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史迹」民国时期纸币品鉴

□彭远汉 朱新昌

我国是世界上发行纸币种类较多的国家,仅民国时期发行的官方纸币就达3000种以上。民国纸币种类有军用票、关金券、金圆券、银元券、铜元券、法币、商业银行与特种银行票及各省地方金融机构发行的纸券等。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纸币管理极其混乱,新旧纸币交错并存,中央政府、地方政权、私人以及外商发行的各类纸币同时流通。本文特收集了几种不同时期的民国纸币样式,供大家品鉴。

中华民国金币

中华民国金币,即中华民国金币券,是孙中山1911年5月在美国旧金山成立“中华革命军筹饷局”,并印刷一组名为“中华民国金币”的革命军筹饷券。孙中山亲自参与设计,由李公侠负责印刷。“中华民国金币”是孙中山海外筹集起义经费时发放的筹款凭证,也是众多海外华侨支持辛亥革命的实物史料。

美钞版关金券

民国时期的美钞版关金券,全称为“海关金单位兑换券”,简称“关金”。1930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规定海关进口税改用金单位代替海关两,时值0.601866克纯金,等于0.4美元。1930年,民国中央银行印制美钞版关金券,但实际征税时并不接受各国金币,而是由纳税人支付关金券。

法币券

1935年11月4日,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政策,规定以民国时期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称中、中、交、农)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银元在市面流通,并限令各金融机关和民间储藏的白银、银元交由民国中央银行收兑。单这次“白银国有”,国民党政府即取得白银约计3亿元以上。同时规定法币汇价为一元等于英镑一先令二便士半,由中、中、交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八一三”淞沪战起,外汇大量外逃,国民党政府为了防止外汇套购,开始实行外汇统制政策,废止无限制买卖外汇办法。从此,法币既不能对内兑换银元,又不能对外自由买卖外汇,它就成为一种纯纸币本位了。

中央储备银行国币券

中央储备银行简称“伪中储行”,是汪伪国民政府所建立的银行,其发行货币主要在日军占领地区使用。伪中储行在日本投降后,1945年8月中旬止共计发行伪中储券24917亿元,但到9月则上升到46618亿元。一个月计增发21701亿元,这些纸币第一是由汪伪机构在日本投降前后,趁机大发所谓遣散费,如伪中储行发行局一家即发给员工遣散费达193.61亿元,但大部分是由国民政府加以发行的,用途为大量收编汪伪和平军,扩充实力。第二是用于国民党党政机关迂回南京的费用。第三是为了恢复“光复区”生产,以中储券大量贷给各类企业达1517亿元。第四则是为了抢购黄金,计支出中储券1479亿余元。1945年10月28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布了《伪中央储备银行钞票收换办法》,规定伪中储券200元换法币1元,期限为1945年11月1日至1946年3月31日止,逾期作废。

民国纸币金圆券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使得国民政府军费急剧增加,引起财政赤字直线上升。为了支付军费大量印刷法币,导致物价疯狂上涨,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经济面临崩溃。1948年,通货膨胀达恶性时期,法币急剧贬值,为挽救其财政经济危机,维持日益扩大的内战军费开支,决定废弃法币,改发金圆券。1948年8月18日,国民政府下令实行币制改革,以金圆券取代法币, 强制将黄金、白银和外币兑换为金圆券。但由于滥发造成恶性通货膨胀,致使大量城市中产阶级因此破产,导致民心大失,成为国民党内战迅速失败的原因之一。

(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钱币学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纸币   中央银行   金圆券   法币   遣散费   美钞   银元   史迹   国民政府   军费   中华民国   钱币   国民党   民国   金币   外汇   民国时期   银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