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巴铁归还中国5800平方公里领土,印度反对:这是我们的

被誉为“万山之祖”的喀喇昆仑走廊终年被冰雪覆盖,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我国与邻国沟通的传统商道。

但这块天然的“屏障之地”却是在1963年才正式回归到祖国的怀抱。

有近百年的时间,这块自古属于我国的领土被强行从我国版图割裂,被殖民者的铁蹄践踏。

一块荒芜严寒的高地,为何成为侵略者眼中的必争之地?它是因何流落在外,又是如何回归祖国?

在中巴双方就这方地域交涉的过程中,又为何会掺杂如印度这个“第三方”?

这方万年冰雪之下,究竟掩埋着怎样不为人知的过往呢?

喀喇昆仑山——天然的边疆线

喀喇昆仑山脉是我国西部得天独厚的边疆守卫者。

作为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喀喇昆仑山被终年不化的冰雪覆盖,宛如一道天然的冰长城,将我国牢牢地圈守在内。

在交通不便的古时候,喀喇昆仑山脉成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

我国既难以跨越喀喇昆仑山脉将版图继续南移,南亚次大陆上的政权也难以越过喀喇昆仑山系去占领我国南疆的地域。

以喀喇昆仑山为界,就是一道国与国之间互不侵犯的边疆地带。

只是由于冰川山区自然环境恶劣,加上旧时候交通不发达,古人实在难以进入喀喇昆仑山域,实地划分明确的边界线。

但在长久的历史里,喀喇昆仑山区历来是我国统治领域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元朝时,西藏地区正式被纳入到了我国版图范围内,随着清军驻兵西藏,借平定准格尔和大小和卓之乱后,更是统一了整个西部边疆范畴。

随后,西藏地区周边的各个小国也纷纷依附于清王朝。

雍正九年,布噜克巴部归顺清朝,结束了布噜克巴与西藏之间七十余年的战争状态。

清朝统一西藏后,拉达克也重新成为了清王朝的藩属。

拉达克位于喀喇昆仑山脉的南部边缘,北接喀喇昆仑山,南连喜马拉雅山脉,是西藏西部地区的“阿里三围”之一,自元朝时归属我国。

尽管曾被南亚的莫卧儿王朝一度占领,但拉达克终究在清朝时再次回归了我国藩属国身份,并承担着为清廷捍守西部边界、收集邻国情报的重任。

因此,在约定俗成的概念里,喀喇昆仑山区自古便是我国的疆域范围,而喀喇昆仑山脉也是我国西部天然自成的一道边疆线。

举足轻重的贸易地位

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或是繁华重镇,或是交通要塞,鲜有将贫瘠严寒的高原地带作为侵略目标的。

那么,空气稀薄又土地贫瘠的喀喇昆仑山区,为何会一度被剥离我国疆域呢?

或许,这和喀喇昆仑山作为“贸易必经之路”的地位不无关系。

在喀喇昆仑山脉包围起来的喜马拉雅地区,曾诞生过我国西部最热闹的商路。

青藏高原上群山耸立,土地贫瘠,空气稀薄,与生俱来的严苛环境使得西藏成为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域。

入藏难,出藏亦难,但西藏的地理条件却又难以实现自给自足。

因此,西藏恶劣的环境和物产的极度单一,使得这片地域对贸易的依赖性格外强。

世代居住在这片冰雪高原的人们需要不断地向自己的近邻购买粮食、茶叶和各类器具,而他们通常拿出的换置物则是各色皮毛、药草和砂金。

这些在西藏地区司空见惯的物品,却是邻国视若珍宝的稀罕物。

经由喀喇昆仑山往南,也就是西藏山区和南亚的克什米尔之间便存在着颇为固定的羊绒贸易事业。

因为西藏山区上有着最重要的山羊绒产区。

常年的干旱和高海拔使得这片高原不宜种植传统农作物,但却意外地生长着肥美茂盛的青草饲料,繁育了漫山遍野的藏山羊。

而这些山羊又恰恰能够产出一种极其细腻柔软的羊毛,也就是南亚商人口中的“舍味尔”羊毛。

这种“舍味尔”羊毛可以织成柔软珍贵的披巾,再绘上各色图案,就成为了达官贵族们趋之若鹜的珍品。

克什米尔人发现了这种羊毛制品里蕴藏的巨大商机,垄断了拉达克的羊毛采购权,源源不断的往南亚的印度、伊朗等国输送披巾。

这种珍贵的羊毛披巾,还被冠以了克什米尔的名字,称之为“克什米尔披肩”。

可以说,克什米尔地区经济的发展几乎完全是由产自西藏的羊毛披巾事业一力推动的。

当然,不光是羊绒制品,西藏生产的麝香、金粉和盐,也极受南亚印度等地的欢迎。

而这些珍贵物品要想从西藏原产地运往欧洲诸国或是南亚等国,势必要取道拉达克,也就是喀喇昆仑山脉南端。

因为拉达克是通往克什米尔的必经之处,向外连通中亚南亚诸国,向内通过新疆西藏,是西部内陆最重要商业通衢。

甚至不光是西藏产出的各色物品需要走喀喇昆仑山输出邻国,内陆的丝绸制品、茶叶也是要沿着四周之路绕经新疆,最终再从拉达克转出到中亚等地。

可以说,谁掌握了拉达克,掌握了喀喇昆仑山一线,谁就扼住了西部商衢,把握了财富密码。

英殖民者埋下争议的种子

但后期积贫积弱的清廷是否能守住这条西域重要商路呢?

18世纪时,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在印度南部夺得了实际上的政治控制权后,他们的殖民扩张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中国——成为了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明末清初时曾一度奉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尽管康熙时期开放了四个对外贸易海关,允许英商来华经商贸易,但英国人显然不肯满足于此。

而且在中英双方的贸易往来中,中国居于绝对的入超地位。

港口经商不自由,贸易流通受阻,中英双方外贸地位的不对等,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英国不得不开始另谋出路。

而此时的南亚大陆上,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统治进一步稳定,也为后来英国将目光放在西部商路上提供了契机。

自古以来,中印之间的经济往来就有海、陆两种方式。

走海关经印度洋是其一,翻阅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是其二。

当港口通商关卡重重时,利用古丝绸之路,从印度腹地翻越中国西境成为了英国人的又一选择。

其实,早在17世纪初期时,东印度公司就已经注意到了来自喜马拉雅山另一边的商机。

他们很清楚,西藏盛产着三种极其重要的商品:硼砂、黄金和羊绒织品。

只是相比较地处高原的贫瘠西部,他们对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富饶地区,也就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更感兴趣,所以一度将战略重点放在了我国东南。

但清廷以天朝上国自居,始终不肯接纳在东南沿海停驻的外国商船。当海路受限时,东印度公司再次将目光投向了西藏。

他们要把西藏看做打开中国内陆市场的后门。

英国人的扩张步伐是极快的。

19世纪40年代后期,英国东印度公司打败了锡克帝国,成为了南亚次大陆的霸主,并且将英属印度殖民地的范畴成功推至喜马拉雅山脚下。

英国人借口宣称,如果印度的边界停留在喜马拉雅山脚下,那么中国人和阿富汗人就站在了印度头顶,印度将毫无安全可言。

因此,为了印度的安全,需要将印度的边界向前延伸,延伸到可以“科学”保卫印度的地方。

顶着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英国殖民者正式开始了对我国西部边境的侵略行径。

早在1834年时,兴都库什山东南的古拉伯·辛格土邦,仗着清廷对西部商路采取“放养政策”,开始逐步侵占重要商衢拉达克。

而英国则利用《阿姆利则条约》,将拉达克确认为古拉伯的领土,又利用克什米尔吸收了古拉伯土邦,将拉达克置于了自己的控制之下。

在英国驻印度总督给清朝驻藏大臣的信里,英方提出了划分西藏阿里和克什米尔管控下拉达克之间边界的要求。

虽然清廷拒绝了划分边界谈判,但却默许了拉达克被克什米尔占领管控的事实,此时,中国西部的边境丧失了重要的拉达克一带,后退到了阿克赛钦地区。

在借克什米尔之手夺得了拉达克之后,英国踢开了克什米尔这个工具,亲自披挂上阵,开始了在喀喇昆仑山区的扩张活动。

此时,英国人进入喀喇昆仑山区只剩下一个国家——坎巨提。

1887年,英国军官荣赫鹏连续三次从不同的方向探测喀喇昆仑山区,并且派出军队侵占坎巨提。

面对自己的藩属被英军侵占的事实,清政府却畏惧于英军的强大,只得默认了英国的这一行径。

尝到甜头的英国越发变本加厉,他们又草拟了“约翰逊线”、“阿尔达线”和“马继业·窦纳乐线”,试图将夹在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脉之间的高原阿克赛钦地区划入英国管控范围。

尽管这些意欲瓜分中国西域边境的草案尚是“纸上谈兵”,只有“马继业·窦纳乐线”曾被英国政府摆到桌前,也被清政府难得强硬的拒绝。

但这些曾经存在过的、哪怕只是存在于英国内部的边界方案,也为日后中巴边界埋下了争议的种子。

隐瞒谈判进程,宝地归还中国

1947年,英国从印度撤军,但给南亚次大陆遗留下了一系列的历史问题。其中就包括国境边界的划分。

我国和克什米尔地区接壤,但边界线从未正式被划定。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和边境态度,影响了我国边境线的明确划定。

而英驻印度的末代总督蒙巴顿撤退时只留下了一句似是而非的话,建议土邦基于地理联系,或归于印度,或加入巴基斯坦。

这样的话看似双方不得罪,却将难题抛回给了土邦自己。

克什米尔土邦究竟该加入哪方呢?

对于印度而言,它是主张继承英国殖民者留下的全部遗产的,最好可以继续奉行英国人的“科学边界”政策,兼并土邦小国,蚕食克什米尔,然后沿着拉达克方向得到阿克赛钦,将国土边界推入青藏高原。

而对于巴基斯坦而言,克什米尔的居民都是穆斯林,和自己的民众同宗同源,最好能够吸纳克什米尔,实现民族一家亲。

但和印度不同的是,尽管巴基斯坦也极力争取克什米尔,但对中巴边界却持有非常灵活的态度,和咄咄逼人的印度截然不同。

1949年,印巴双方划定停火线,克什米尔地区五分之二的土地被划归巴基斯坦控制,剩余部分则被印度占领。

自此,我国与巴基斯坦控制其防务的克什米尔地区有了599公里的接壤,但具体分界线仍未划定。

对于这一历史遗留的未决问题,巴基斯坦方面表现出了友好且主动的态度,表态愿意在适当时候和中国和平划分北部边界。

对于这一即将展开的边界谈判,英国方面感到不安。但他们不想直接介入到中巴谈判中,而是选择撺掇印度,通过推动印巴再次就克什米尔地区和谈来间接拖延中巴谈判进度。

但巴基斯坦方面不为所动。

在谈判后期,巴基斯坦甚至有意向英美等国隐瞒了谈判进度,顶住英方的多次施压,始终表示中巴双方的谈判还需时日,目前谈判局势仍不明朗。

但实际上,中巴双方的谈判进展的十分融洽顺利。

巴基斯坦方面的保密工作做的极好,直到外交部长布托前往北京签订边界协定的前夕,巴基斯坦方面才将消息通知到了英美驻巴基斯坦的大使馆。

1963年2月22日,巴基斯坦通知英方,布托将于24日前往北京签约。随后,英方代表紧急约见巴基斯坦的外交部长,指责他们背信弃义突然访华的行径。

这一次,巴基斯坦方面没有继续避让,而是直接谴责西方国家对印巴问题的一再干涉,强调中巴就边界问题进行协商是符合双方利益的自愿自主行为。

1963年3月2日,《中巴边界协定》正式签订,双方就延续“传统边界线”作为国界的观点达成一致。

自此,沿着喀喇昆仑山的分水岭,喀喇昆仑山走廊五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当然,喀喇昆仑山一带回归中国的消息,无疑使得印度蚕食我国边境的美梦彻底破灭。

在《中巴边界协定》公布后,印度不止一次的跳出来,反复声称中巴无权划定边界,更无权将喀喇昆仑山一带拱手“送”给中国,甚至声称这块地区理应属于印度。

面对印度这种歪曲事实的跳梁小丑做法,中巴双方纷纷作出了严正说明,喀喇昆仑山一带自古便是中国西境的传统习惯线,谈何“无权”,谈何“送”?

喀喇昆仑走廊作为得天独厚的冰雪长城,虽几经波折的,但始终是我国西部边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印度   昆仑山脉   克什米尔   昆仑山   南亚   巴基斯坦   西藏   英国   中巴   领土   边界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