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他并不是单纯的宣扬“国威”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人尽皆知,提及郑和下西洋众人的反应多是赞美,认为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扬我国威。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带有个人野心,也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永乐皇帝想要征服世界的表现。

郑和为何下西洋,其是否带有一定的野心呢?永乐皇帝为何选择郑和担任这个重要的任务呢?

深受宠爱,学富五车

郑和是一位太监,在我国古代太监的地位都是比较低的,当然在皇帝身边的总管太监地位确实比较高。

然而不论太监的地位多么高,无法掩盖其是奴隶的本质,因此在外人看来,郑和能够下西洋确实是一个较为“荒谬”的决定。

按常理来说,永乐皇帝应该选择一位大臣担任如此重要的任务,毕竟为了下西洋,明朝可谓是倾尽自己全部的力量。

永乐皇帝之所以选择郑和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朱棣非常信赖郑和。

郑和本身也具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储备,其对于西洋各国的历史、文化等比较了解,郑和也具有一定的外交才能

在下西洋之前郑和曾出使过日本等国,极为圆满的完成了出使的任务,在其很小的时候,其父母曾引导其学习阿拉伯语言以及文字,再加之其也具有一定的航海以及造船知识。

当然更重要的是,郑和与普通的太监不同,普通的太监多是身材娇小,然而郑和的形象极为魁梧,并不像一位太监。

在选择郑和下西洋之后,朱棣曾询问袁忠彻郑和是否适合下西洋,当时袁忠彻给予了肯定回答。如此看来,郑和是当时下西洋最好的选择。

当然由于下西洋面临的是未知的情况,因此当时明朝很多人也不愿意下西洋。

有人认为郑和之所以义无反顾的选择下西洋,是因为其有一定的野心,然而并非如此。

郑和本身对书本上的西洋文化以及历史就非常好奇,其也想要借助此次机会见识一下少年时期书本上的西洋。

郑和下西洋后并非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奖励,大都是被赏赐了一些金银珠宝,但是其在下西洋过程中,为永乐皇帝解决了众多问题,宣扬了我国国威。

若郑和真的有一定野心的话,朱棣也不会选择让郑和下西洋,毕竟朱棣需要的是全心全意为其为大明王朝服务的臣子,并非想要培养虎视眈眈的臣子。

毕竟朱棣的皇位,来之并非光明磊落,其也非常担心被别人虎视眈眈。

在第一次顺利返回之后,朝廷中就有人将目光投向了下西洋。然而朱棣依然坚持让郑和担任主使,这也证明朱棣非常的信赖郑和。

寻找皇帝,发展贸易

对于郑和为何下西洋,外界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因为朱棣想要寻找建文帝,有人认为朱棣想要统治西洋,所以派遣郑和下西洋。

靖康之变后,朱棣顺理成章的登上了帝位,成为了明成祖,并改年号为永乐。

称帝之后本应该没有后顾之忧,然而朱棣的皇位坐的并不是特别踏实

在朱棣攻占南京的时候,建文帝曾在大火中下落不明,为了安抚百姓,当时朱棣宣称建文帝在大火中丧失,然而在大火中并未发现建文帝的身影,朱棣怀疑建文帝探望西洋各国,因此有学者认为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

《万历野获编》曾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做出解释,其认为郑和下西洋就是奉朱棣的命令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当然这个说法并未被大多数人认可,郑和下西洋是在建文帝失踪后的第四年进行的,虽然众人都知道朱棣的皇位来之并不光明磊落,但是在朱棣的统治之下,百姓大都安居乐业,也忽视了此前的不愉快。

既然如此,朱棣根本没有必要举全国之力,派遣自己最为信任的臣子,用了将近30年的时间,去寻找一个已经失势已久的皇帝。

因此有人认为或许在此次途中,郑和是有寻找建文帝的任务的,但是这个任务仅仅是一个附带的任务。

有学者提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发展国际贸易。

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已经非常高了,自给自足的经济虽然让中国经济在世界占据一定的地位,但是很难有较大的发展,因此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拓展海外贸易。

然而在郑和下西洋期间,朱棣曾提出与海外各国的往来,要坚持“厚来薄往”的原则。

若想要发展海外贸易,除了政府付出一定的努力之下,民间也应该有所行动,然而当时的朱棣下令禁止民间私自造船,由此来看的话,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非通过发展海外贸易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

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候,其曾在旧港擒下陈祖义,后来以海盗之名,将陈祖义处死,若单看这一件事情,并非有任何问题。

但是其在下西洋过程中曾抓到亚列苦奈儿归,当时其劫持了郑和的商船,郑和将其拿下之后,并未采取严苛的措施,而是直接将其赦免。

以郑一钧为代表的学者,将郑和下西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其中是以第三次下西洋为界,在郑一钧看来,其前期任务是开辟新的航道,让之前不让中国通航的其他国家,臣服于中国。

很多学者认为这一说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毕竟当时中国的手工业十分发达,中国的手工业也受到世界的认可。

郑和到达西洋各国后,与西洋各国进行贸易交换,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

然而随着郑和下西洋的不断发展,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些不务正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海洋,铤而走险成为海盗。

面对这样的情况朱棣不得不采取海禁的措施,在海禁之后,郑和下西洋不仅要宣扬我国的国威,还承担着为国家采购西洋物资的任务。

对外交往,友好发展

从历史角度来看的话,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维护周边国家的正常秩序,在明朝的时候,我国在海外拥有众多的藩属国,作为宗主国,我国需要处理藩属国面临的各种问题。

当藩属国遇到外来侵略以及灾难的时候,宗主国要给予其一定的支持。

明朝对于藩属国的要求是地位平等,各藩属国之间应该安分守己,和平共处。

然而在朱棣统治时期,安南等国并不是特别安分,经常欺负一些实力不如他们的藩属国,除此之外,我国的藩属国还受到周围其他强国的威胁,作为宗主国的明朝自然要采取相应的政策以干预,郑和带着军队下西洋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由于郑和军队的数量过多,船只规模过多,所到之处,国家都非常担心。当时的朱棣也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宣扬我国的国威,达到万国来朝的效果。

宋元时期藩属国都非常遵守规定,但是到了明朝,很多藩属国忘记了曾经的盟约,再加上当时的海上并不平静,因此朱棣选择采取这样的方式来威慑他们,重新塑造中国的威严。

经过朱棣的不断努力,确实达到了显著的效果,实现了“锐意通四夷”。

当然朱棣以及郑和想法,并非采取武力措施称霸世界,其只是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世界意识到中国极为强大,继续向中国朝贡。

当然除了政治目的之外,郑和下西洋还具有一定的经济目的。

由于当时的海禁政策,使得民间无法进行海上贸易,郑和团队则垄断了中国与西洋各国的贸易往来,在朱棣的支持之下,郑和可谓是一家独大。

这样一来,使得特权阶级在经济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回报。

当时郑和在西洋各国采购的物品,投放市场之后,香料的价格出现明显的下降。

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并未有任何野心,明朝也没有称霸世界的想法,自古以来中国都秉承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理念。

航海三十年,郑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疏通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往来,促进了各国文化的融合。

郑和在下西洋过程中,也曾帮助一些经济并不是特别发展的国家,将我国的技术传授给他们。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完全有能力将一些小国吞灭的,但是中国并没有这么做。中国向来是以和为贵,而郑和以及其团队则是和平的使者。

当然后期因为种种原因,郑和无法再次下西洋,明朝也因为海禁政策阻止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国威   海禁   藩属   宗主国   明朝   西洋   目的   永乐   太监   中国   野心   皇帝   地位   我国   贸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