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20多万元到三亚过年遭遇节约型父母,是什么体验

最近,有网友分享了一段视频:自己带父母去三亚过年,租的别墅5万元一个月,两个月累计花了20多万元。然而离开三亚回东北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父母太节约,做的花卷回锅蒸了16次,敲在锅盖上梆梆响,也不舍得扔掉,打包带回老家;为了节约快递费,在三亚买的调料、扫帚、簸箕,都要背回东北,结果商务车装不开全家的17个包裹,一家人没赶上飞机。损失几千元手续费后,全家从海口坐火车回东北。

很快,这一话题冲上热搜,阅读超过2亿人次。之所以网友讨论热度高,在于两代人消费观念形成了强烈对比。热爱消费的你,遇上节约型父母,该如何“和平相处”?

这位网友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父母是1965年出生的,如此节约与自身经历有关。此前,父母做小本买卖,挣钱非常辛苦,所以平时节约惯了,能省则省。在三亚买的所有的东西,没用上的,都要打包带回来。

视频截图

在这位网友最新发布的视频里,母亲又做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从外面捡回来一个别人丢掉的马桶,放在公司的办公室,旁边就是腌酸菜的大缸,里面还用石头压着酸菜。网友直言,低估了阿爸阿妈的实力了。

这位网友还说,父母经常批评自己“乱花钱”。但小时候,父母挣钱不容易却舍得给孩子买好吃的。遇到周边有讨钱的人,父母也都大方帮助。

说到底,父母是对自己勤俭简约,对子女、他人慷慨大方。

节约型父母,这个话题已不是第一次被讨论。

说起自家节约型父母,有网友说,父母坚持把洗衣机最后一步放出来的水接到盆里,然后拿来冲马桶。为此洗衣机落水管不接到下水道,就接在水盆里。有网友说,母亲每次吃螃蟹都把绳子留下来,用来系东西。还有网友说,大夏天,不让开空调、电扇省电费,只能手摇扇子。

手有余粮,心中不慌。父母如此节约,大多与自身经历密切相关。也许是穷怕了,借不到钱的心酸,让他们不敢乱花一分。习惯性地攒钱,攒的是安全感,是用到钱时能出钱。也许是因为没钱,经历了太多苦难,总想多挣钱、多攒钱,再也不要因为穷而留下遗憾。我们没有体会过他们的贫穷,就不要擅自评价或者强硬改变他们,不要把自己认为的“正确”强加给他们。

父母如此节约,大多是为了让孩子过得更好。看到孩子在外辛苦打拼,父母总想助一臂之力。于是,还不等孩子开口要钱,他们早早将不舍得吃不舍得穿、攒下的钱送到孩子手中。“苦了自己不要紧,千万不能苦孩子。”怀揣这种想法的父母,大有人在,为了孩子操劳一生、奉献一生。特别是父母看到孩子有些大手大脚时,就会担心孩子以后没钱用,生活没保障,就想自己多省点。

我们对父母最深沉的爱,就是不评价他们的生活,尊重父母的生活方式,并学会对父母放手,让他们做自己。

这条热搜下,有这样一条留言,获得最高点赞量:父母和孩子消费观不一致就不要勉强了,选一个父母可以接受的方式吧,不然花钱买罪受,双方都难受。

随着经济社会水平的飞速发展,消费选择日趋丰富、愈发多样,所以不少年轻人消费欲望更加旺盛,消费水平也越来越高。

还有不少年轻人表示,更注重自我实现和内心感受,也愿意花钱满足精神需求,也有许多新生代喜欢探索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

因此,希望通过消费满足自己更高需求的年轻人,难免会与消费观相对保守的父母产生冲突。父母时常会以过来人身份,劝告子女要勤俭节约,把钱存起来才是王道。对于父母横加干涉的消费观,子女有时不得不妥协。

倘若子女能够尊重、理解父母的消费观,那父母是不是也可以理解、认同子女的消费观呢?


来源:泺源大街2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落水管   父母   酸菜   马桶   洗衣机   全家   节约   子女   辛苦   年轻人   母亲   需求   孩子   网友   视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