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即是你我,回视人生,找寻情绪的源头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虽然排名靠前,但一直没兴趣去读,大概觉得书名肤浅[尬笑]。

过年期间当睡前读物看了看,不想读了两小时。然后再读,作笔记,再读,再领会,再写下这样的感悟。

自然型儿童出招

一个婴儿降生在一个家庭里,他首先是一个自然型儿童,具备儿童的基本情感,比如快乐、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等,这些天生的情感在他一出生就开始运作了。

这些基本情感如同画家调色板上的红黄蓝三原色。那问题来了,一个儿童改变基本情感的必要来自何处呢?

答案是,来自父母。

父母对此的反应

一个婴儿按天性运作他的天然情感,同时,别的因素也参与进来了,最重要的就是父母。

因为,婴儿做的几乎所有的事情都会引起母亲或父母的某些反应,而他们的反应就对这个孩子的意识产生的影响。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孩子。

但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的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像他们父辈把同样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他们一样。

比如,面对不停哭闹的婴儿,母亲从最初的安抚到最终失去耐心,甚至变得严厉。父亲可能对婴儿的哭闹无意,以期望不要宠坏了他。

来个问题让你感同身受。

问题:你被两个仁慈的独裁者给俘虏了,这两个人身高比你高一倍还多,你完全依赖他们,不光是吃喝,你的情感需求也都得靠他们来满足。


他们通常对你很好,你也用爱来回应他们。但有些时候,他们会对你生气,这让你感到害怕和不快。他们那么高大有力,所以你感觉很无助,同时你也无法逃离,你会怎么办?

这就是儿童小时候所体验到的,而这仁慈的独裁者,也就是你的父母,显然占了上风,而你又完全依赖他们。


适应性儿童出招:

不敢愤怒 依赖来替代

面对挑剔性父母的固执和强大,孩子的自然反应应该是愤怒,如本文第一句所示,愤怒是人与生俱来的基本情感之一,但他能愤怒吗,敢愤怒吗?

那么他最后的方法是什么呢?就像画家调色板上红黄蓝三原色一样,我们会将三原色的色调调暗,使它们看上去柔和,以利于生存,也借此保护我们个体的完整性。

所以婴儿的应对是他们必须学习如何调整他的自然行为,比如处理愤怒,包括自己的愤怒,还有父母的愤怒。他们会“同意”、“取悦”、“道歉”、“依赖”,于是他成为了适应性儿童,最终的核心就是依赖。


适应型儿童的其它招式

不带攻击性的发火,用缓和的方式释放愤怒,因为愤怒是我们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不可能完全压抑下去。

儿童替代愤怒的方式有:从强到弱排列是:叛逆、撒泼 、怄气、 任性、 郁闷、 拖延、 厌烦 、退缩。


基于以上,一个人成年后会形成二种状态:

一、 儿童自我状态

包括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你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但你学不到新的东西。

成人使用儿童的行为模式,会被人嘲笑或是告诉别人这人是个失败者。

比如,责怪就是当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做的事。

二、 父母自我状态:

“父母的自我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结论: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的不同方式

1、 挑剔性父母状态:就像一个法官,一直在控诉他人,给他们定罪,然后顺理成章的惩罚他们。

在此种状态里,你不是在挑剔别人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种,你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

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就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

旧的思想主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

2、自我批判状态:比如蛤蟆先生。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谴责和惩罚自己也可能伴随一生,变成无期徒刑。

解决方法: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注:前两种是条件反射性的,如同马甫洛夫实验中听到铃声就会流口水的狗一样,几乎不需要思考。

当然还有一种状态:成人自我状态:

这种状态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

不再被童年的情绪所困,也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

在成人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成人状态要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你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改变自己。

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我们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

它难在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



人生坐标和游戏生命

向你提出的两个问题:

1、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2、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四种回答组合:

1、 我不好,你好

他们处于悲伤的儿童状态,处于此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他们会玩把自己变成受害者的游戏。他们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而忘记或忽略美好的时光。

2、 我好你不好

此游戏让他们利用任何时机来制造一些能让评判和惩罚别人的情境,他们把攻击、谴责、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已任,证明自己高人一等。

包括上司、父母、组织结构里的权威人士和霸凌者。这种人处于“挑剔性父母状态”。

而有一种是“养育性父母”的姿态,说“我是为你好”、“我比你更心痛”、“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和“你怎么敢”。

他们永远不会抑郁,他们从来不会内疚,因为他们决是在怪罪别人。

3、 我好,你也好

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是一种终生的承诺。相信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别人是好的,那就得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

4、 我不好,你也不好

作者没有具体谈及此处,我想这归于反社会人格一类。

有关成长

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减少并最终打破对父母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如同一个与父母对抗的青春期少年,正面对抗意味着情感的钟摆从依赖的一头甩到了发怒排斥的另一头,这是对依赖的反抗。

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到,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

而有些人则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中学和大学的教育是教人在技术层面,在智力与智商的世界里处理问题,这个世界人满为患,欣欣向荣,可是情商的世界呢,我们了解多少?

正如蛤蟆先生在书末问苍鹭的问题:


情商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分为两部分

一、就个体而言:

1. 你理解你的情绪和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

2. 高情商的人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能管理自己的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

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二、 与他人的联结而言:

1、情商与理解别人有关,能辨识他人的感受,即“共情”。并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2、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独立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

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也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我的感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侧重于让我们理解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之路,能看清自己和别人所处的状态。

从婴儿期的自然型儿童开始,然后调整自己的情绪应对父母的反应,进而进入适应型儿童状态。

同时,孩子成长过程中,进入两种状态之一,这包括模仿父母的“挑剔型的父母状态”,和自我批判的状态,而后者让人莫名的心痛。

这恰好对应四种人生坐标之二:我好,你不好;和我不好,你好。其它两者坐标,比如:我不好,你不好,属于概率不大的阴暗心态的反社会人格;而我好,你也好,则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信自己,信他人,我认为宗教可能就是这样的信仰状态。

而我们要努力达到的,应是“成人的自我状态”,停止责怪别人,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

至于与高智力相比,重视不够的高情商,也是分为两个层次,即独立和共生。

独立就是达到“成人的自我状态”,这在书中,就是苍鹭在十次面谈中一路引导蛤蟆先生领悟到的目标。

至于“共生”,即自我接纳的同时,接纳他人,并与之产生联结,协同合作却戛然而止。

我的建议,关于合作的主题,可以读阿德勒的著作,如《自卑和超越》等,阐释得更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蛤蟆   情绪   源头   成人   愤怒   不好   父母   状态   自我   儿童   人生   情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