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将来什么样,在父母“激情”的那一刻就基本上决定了

男人如果在行房的时候内心充满攻击性或不安,就会生出脾气急躁、没有韧性,不值得信任的孩子;如果双方都带着深切的爱和欲望,那么他们孕育出的孩子就会聪慧伶俐、性格和善,受人们喜爱,成就一番事业。


作为教育圈的一线教师,会接触成千上万的孩子。如果他们经过多年的观察、了解,又善于总结的话,就会有很准的“看人”本领。


他们“打一眼”孩子的言谈举止,就基本上能判断出“这个孩子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将来”;经过短暂的接触和交流,就能大致判断出这个孩子“三年以后会考上一个是什么样的大学”。


说老师“对学生都一视同仁”是假的。做箭的望箭直,做弓的望弓弯,没有老师不喜欢“有潜力”的学生。潜力,在老师的眼中,包含“正直人格的可塑性”和“接受文化知识的准确性”。


“有潜力”虽然跟“入学成绩”有一定的关系,但绝对不是决定因素。这就是为什么“入学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就会得到老师们的赏识,而一些入学成绩一般的学生,却让老师们喜欢的原因。


有经验的老师,能从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处理事情方式,判断出他(她)父母过去和现在的生存状态。


这既跟贫富无关,也跟社会地位无关。一个孩子如果自信、灵动、开朗,哪怕他(她)当初入学考试成绩不好,可老师们觉着“他(她)是一个可塑之才”,往往就会重点培养,关爱有加,而事情的结果,往往如他们所料。


民间有句俗语,叫“从小看大,三岁至老”。以前我对此话是不认可的,认为“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人总会改变的”。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和接触孩子的增多,我发现这话越来越对。


以前老师确实会“让孩子发生改变”,但前提条件是老师“有足够的权威”,甚至有“惩戒他”的权利。老师一旦发现孩子有可能“走弯路”,在说教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动用“强制手段”,把他拧过来。


但现在提倡“个性化发展”,别说老师,就是家长,都不敢对孩子多说一些。“强制手段”更不能动用,家长做了会冒着孩子离家出走的风险,老师做了会有丢掉饭碗的顾虑。


我没有说“追求个性发展”不好。就像一棵小树苗,以前人们希望它“长粗、长高成为栋梁”,所以除了施肥浇水外,还经常修剪影响它长高长粗的侧枝。


但时代发展了,“任其生长”成了它的权利:谁规定的树必须长粗长高才算成才?成才有很多种,四仰八叉地长,也是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景,不是吗?


这个现象,放在当今的学校里面对,但放在社会上就不一定完全对了,因为“社会规则”跟“学校规则”是不一样的。


学校是“温室培养模式”,社会是“自然竞争模式”,在学校能行得通的做法,到了社会就不灵了,弄不好还会“被社会狠狠教育了”。


有一句很难听的话,作为家长可能都不愿意听:


“孩子什么样,有没有出息,成不成才,主要原因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于家长。”


他将来什么样,在他出生之前十个月的“那一刻”,就基本上已经决定了。


如果还是不相信,大家不妨亲自做一个实验:


你怀着十分愉悦的心情、万分美好的期望种下一颗种子,再怀着恶狠狠的心情,满心诅咒地种下一颗种子。它们俩的外界自然环境,承受的雨雪风霜,土壤的肥沃贫瘠都一样,但最终长出来的树,却十分不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侧枝   孩子   潜力   种子   将来   家长   父母   成绩   老师   激情   学校   社会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