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英国的第一次直接碰撞

相较于西方,中国在明朝中叶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落后了。明朝中后期,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都来骚扰过中国,而且西班牙人还曾经设想要调军舰来把中国攻下。只不过后来西班牙人和英国人打起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歼灭,所以这种设想也就没有了下文。

清王朝很有意思,它看起来是一个很强大的帝国,因为其版图比明朝大多了,如果最后一个王朝不是清朝,那么现在中国不会有这么大的版图。清朝看上去武力很强大,因为它遇到的都还是传统的、处于冷兵器时代的对手,比如天山以南回疆各种皈依伊斯兰教的民族,准噶尔部等不服从清朝统治的蒙古人,以及大小金川的藏民。

而清朝一方面继承了明朝的许多火器装备,另一方面八旗兵的确能打,又有臣服清军的蒙古骑兵相助,所以他们确实很有优势。其唯一真正强劲的对手是俄罗斯人,在当时的欧洲,东欧还是荒蛮落后的地方,那个时候的俄罗斯也不先进,俄国人的火器也不见得比中国人的高到哪里去,所以中国可以跟它打个平手。除俄罗斯以外,清军的确没有一个等量级的对手,所以看起来很强大。同时,因为已经是东亚最强的了,所以清军也没有什么技术变革、主动开放、学习的冲动。

此前,明朝的开放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传教士,而到了康熙年间,礼仪之争的问题开始出现并激化。早先来的传教士都认为,中国人祭祖不算是偶像崇拜,这个礼仪是可以被包容的,但是后来的教廷却认为,坚持祭祖就是搞偶像崇拜,中国人凡是入教就不能祭祖,这一下子就把交流的渠道堵死了,双方都无法做出妥协。最后的结果就是,清朝在雍正时期完全禁教,而教廷以及西方传教士的势力也基本退出了中国。

明朝在中后期虽然也有海禁,但是明朝的政府官员大多玩忽职守,海禁执行得不彻底,当时沿海的商业走私还是很活跃的。但到了清朝这个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王朝,他们对海外贸易是一点兴趣也没有。所以清政府对这种贸易是轻视的,也正因如此,清朝的官员把海禁真正给严格执行了,多数时候只有广州一口可以进行贸易。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靠着内陆的经济增长也达到了一个传统社会的高峰——康乾盛世。而在康乾盛世的尾巴上,英国人来了。就是马嘎尔尼使团来华,中国这个时候是乾隆末年。乾隆自称“十全老人”,吟诗作对,又打了那么多仗,十全武功,自己觉得很牛,几次下江南,四处游山玩水。当然今天来看,他的确很牛,但其实到了乾隆统治末期,国家已经不行了,国库亏空严重。有这么一个太骄傲、太奢华的皇帝,国库就会有危险。所以我们也能够理解,为什么他的继任者嘉庆马上变得很节俭,道光更是带头穿补丁衣服。不过,至少在马嘎尔尼来华时,乾隆还是很牛的。

英国派马嘎尔尼率领舰队来华,不是来打仗而是来跟中国人谈判通商的。使团来华后停在广州,广州是当时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口岸。在清朝官员眼里,那些来中国的外国人,商人就是来经商的,官员就是来朝贡的。当时东南亚的各个国家,都是由广州进入内地朝贡,但现在来的英国却不是一个传统的进贡国。

英国人此时来华有两个目的。一是来炫耀他们的工业文明,工业革命的成果。所以他们带了大量的礼物,不仅有光学仪器,还有玻璃制品、各种钟表,以及最先进的枪炮。他们把这些都送给中国人,让中国人看看英国人有多厉害。二是商量通商事宜,英国人希望中国可以按照西方规矩进行交流和贸易,希望能跟中国平等经商,通过行商来开展贸易,希望中国人能给英国商人提供一些据点,不要总是限制在广州一个地方。但很显然,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关于第一个目的,乾隆连礼物看都没看就直接放到圆明园的仓库里了,后来英法联军还抢走了一部分。据说当时马嘎尔尼曾送给中国几门速射炮,中国人居然也连看都没看。

英国人刚从广州登岸的时候,正好赶上乾隆的八十大寿。这个时候一大帮西洋人来了,还带来了一大堆礼物。当时的两广总督认为这些洋人肯定是来拜寿和进贡的,这是好事啊,于是就上报说有远夷来为乾隆祝寿。乾隆听说这么远的人来给他祝寿,也很高兴,就同意他们来了。于是马嘎尔尼一行就进了内地,他们携带的礼物都被插上了贡使的旗帜。马嘎尔尼通过翻译也知道了插旗帜的意思,但他装作不知道,因为若是一开始就把来华的真实目的说破,那么可能就见不到皇帝,啥事也办不成了。

但在快要见皇帝之前,有个关键问题解决不了,就是跪拜的问题。中国人坚持,外夷见皇帝必须下跪。英国人不愿意下跪,他们认为自己见本国的君主也只跪一条腿,若是要跪两条腿,还得磕头,这绝对是无法接受的。于是双方之间就起了摩擦,拼命交涉。后来马嘎尔尼想了个办法,让了一步,称英国使节到朝中觐见皇帝时可以行三跪九叩礼,但是中方代表大臣也得按照英国的礼节向英王行礼——马嘎尔尼随行带了英国国王的画像,要求中方代表大臣向英王的画像行礼,这样两国就扯平了。但在当时的中国,怎么可能有人敢给一个夷人的国王下跪呢,谁也不敢,最后就不了了之了。

中国当时的世界观是天下观,天下的中心是中国,而中国亦是天下共主,所有国家都应该向中国朝拜,不来也就算了,来了就必须朝拜。当时这些事都归礼部管,这些朝贡礼仪都是国家礼仪,是不可动摇的。所有的外藩在名义上都是中国的臣子,哪里会有一个朝中大臣,会给一个夷国国王的画像下跪呢?所以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最后只能拉倒。

最后,马嘎尔尼一行还是见了乾隆,乾隆也没有要求他们必须双腿下跪,权当他们是化外之人不明礼仪,这样礼仪之争才基本告一段落。话说回来,乾隆没有迫使英国使者按中国礼仪下跪,还接见了他们,这似乎很大度,但事实上他是非常不高兴的。所以后来英国使者的要求全遭到了拒绝。乾隆给了他们一些赏赐,然后傲慢地告诉他们,我们天朝物产丰盈,不需要通商,你们回去吧。

虽然双方到最后仍然客客气气的,但实际上,马嘎尔尼的这次访华彻底失败。不过,马嘎尔尼也收获了不少东西——他在内地走了很多地方,随行带了很多画师,他一路观察过去,做了很多记录,甚至还去了许多海防要塞。马嘎尔尼在中国经过细心观察,发现中国并不富足,穷人非常多;而且也没有一种合理的审判制度,官员喜欢贪赃枉法、胡乱断案,国家没有严格的法律制度;军备则是一塌糊涂,虽说八旗和蒙古士兵的装备看起来还是有模有样的,但海防的炮台和那些守炮的士兵等都是摆设。

马嘎尔尼一行回国后,依据在中国的沿途见闻整理出大量的笔记和资料,这让西方看到了一个外强中干的中国。所以,如果没有马嘎尔尼的这次来华,鸦片战争可能还不会那么早发生。当然,后来还有一些居心不良的传教士,以及怀有其他目的的人也来了,进一步把一个真实的中国介绍给西方人。总之,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途径,中国的情况逐渐为西方人所了解。1816年,英国又往中国派了一个阿美士德使团,双方就觐见礼节问题再起争端。结果,阿美士德一行被嘉庆帝一怒之下逐离北京,其外交使命也成泡影,什么事都没干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英国   中国   乾隆   明朝   目的   广州   英国人   清朝   礼仪   中国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