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开始发力拼经济,首先是需要重建信任,有了信任才能有信心

#多地发力拼经济新春开门稳#


各地又开始省市一把手亲自出面,找当地企业家开会,鼓劲打气,希望能加油干,提振经济。看样子今年就是要拼经济。其实这个场面几年前也出现过,当时各地都有一些不同程度的过头的话,比如最高法说企业家犯罪要从轻,有些地方说政府要给企业当店小二之类,都是那个时候说的。

上一轮这种轮番打气鼓劲的前情提要也是去杠杆导致各地不同程度的挫伤了老板们的积极性,出现了一些人开始润,有些人是转移资产,有些人是自己给自己在外面找后路,所以那一轮的鼓励和提倡,实际上变成了股市上常见的“老乡别走”。

过去这几年,除了国内外大环境影响,还有各地防疫政策的过度加码,对一些企业经营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小微企业,动辄关停整顿,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尤其是过去这一年,给人的感觉就是为了防疫,可以牺牲一切,基本上不怎么考虑企业的正常运行。

现在流行高峰过去了,都在逐渐恢复正常运转,企业当然也要恢复。但有些企业可能在过去两年里没能熬过来,已经崩盘了。尤其是房地产行业,这两年受政策影响,基本上处于崩盘的状态,去年各地纷纷出现的烂尾和断供,就是最直接的结果。

大企业是各地财税来源,尤其是地方财政的纳税大户,所以还比较容易受到地方政府保护。比如富士康之于郑州,就非常关键,即便是已经出现了疫情,当地仍然千方百计的保护,希望能够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但最终还是没能闯过去。

其实这是个死局,地方上防疫守土有责,但财政没钱,怎么守土?企业都停转了,地方财政没钱,防疫也没办法持续。最后财政崩了,企业完了,所有人都会受影响。尤其是这几年的一些民生政策,都需要地方财政掏钱,财政没钱,最终受影响的还是底层老百姓的基本福利。

再就是各地之间的资源竞争,自己如果没有能力把人口留住,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就会变成其它经济发达地区的奶牛,输送人口和资源,去帮助别的地方发展,被别的地方吸血。

在十二月快速过峰的策略之下,虽然代价有点大,但持续的时间确实不长,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在二十天左右就过了感染高峰,在元旦后各地逐步恢复了正常,春运期间的大范围高频次的人口流动,也并未形成新的流行高峰,即便是很多人担心的农村疫情高峰,其实也并没有出现。

现在对大多数地方的人来说,基本上就是认为疫情已经结束了,现在可以回过头来干正经事了,也就是要开始搞经济了。毕竟,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大多数问题都要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如果发展慢下来了,或者停下来了,一些积累的社会问题就会突出起来,也不好处理。

现在各地发力拼经济,当然是好事,但困难并不少。国际大环境并不好,各个国际机构对2023年的经济增长预期都不高,出口短期内可能很难改善。内需方面,作为火车头的房地产市场仍然非常低迷,其它内需暂时也很难形成新的热点。所以,今年的经济前景其实并不是很乐观。

但只要不再自缚手脚,总还是有办法的,只要社会经济运转正常起来,很多消费需求就会慢慢好转。所以,今年总体上经济形势还是可以谨慎乐观的。如果在政策上有更多的支持,取消之前的一些不合理的限制,让资源流动起来,甚至可能出现超预期的增长。

现在最重要的是,要重建信心,不仅是企业家需要信心,普通老百姓也需要信心,而信心的前提是信任。只有对政策信任了,才会有信心,企业才敢投资和扩大生产,老百姓也才敢增加消费。这是目前最重要的事,也是最困难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经济   内需   疫情   防疫   企业家   地方财政   信心   政策   地方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