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事件引发的思考

胡鑫宇事件,由最初的失联到现在的确定死亡,吸引众人关注,主要关注热点是胡鑫宇究竟是自缢还是被害。

大家更应该重视的是:审视我们的教育本质,我们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一个孩子养育到十六七岁,是什么让他舍弃父母,放弃生命?一定是生无可恋,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造成这一切的,与家庭、学校、社会,都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其中有一方能够给这个孩子活着的希望,孩子也不至于翻墙逃出学校。

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参加了不少的兴趣班、课外辅导班,培养各种兴趣爱好,补习各门学科,却对于孩子受益终身的品格教育、思想教育少之又少,并没有教会孩子怎样面对困难,面对自己,接受自己。

家长将自己的梦想强加于孩子,想使之成为孩子的理想,将自己焦躁的情绪传递给孩子,想使之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殊不知这是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孩子在成长中找不到自我,不认可自我,尤其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就会做出愚蠢的事来。

“惟有读书高”的调调,家庭、学校都是以成绩高低论英雄,却忽略了孩子们的素质教育,心理教育。每个人来到世上,是有不同的使命,就像每一种花开的时间都不同一样,却给这个世界带来变化多彩的颜色,各有各的美,各有各的俏,这个世界全然接受,并无厚此薄彼。孩子们也一样,都是含苞待放的花朵,鼓励孩子、发现孩子的亮点,使之更为耀眼,正常对待孩子的成绩,倡导“螺丝钉精神”,引导孩子多元的未来,(这可能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来改善,需要社会有更多的就业岗位,家庭认同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不要以就业、工资高低,诸如此类的话题作为激励孩子学习的动力,对于一个已经对学习没有任何兴趣的孩子,此类话题并不能改变他,他需要的是学习的动力,学校、家长要查明他失去兴趣、动力的根源,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能解决这些问题吗?家长、学校能及时发现孩子思想上的波动吗?

关于孩子在校出现意外伤亡的报道时有发生,不能总是以学校赔付就了结了的了,是时候好好考虑一下教育的本质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厚此薄彼   这个世界   本质   情绪   家长   兴趣   成绩   自我   话题   事件   动力   发现   孩子   家庭   学校   社会   胡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