年10月16日15时,刘允斌梦寐以求的蘑菇云在中国西北部绽放了。

刘允斌收到捷报,喜极而泣,挥舞双手欢呼着:“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刘少奇长孙阿廖沙

另一边,和刘允斌离婚后,中苏关系交恶,玛拉和阿廖沙、索尼娅两个孩子始终处于监视之中。安全起见,玛拉带着孩子们回老家生活,把孩子们的姓氏改成了母姓。

更改姓氏,除了躲避监视外,还因为玛拉希望两个孩子低调点,不想让孩子们向外界炫耀他们有“如此伟大的爷爷、父亲。”

阿廖沙

所以,从上中学直到步入社会的几十年里,阿廖沙从来没有在亲属栏填过爷爷、父亲的名字。

在俄罗斯生活期间,阿廖沙一家从来没有向外界说过他们和刘少奇、刘允斌的关系,更没有因为这种关系要求过特别待遇。

长期以来,阿廖沙一家几乎和中国断了联系,直到中苏关系缓和。

多年来,刘爱琴始终牵挂着哥哥的孩子们,终于在1987年,托莫斯科的同学打听到了阿廖沙一家的下落,并写信邀请他们来北京团聚。

阿廖沙

次年,玛拉应邀来中国住了一段时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她无比震惊。阿廖沙因为工作无法来中国,只能通过电话,让母亲把亲人的消息和中国的发展讲给他听。

1998年,刘少奇诞辰100周年之际,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听说摄制组为拍摄纪录片《刘少奇》,需要到俄罗斯,特地拜托工作人员给阿廖沙他们带去了500美元,希望他们回中国看看。

收到奶奶的来信,阿廖沙迫切地想回中国和家人团聚,受限于高级军官的身份,阿廖沙无法出国,只能在信中将事实情况告知他“最亲爱的奶奶”。

王光美

按照苏联的规定,阿廖沙必须退役3年以后才能出国,为了能尽早来中国,阿廖沙选择了提前退役。

2003年,阿廖沙终于满足了出国条件,他满心欢喜地到中国驻俄大使馆办理签证。

工作人员按照流程问他去中国的原因,阿廖沙答去中国探亲,还说自己是“刘少奇的孙子。”

工作人员从来没听说过刘少奇还有个长着俄罗斯脸的孙子,拿着他的护照找相关人员确认。

大约半小时以后,工作人员把护照还给阿廖沙,告知他“签证通过了”。

终于,阿廖沙迎来了他翘首以盼的这一天。4月,阿廖沙如愿携妻子来到中国。姑姑刘爱琴陪着他们回到老家,阿廖沙去了花明楼,那是祖父刘少奇长大的地方。

阿廖沙

阿廖沙只和刘少奇见过一面。

1960年,刘少奇赴苏联开会,专程抽空去看了孙子孙女。

那年秋天,玛拉告诉阿廖沙要去一个地方,当天晚上,一辆黑色轿车把他们接到了一个漂亮的大厅。

阿廖沙看见大厅里有一位高大、慈祥的老人,老人温柔地搂着阿廖沙,亲吻他的小脸蛋儿。

后来,阿廖沙如此回忆当时的场景:“爷爷很热情,他不仅亲吻我,还给了我很多玩具,爷爷给妈妈也带了礼物。”

刘少奇、阿廖沙

刘少奇、阿廖沙等

后来,阿廖沙已经获得了在中国的永久居住权,长期住在广州,耳濡目染下,越来越像中国人。

如今阿廖沙有了自己的儿女,儿子和父亲一样,考入了莫斯科航空学院,美丽的女儿刘丽达,她曾经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如今致力于促进中俄文化交流。

结语

年近70的阿廖沙仍然没有退休,为中俄共同进步添砖加瓦。

阿廖沙很喜欢戴刘少奇通知纪念馆送给他的那块手表,他说:“我要永远戴着它。”

他戴着的,也是祖辈、父辈的意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苏联   长子   莫斯科   延安   中央电视台   孙子   俄罗斯   大伯   孙女   中国   夫妇   科学家   祖国   主持人   工作人员   父亲   努力   关系   孩子   美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