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经济模式 创造就业的经济可持续增长模式初探

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中国快速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需要上百年才能完成的工业化,并向信息化发展,建立了联合国产业分类中的所有工业门类,成为具备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目前,中国经济体量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连续2年超过1.2万美元,距离发达国家门槛的2万美元越来越近。

可是,中国发展的道路上仍然存在着严峻的挑战。首先是房地产行业的风险与压力需要化解,其次就业率受科技进步及平台经济的影响需要提升,还有这几年消费因为疫情的影响需要重振等等。

消费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发展经济,需要促进消费。而若想促进消费,必须增加老百姓收入。在本文中,笔者将介绍一种创造就业、发展经济的模式。

笔者并非经济学家,只是一个普通的行业观察者。因为“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所以将多年积累的思考拿出来抛砖引玉,希望能集思广益,为促进经济发展做点贡献。


经济背景PEST分析

PEST分析是通过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这四大类影响行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的宏观分析。

政治因素:

A 中国政府鼓励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此举一方面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但科技的发展替代了人力劳动,减少就业。

B 政府逐年提高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严格督促劳动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维护劳动者的权利。此举使得企业的人力成本增加,减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C 国家完成“精准扶贫”工作,全体中国人摆脱了绝对贫困,开启“共同富裕”的新征程。此举减少了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异,促进了消费。

D地方发放消费券、代金券。此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


经济因素:

A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年轻人结婚、生育的意愿受到收入的压制。政府提出了鼓励生育的措施。人口何时恢复增长还有待观察。

B过去1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超过6%,是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今年预测中国GDP增长率为3.3%,继续增长。

C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占GDP比重为52.8%。

而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大多在70%以上,美国高达81%。

D 202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元,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但差距仍然超过1倍以上。


社会因素:

A 95后、00后进入职场,受教育程度高,对薪酬要求提高。而传统制造业能够提供高薪的岗位数量有限、能提供高薪的服务业的岗位数量也有限。

B 新兴的平台经济、物流快递等行业大部分从业者收入并不高。

C 人口预期寿命长,养老体系承压,需要更多的社保金的缴纳。

D 受美国霸凌的影响,民族品牌的销量大幅提升。

E 部分年轻一代崇拜网红、明星,希望像那样挣大钱挣快钱,存在一种扭曲的价值观。


技术因素:

A 由美国主导的人工智能、芯片科技、自动化科技等先进科技发展很快,中国在相应领域的研发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先进科技的大发展意味着更多的人力资源被代替。

B 中国具有最齐全的工业门类,在生产制造方面升级换代的潜力十足。

C 20多年来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发展,形成了“影响力经济”这种独特的经济模式。实质是通过提升营销质量,获得溢价利润。


PEST分析小结:几年来,由于美国的各种霸凌压迫,以及疫情的影响,中国人的消费意愿受到压制,去年出现了大量存款的现象,说明中低收入者由于收入不足,不能消费,而高收入者由于供给不足,不愿消费。美国主导的自动化科技创新,看似光辉的未来,本质上是以机器代替人力资源,长期以后可以抵消我国人口数量质量的优势。

所以,我们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短期是提高收入的问题,长期是如何提供充分就业的问题。

提高劳动者收入,不能简单要求企业多发钱,因为企业是竞争的主体,人力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必然下降。同时,现阶段我国大量工业企业还挣扎在“代工”业务上面,利润微薄,如想获取研发设计或品牌运作带来的溢价利润,必须进行极大的投入。当然,从另一方面说,国家可以通过优化二次分配来向低收入无收入人群“兜底”。但是富人们不仅拥有多种手段减少税负,比如“家族信托,税收洼地”等,他们还有金融资产,可以更快更多地获取利益。

长期来看,后工业化国家大量就业人口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转移,至今发达国家服务业在GDP占比已超过70%,而我国还在52%。而高端服务业之中体育竞技、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创意设计、医疗保健、金融法律、职业教育等方面,都可以提供大量的、高薪的就业。

综上,本文认为,可以通过“竞赛经济”模式,快速、大规模创造高薪的就业岗位,促进内需经济的高速发展。


竞赛经济模式解读

简单来说,竞赛经济模式就是组织较长周期的、半职业化的、各种团队的线下比赛。如模型所示:G代表当地政府,指导组织赛事,E是企业,赞助赛事来建设品牌、P是人员(半职业/副业)参加赛事获得收入,GEP三方参与赛事C(Competition)构成经济的循环。

1 为什么必须是赛事?赛事包括哪些内容?

在赛事中能够体现人类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奋斗成功的精神,容易激发人类的情感共鸣,引起关注,获得流量。

本文设计的赛事不仅指体育竞技,还包括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体育竞技可以依托现有的足球、篮球、水上项目等;文化娱乐可做音乐表演比赛、舞蹈表演比赛、智力竞赛等;休闲旅游可做传统民俗比赛、赛车、无人机船竞技、机器人比赛、奇思妙想创新比赛等。后文将从第三类赛事展开,简要介绍思路。

2 为什么必须是较长周期?为什么必须是线下赛事?

所谓较长周期指的是赛季的设定,而不是赛会制。比如赛季按6-8个月安排,每回合分主客场,这样最大限度增加赛事的悬念,吸引关注,便于赞助的企业扩大影响力,提升营销质量。线下赛事需要位移,有利于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发展。

3 为什么必须是团队比赛?为什么要半职业?对于参与赛事的团体在组织形式上有什么考量?

竞赛经济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就业岗位,考虑团队形式以增加岗位数量。之所以设计半职业,是为企业职工提供一个锻炼身体、发展爱好特长并获得收入的方式,避免企业直接增加工资而增加成本压力,有利于当地的企业稳定员工队伍。同样因为促进就业的考虑,所以参与赛事的团体(俱乐部)拟考虑为非盈利性的社会组织,以凸显公益性质。

4 如何通过三类赛事促进更多就业?

由于大量非营利性的俱乐部参与赛事运作,需要专业的团队提供赛事组织、设计、传播、金融法律、医疗保健、职业教育等服务。同时,参与赛事经济的另外两方,赛员和企业,也需要法律、设计等服务,尤其是企业,因为提供了赞助,更需要专业的品牌服务机构提供从品牌诊断、赛事营销方案策划及执行、效果评估与纠偏等专业服务。

再加上线下赛事本身主客场制度,促使大量赛员、辅助人员、及支持者跨地区流动,有利于促进消费、促进就业。未来优质的赛事知识产权产品还可以作为服务贸易出口创汇。

5 赛事如何运作?

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某一个单项的全部参与团体组成协会来运行该项赛事,制定赛事章程,包括团体资金来源、赛员补助及赛事费用使用流程、赛事赞助资金来源、回报、组织运作(包括传播)、合规及审计制度等。当地政府提供赛事场所,协调涉税(企业赞助费用税前减免、赛员个人所得税等),协调公检法事先介入,监督赛事裁判、赛事运行等。

6政府组织赛事有什么利益?

提升地区知名度,提升地区企业、品牌、产品的知名度,减轻企业的人力成本负担,增加就业、增加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平衡东西部的发展差异。有利于简化政府工作量,将繁杂的返税、经营奖励、购房支持等补助项目转化为对赛事的支持,提高效率。有利于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及社会价值观。

7 企业赞助赛事有什么利益?

大量的生产型企业意图从赚取“加工”利润向赚取“设计、品牌”利润发展,这个过程中必须做好品牌营销。

代言人营销、平台流量营销等等其他形式营销,都存在风险和性价比非常不稳定的问题。只有赛事营销可以同时促进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等品牌价值三要素,促进企业品牌形象的快速建立。

区域性国内特色品牌和产品更是需要区域赛事来进行低成本品牌营销。

8 赛员参加半职业赛事有什么利益?

从人才成才的角度来看,尤其是复杂的项目,比如足球、赛车、乐器表演等,很多潜在的人才需要额外的训练才能成为职业赛场具有竞争力的选手,而半职业化这种模式,能够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使得该人才继续训练。

即便经过一段时间,该人才没有能力离开半职业联赛,但起码他获得了正常职业上班之外的收入,也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开拓了新的方向,比如投资开办培训机构,比如生几个小孩继续训练等等。


赛事运作具体思考(一)

上文提到包括体育竞技,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三类赛事可以运作,意思是可结合当地的地理及人文特点,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等到半职业的联赛成功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必然会导致部分优秀的半职业赛员被职业的联赛相中,从而打通人才的上升通路。

下面结合赛车、机器人比赛两个项目具体介绍一下思路。以下描述仅为构思的框架,并非策划方案。

1 赛车是拉动汽车消费的利器,与其减免税收,不如考虑部分放开外观改装禁令

比如因某汽车厂商在湖北有一个生产基地,假设湖北某地政府考虑打造一个场地联赛,赛季6个月,每周末两天赛事,分燃油车、新能源车两类各男、女两个组别。比赛在省内的4个二线城市举行,如果没有现成的赛车场地,考虑用车流较少的高等级道路封闭使用。

参加比赛的合计18个俱乐部,每个俱乐部拥有5名男车手,3名女车手,分别依托各地与汽车相关的企业组建,比如生产基地工人、4S销售顾问、改装厂工人、保险销售等,也可以是忠实车主。

赛事车辆由该汽车厂商统一提供几十辆半成品,无需极限改装,仅简单加装安全设施而成,各参赛俱乐部低价买回并维护。如果付出几百万产品换回长达几个月的品牌曝光,通常汽车厂商是乐意做的。

比赛规则可以是抽签决定各俱乐部每轮次出赛选手,每轮18辆车,每个俱乐部出1人,按比赛名次算积分,每个俱乐部参与男3轮女2轮合计5轮比赛,以积分和排定本站各组别赛员及俱乐部成绩。以各站积分和排定赛季成绩,赛季末颁发各组别奖杯奖金。

各俱乐部是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这18支俱乐部在政府牵头组织下,组建非营利性协会,运营“XX汽车场地联赛”,并以赛事曝光权益对外招商,获得的收入刨去赛事运营成本,剩余分配给各参赛俱乐部,供支付各队营运费用及赛员训练、比赛补贴。

各俱乐部可以吸收赞助费,开具发票抵扣,以便支持赛员的费用。俱乐部平时也可以开展有偿赛车培训,试乘试驾等其他项目增加收入。

由于都是兼职,假设俱乐部每人每月补贴5000元(建议政府将这块收入减免个人所得税),每赛季按10个月发放,每个俱乐部人员费用不到100万,那么非营利性的俱乐部每年营运成本可能在300万元,筹齐相应赞助款项应该不难。

由于赛事的运行,可以增加赛事运营岗位、创意设计岗位、法务财务岗位、摄影摄像直播岗位等新增就业。其他赞助的企业,比如二线城市的汽车产品供应商、改装厂、区域消费品牌,都可以搭载赛事的曝光进行产品促销。

对于县市电视台、视频平台、直播平台来说,这个联赛提供了优质的内容,而对于平台的观众,看这些总比看一些不知所云的东西要有意思得多。

如果多几个省打造类似的汽车联赛,更能够提升内需。


赛事运作具体思考(二)

赛龙舟的思路和赛车类似,在龙舟文化底蕴深厚的几个城市,打造龙舟联赛,利用视频平台带货,促进销售。

下面聊聊机器人联赛、或者奇思妙想创意联赛。

这类想法的出发点,首先必须是创造就业,再者就是科技创新。科技的创新必须有市场,没有市场没有收入,科技创新的人很难能活到创新成功的那一天。

机器人联赛可以是武术联赛,比如身高2米高大威猛的机器人,拿着冷兵器对打。各机器人由参赛俱乐部用废旧材料制作,控制机器人的行走及打斗需要编程,那么就会促进参赛选手在计算机设计和编程上的应用。当人才在机器人武术联赛上摸爬滚打几个赛季之后,再去科研机构编程,大概率可以做出不输于波士顿动力那种机器人。

想象一下,18支俱乐部,每个俱乐部2个2米高的机器人,一共36个机器人,在联赛的传播上会产生多大的震撼。每个机器人给个名字是必须的,一种必杀技也是必须的。这样搞个半年的联赛,积累的传播素材完全可以做出不差于美国“变形金刚”或者日本“高达”的效果,这个中国的“36天罡星”系列,完全可以开发动漫周边,并以IP形式向海外输出。

奇思妙想联赛,也是我刚才在写作中灵光闪动得到的想法。

比如说爬行类机器越障碍比赛。比如四独立车轮车辆越野比赛等等,这里就不展开了。

反正,目的是利用“影响力经济”的理论,推动服务业向高端发展,并创造大量的可以合理存在的就业。


结语

综上,笔者思考的“竞赛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需要顶层设计,不然,有些涉及税费、补贴之类的想法难以落地。

个人意见,欢迎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经济   可持续   俱乐部   机器人   赛事   联赛   岗位   收入   模式   政府   品牌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