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最强堡垒:被包围46年却久攻不下,守军只有700人

在城堡之巅,我难以抑制恭敬地向世界宣布:这就是欧洲最强堡垒,伟大的马尔旺城堡。

这句话出自199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何塞·萨拉马戈,城堡是指葡萄牙圣马梅德山的马尔旺城堡,何塞是在听闻城堡坚守46年不被阿拉伯人占领才有感而发,其“欧洲最强堡垒”的背后,则是一段长达500多年的阿拉伯人统治史。

伊比利亚半岛自公元前19年就一直归属罗马帝国统治,亲自带兵征服半岛的罗马首任君主屋大维指着偌大​河山对士兵说:这里将是罗马帝国最西端的领土,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把敌人赶走。

然而罗马帝国只持续了400年就分崩离析,8世纪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对欧洲更是垂涎欲滴,其第二任哈里发阿拔斯在击败唐朝安西都护府的军队后,掉头将目光锁定在西欧,从伊比利亚半岛的直布罗陀登陆,一路横扫占领了西班牙和葡萄牙,每夺下几城就设立一个小酋长国,自此展开阿拉伯人在西欧长达500多年的酋长国殖民史。

虽然史料记载“阿拉伯人统治期相对温和,没有强迫西葡平民信奉伊斯兰教”,但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阿拉伯帝国几乎没费什么功夫就改变了大部分民众的信仰,民间也因此组织了不少起义军,其中就有一位名为伊本·吉利奇的穆拉迪人。

穆拉迪人就是阿拉伯人与半岛土著混血后代的统称,吉利奇虽然带着阿拉伯血统,却依然对酋长国的剥削统治极为不满,因此揭竿而起成立了“马尔旺酋长国”,在半岛土著语中就是“我的国家”,收留数千平民的山顶城堡就这么被亲切的称为“马尔旺城堡”。

马尔旺建在只有800多米海拔的圣马梅德山顶一块巨大的花岗岩上,四面悬空地势陡峭,再加上牢固的城墙、居高临下杀伤力十足的圆木和滚石,在当时可谓是易守难攻的最佳防守点。

城堡建成后迅速成为难民的集中地,半岛几个“酋长国”随即发兵征讨,在此后46年里一共打了11场大型“包围剿匪战”,全部都败下阵来,阿拉伯人甚至连城堡里面是什么布局都搞不清楚,久攻不下最后选择忽略。

实际上,伊比利亚半岛在阿拉伯帝国入侵前就已经存在来自北非的摩尔人(柏柏尔人)酋长国,尤其是倭马亚哈里发时代,“摩尔国”甚至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半岛土地;后期的阿拉伯帝国更是突破了比利牛斯山脉一路北上,直接打到法国西南部​。

但无论是哪个朝代,阿拉伯人似乎都忘了半岛腹地还有个另类的“马尔旺国”,以至于13世纪基督教圣殿骑士团发起十字军收复失地时,对山顶的“马尔旺国”​错愕不已:挂的不是阿拉伯酋长国的旗,当地人也不说阿拉伯语、不信伊斯兰教。​

葡萄牙国王乔桑二世听闻后,感念其忠心耿耿、意志坚强而特赦给予皇家宪章,允许城堡居民拥有自治、扩大边界以及免除赋税和​征兵等等特权。

当时的半岛,几乎每座城镇都遭受过战争的伤害,无家可归者除了半岛土著也有很多柏柏尔人的后代,他们走遍各个城镇都被驱离,只有马尔旺城堡愿意接收,最后安排在山脚下的15个村子里。

从此,山下村民每逢空闲都会上山帮忙,有手艺的就敲敲打打协助修缮城堡,没有手艺的就做做卫生或搬运挑水,这项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1756年爆发七年战争之初,法国和西班牙就多次商讨从半岛中部入侵葡萄牙,因各种原因推迟到1762年才正式动手。但两国没想到的是,5000人的西班牙军队居然拿不下这座小小的城堡,反倒被驻守的700名葡萄牙士兵和山下农民给联手反包围了,在付出2500人被俘的耻辱战绩后,西班牙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了字。

这场决定七年战争胜负的反包围战,不仅显示了马尔旺的战略重要性,也凸显了军民合作的英勇无畏,使得马尔旺在此后两百多年里一直被奉为“英雄堡”,其地位之高一度超越管辖它的首府​伯塔莱格雷市。

而后的葡萄牙王国为了奖励马尔旺地区居民简直是“有求必应”,先是出资兴建首府级城市才有的巴洛克钟楼大教堂,还特许成立教区安排主教常驻,骑士团更是义务为其加固城墙,还将城堡边缘空地改建为植物园,成为居民散步闲聊的户外空间。

到了共和国阶段也同样被优待,葡萄牙第一条铁路就要求必须路过马尔旺地区,而且离城堡的直线距离不能超过30公里,为了方便居民们的生活还扩建了蓄水池,以及架设水电管网等等基础设施。

然而,偏僻的地理位置和周边城镇的萧条,对马尔旺城堡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致90年代至今,以每周搬走一位居民的速度持续流失人口,目前总人口已经跌到不足3000。

这个数字看似不少,但相对于巅峰期而言,不仅仅是减少一大半人口的影响,还有年轻人口和劳动力的流失,如今常住居民中的三分之二都在附近城镇中生活,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到老宅中短暂停留。

马尔旺居民区以半岛最传统的“红顶白墙”风格为主,除了中心主街道和城墙边的行军道超过三米,其余街道基本不超过1.5米,

从高空看居民区的布局似乎杂乱无章,实际却是最科学的​城建设计:在保障居住舒适度和战时应急之间,几乎达到了最大的平衡和优化,每一户居民都能以最快速度通过最短的距离到达战场。

在地势并不平缓的山顶建城,难度原本就不低,缺少军队人力和建筑材料的民房更困难,这也造成居民区的房子高度、坡度都不一样,唯一相同的就是门窗框架都是花岗岩,与后期修复的白墙形成鲜明对比,古朴又耐看。

由于房屋密集,居民区里的蜿蜒小道不但多,还很狭窄,一路上坡下坡大概三四次才会抵达驻军的​城堡前站。

得益于战争时期的顽强抵抗,马尔旺城堡和建筑整体保存完好,与9世纪时期的半岛多数村镇基本一致,踱步其中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各种花卉娇艳欲滴,足以体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顺着一条大约300米长的45°长坡,一直往上走就是城堡最高点,也是曾经驻守军队的最高指挥所,军官们只要站在这里就能遥望毫无遮挡的山脚,对四面八方的进攻局势可谓是尽收眼底,也难怪当年的阿拉伯酋长国打了几十年都​攻不下这座城堡。

前哨站三面都是高达十余米的花岗岩城墙,在热武器威力有限的年代,这样的先天地理优势堪称是“铜墙铁壁”,水淹不到、火烧不着,只能耗费时间和人力长期围困才能断绝粮草,而当年断不了粮草除了守军善于突防外,还有山下农民暗中相助的原因。

除了驻军前哨站和大教堂是定时开放外,城堡里的蓄水池也要经过同意才能参观。

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医院骑士团扩建之前,老蓄水池的容量不到50立方米,居民的洗漱用水只能靠收集雨水,扩建后虽然能储存230立方米(六个蓄水池),但仍然不够数千人使用,如今虽然有水泵和自来水,人们依然保持着节约用水的习惯。

马尔旺城堡还有一道有趣的传统主食,也可以翻译成“忆苦思甜饭”​。

据说打仗时,城堡士兵和居民只能高强度值守,妇女们负责后勤供应,为了不让山下的敌人猜到吃饭和作息时间,妇女们做饭时都不敢用大火,只能小火(没有太大的烟)慢烤食物,所以米饭大多数时候都是夹生的,一股脑儿加入各种调味料和配菜,再放上几块碎肉就是一份战时正餐。

这道菜如今可不便宜,因为只能手工烹饪才能做出适度夹生又不影响口感的米饭,曾经还登上“葡萄牙不得不吃的一百道美食”​之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土著   阿拉伯   葡萄牙   酋长国   蓄水池   守军   阿拉伯人   西班牙   欧洲   堡垒   城堡   半岛   包围   最强   居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