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岩洞教育第一岩-雉岩

图①:雉岩入口

图②:雉山

□黄伟林 文/摄

雉山位于上海路与宁远河的交汇处。在宁远河西侧,隔河看雉山,确实像一只刚出生不久的雏鸡。明代张鸣凤《桂胜》书中有雉山专题,起句称:“(雉)山东北麓,下饮江水,其上侧起,有昂首欲飞之势,名或因之。”说的就是雉山命名的原由。

上海路是漓江东岸通往桂林站的主干路。雉山在上海路南侧,从漓江东岸西行往桂林站,经过雉山桥,必然会看见雉山。但因为桥高于路面,雉山因此显得比较矮小,事实上雉山也不高,相对高度只有五十三米多,路人往往视而不见。又因为雉山在桂林供电局院内,给人感觉进入不易。桂林文史专家刘英先生确实留下过“雉岩难入”的说法。所以,绝大多数桂林人对雉山往往缺乏了解,更鲜有人将雉山纳入游览区。

宋代张栻有诗《立春日禊亭偶成》,全诗如下: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这首诗入选《重订千家诗》,是脍炙人口的古诗名篇。说的是一年到头,冰冻结束,春回人间,江水变得绿意盎然,人间重现勃勃生机的情景。诗题中的禊亭,为张栻在雉山山麓所兴建,以作为聚会娱乐的场所。

与张栻差不多同时代的范成大,也曾在桂林任职,著有《桂海虞衡志》。其中有关于雉山的记录:“雉岩,亦江滨独山,有小洞,洞门下临漓江。”

如今的雉山,下临宁远河。宁远河为桃花江故道,明代以前的桃花江正是在雉山附近与漓江汇合。

漓江与桃花江,为桂林著名的两条河流,其今天的交汇处在象鼻山,这是明代引桃花江水筑桂林城南壕造成的。或许正是因为桃花江改变了与漓江的交汇处,雉山逐渐被边缘化。

徐霞客游桂林的时候,桃花江已经改道。关于雉山,徐霞客有如下记载:

余乃南随西江之东涯,仍一里,过武胜门——西门。又南循城西一里,过宁远门——南门。由正街南渡桥,行半里,复东入岐路,循西江南分之派,行一里,抵漓山,山之东即漓江也。南有千手观音庵。从山之西麓转其北,则漓水自北,西江自西,俱直捣山下,山怒崖鹏骞,上腾下裂,以厄其冲,置磴上盘山腰,得雉岩寺。时已薄暮,遂停囊岩寺。遇庠友杨子正,方读书其间,遂从其后跻石峡,同蹑青萝阁,谒玉皇像。

这段文字中的漓山,即雉山。根据徐霞客的记载,可知当时的雉山,有观音庵、雉岩寺、青萝阁、玉皇像。

桂林岩洞,自古以来,都有读书的功能。徐霞客浏览雉山的时候,正好遇到他的一位校友杨子正,杨子正正在雉岩寺读书。徐霞客所记录的杨子正雉岩寺读书,乃为当时文人风雅之事。徐霞客何曾想到,三百年以后,正是在雉岩,发起了一场举世闻名的岩洞读书热潮。

1938年11月30日早晨,陶行知在国际反侵略运动中国分会发表演讲,演讲进行中听到警报,随同会中执事到雉山岩,继续演讲。当时雉山岩躲避空袭的老百姓很多,临时听到陶行知的演讲,很有兴趣,亦随机听讲。这个遭遇给陶行知一个启发,利用老百姓躲避空袭的机会,开展岩洞教育。

陶行知先是向广西当局口头提出岩洞教育的建议。当局敦促他立即写出具体的建议。于是,陶行知写了一个大约两千多字的《岩洞教育的建议》提交广西当局。该建议很快在1938年12月8日的《广西日报》上发表。

文章开头,陶行知开门见山地写道:

桂林山洞甲天下,这些山洞不但是天然的防空壕,而且是天然的民众校舍。

桂林本地及外省来的知识分子估计有一万人,可以动员一、二千人从事普及教育,以为老百姓服务。受伤医好了之官兵,可以选拔英勇优秀者演讲抗战故事。

文章中间,陶行知提出了具体的岩洞教育办法:

每一个大山洞为一战时民众学校,其包含之每一小山洞为一课室,山洞内外应有教育意义之布置及处理。

依据山洞数,组织教育团,每一个大山洞应有一个普及教育团负责,每一小山洞由各该团酌量组织分团负责。

陶行知还提出了具体的岩洞教育内容:

军事政治报告(国际、中国、本省、日本),注重最近消息及分析;抗战故事;空袭常识;教唱歌;科学常识——包括公共卫生及增加生产;民权初步及集团生活;文字训练,从认识标语口号入手;演戏。

文章最后,陶行知写道:

老百姓有现成的时间,知识分子有现成的贡献,大自然给我们以现成的课堂,我想三美具备,一千元可以使十万人至二十万人受初步教育,还能推到同样的环境中去。

广西当局及时接受了陶行知的建议,成立了战时民众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厅厅长邱昌渭亲任指导委员会常委,并委任了总干事、指导员等相关人员。

作为一个教育家,陶行知不是把岩洞教育当做一个孤立随机的教育行为,而是纳入其战时民众教育的整体框架。因此,在向广西当局提交了《岩洞教育的建议》之后,他又撰写了《桂林战时民众教育工作人员须知》。在这篇文章中,陶行知共提出并回答了11个问题: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民众教育、什么是战时教育、为什么从岩洞教育入手、岩洞战时民众教育之内容、好学才能救人、即知即传、服务即教育、怎样教、团体生活、怎样求进。其中,在回答“为什么从岩洞教育入手”这个问题时,陶行知回答:

广西山洞甲天下,经过几次空袭之后,老百姓无论有警报无警报,都扶老携幼跑到山洞里去躲起来。这些山洞是天然的校舍。躲避空袭的老百姓有现成的时间求学。知识分子是现成的先生。三美俱备,山洞教育是一种迫切的需要,也是最容易办起来的。平均十万人每天每人白费五小时避空袭,浪费掉的光阴是每天五十万小时,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啊!岩洞教育是把白费的五十万小时夺回来,教老百姓了解抗战的前途,增加抗战的力量。

事实上,广西当局也是将岩洞教育纳入其国民教育体系的。广西省政府原定1939年为成人教育年,当陶行知1938年12月提出岩洞教育这个建议,时任广西教育厅长邱昌渭高度认同这个建议,认为陶行知的主张与广西成人教育运动的宗旨相合,邱昌渭指出:

(岩洞教育)此固为一种适应环境之新教育的试验,更可谓整个成人教育运动的开始。故不仅在空袭警报时施教,无警报时亦可在洞内上课,且将扩展范围至山洞以外,使桂林全部成人均获有受教之机会。然后再将此种试验的结果,加以考查与改进,普及施行于全省。则对于抗战建国之前途,必大有裨益。

正是因为陶行知的倡导,岩洞教育成为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最具特色的文化景观之一,雉山岩,则成为抗战时期桂林岩洞教育的发源地。

2022年1月6日下午,为撰写《桂林抗战岩洞教育调查报告》,我与木龙书院的创办人彭为先生专程到雉山调查雉山岩洞情况。这是我第一次到雉山调查。2022年10月21日上午,我再次与彭为以及桂林人防办的潘明、雷庆寿同行到雉山调查岩洞情况。

如今进入雉山,有两条通道。

第一条通道为桂林供电局大院,经此通道可进入雉山西部。雉山西部有三个岩洞,最容易抵达的是雉岩。该洞与桂林供电局宿舍大院连接,相当于小区的后花园。雉岩洞口附近,植被茂密,有桂林山峦常见的古藤攀附山体石壁,有多处摩崖石刻,字迹不是很清晰,其中一块为题名摩崖石刻,上书“雉岩”两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岩”字由上面三个口字,下面一个山字组成,应该是岩字的古代写法。这个雉岩应该就是当年陶行知躲避空袭并倡导岩洞教育的岩洞,可视为桂林抗战岩洞教育第一岩。雉岩附近另有一个岩洞,有植被遮蔽,不容易进入。第三个岩洞,在供电局办公楼的后面,洞口朝北,上方刻有“乐盛岩”三个摩崖大字。可惜该岩洞被楼房遮蔽,不容易发现。

第二条通道为雉山桥下河阶梯,经此通道可进入雉山东部。雉山东部有两个岩洞,下桥后走过一片有多棵高大榕树的林荫区,可见一个岩洞的洞口直接面对宁远河。感觉到了涨水时节,宁远河水会漫上来淹没该岩洞。查阅《桂林市防空志》有关雉山的岩洞统计,无论是1941年还是2000年,都只有三个岩洞,估计我们在雉山东部看到的这个岩洞,应该与雉山西部的某个岩相通,属于同一个岩洞。这个岩洞不远处,另有一个开放性的岩洞,紧邻宁远河,有点像雉山在宁远河边搭建的天然房檐。穿过该岩,就到了宁远河岸边,可在河岸漫行。

上述岩洞,除了紧临宁远河的开放性岩洞,其他几个岩洞都有铁门铁锁,无法进入。

目前的雉山处于桂林市供电局小区和上海路—雉山桥—宁远河公共区域,植被丰茂,尤其是上海路—雉山桥—宁远河公共区域,可以看出有关部门曾经在这个区域做过一些园林景观,但由于长期疏于管理,总体接近自然荒野状态。

两次到雉山调查,彭为先生都提到史书记载当年雉山相当繁荣。我回家后翻阅张鸣凤的《桂胜》。张鸣凤称:

雉之盛在宋世,士大夫轻舟便舆望岩至止。夫岂有栖霞之奇奥,龙隐之广坦哉!良以近峙郭南,不烦远策;下当江澨,且可临泛;况介居诸山之中,东西驰骛,指顾最便。

意思是雉山的兴盛期在宋代,当时的士大夫轻舟便车即可到达。虽然它没有七星岩的奇奥、龙隐岩的广坦,但它位于城南,濒临漓江,可以坐船抵达,尤其是它位于南溪山、穿山、象鼻山等多座名山之间,很方便游览。这样的地理位置和风景形胜,使得雉山成为宋代桂林的游览胜地。

虽然如今的雉山略显荒芜,但这种表象并不能遮蔽雉山天然的丽质和人文的丰盛。事在人为,只要精心规划和营造,雉山完全可以打造成一个集山水、园林和人文于一体的游览胜地,成为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要一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岩洞   宁远   漓江   广西   战时   山洞   当局   中国   民众   老百姓   建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